在刑事案件中,生效判決能否作為免證事實?

2021-01-10 刑事辯護胡寒冰

胡寒冰:經濟犯罪案件辯護律師、廣強律師事務所單位犯罪辯護與研究中心秘書長

在刑事案件中,關於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能否作為免證事實,在司法實務中一直存在爭議的。例如最高人民檢察院在《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將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作為免證事實,規定在法庭審理中下列事實不必提出證據進行證明:

……

(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確認並且未依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理的事實;

……

又如江蘇省公檢法司出臺的地方性司法規範文件——《關於刑事案件證據若干問題的意見》也認為生效判決可以作為免證事實,但是江蘇省對生效判決的類型進行了限制,規定人民法院刑事生效裁判所確認的並且未依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理的事實不需要提出證據證明,排除了民事、行政裁判文書等。

那麼立法機關是如何認定免證事實的?從《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相關條文中可以看出,立法機關僅在《民事訴訟法》中對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事實和文書作為免證事實,對於其他免證事實則未有規定。

我國關於免證事實的規定主要出現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文件中,最高人民法院雖然對於免證事實進行了規定,但是針對審理民事、行政訴訟案件中證據認定,例如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中第九十三條、《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十條規定,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基本事實無需舉證證明。在《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七十條規定,生效的人民法院裁判文書或者仲裁機構裁決文書確認的事實,可以作為定案依據。那麼刑事訴訟中是否存在免徵事實?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及其規範性文件並未有任何規定。在刑事審判中生效判決作為刑事案件的免證事實也未有任何依據的。

此外,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從案件類型上可以分為民事、刑事、行政訴訟案件等。因為案件類型不同,對證據的要求顯然也不同,例如民事、行政訴訟案件對證據的要求是優勢證據原則,對證據三性要求相對於刑事案件較低,案件只需超過對方提出證據的證明力即可認定事實,而刑事案件的證據三性要求嚴格,認定事實要求證據確實充分。如果在刑事案件審理過程中,直接將民事、行政生效裁判直接作為免徵事實,而不對相關的證據進行質證,顯然降低了刑事案件的證據要求。

另外,雖然最高人民法院未有明確對生效判決是否屬於免證事實進行規定,但在最高人民法院相關業務庭主辦的《刑事審判參考-刑事指導案例第497號》(2008年第4輯·總第63輯)中,審理法院認為,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向法庭出示物證,讓當事人辨認,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鑑定人的鑑定意見、勘驗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應噹噹庭宣讀。根據《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六十三條規定,證據未經當庭出示、辨認、質證等法庭調查程序查證屬實,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同案人的刑事判決書本身是一種證據,是一種書證,但它只能證明本案其他人員因被定罪判刑的情況,不能直接證明其他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對該文書本身的質證代替不了對其中具體證據的質證。對具體證據的質證,目的在於判斷該證據能否成為後案中指控被告人犯罪的證據,它與質證該裁判文書本身的效用明顯不同。同時,如果不對具體證據進行質證,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就沒有機會針對該具體證據發表意見,實際上剝奪了被告人的辯護權,也不利於全面查明被告人的犯罪事實。

因此,筆者認為,從質證角度看,生效判決在刑事審判中作為證據使用,其本意是通過生效判決認定的證據證明相關被告人的犯罪事實,而非生效判決文書本身證明。生效判決作為一種書證,僅能證明是相關其他人員被定罪量刑的情況,案件事實仍需相應的證據才能證實。

相關焦點

  • 能否推翻已經由生效民事裁判確定的案件事實並提起刑事程序?
    尤其是前者已被司法機關生效文書加以確定,卻又被另一個司法機關的文書推翻,而本身事實卻又無根本性的變化。民事程序和刑事程序並沒有位階高低之分。不論是刑事判決還是民事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未經合法的審判監督程序撤銷前,都是有法律效力並且是必須要得到執行的。生效判決具有既判力,當事人不得在以後的訴訟中主張與該判決相反的內容,法院也不得在以後的訴訟中作出與該判決相衝突的判決。
  • 常州市首例「涉疫」刑事案件判決生效
    昨天,我市首例暴力妨害疫情防控檢查刑事案件判決生效。2月20日上午,該案件採用遠程視頻方式在天寧區法院開庭審理,並向公眾同步直播,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實時在線觀看超過160萬人次。    今年2月4日20時許,本案被告人葉某某駕車途經我市天寧區某村口疫情防控點時,拒不配合防控檢測,下車辱罵並持匕首刀柄擊打防控點志願者頭部,致其輕微傷。
  • 刑事判決後就立即生效嗎?《刑事訴訟法》:生效時間這麼計算
    生活中,有很多刑事案例,在法院判決後,大多數被害人都希望還自己一個公道,在法院宣布刑事判決後,都期盼了解刑事判決的生效時間。其實,刑事判決書作為法律文書,具有法律效力。且對雙方當事人都具有約束力,任何文書都有其生效日期,為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在法院公布刑事判決書後刑事判決書也不是立即生效的。而在我國刑法中也明確規定了刑事判決書的生效時間,那麼,刑事判決書生效時間到底是怎樣計算的呢?到底什麼時候生效呢?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八條規定:判決和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後執行。
  • 刑事一審判決生效後如何申訴?
    刑事一審判決生效後如何申訴?梁振國 律師 18705611845【提出問題】一個刑事案件一審判決後,當事坐牢去了,兩年以後出來,還能申請再審嗎?【歷程分析】可以明確的說,可以申訴。刑事申訴沒有期限限制。提出申訴的當事人為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近親屬。
  • 九原區法院堅持疑罪從無原則 無罪刑事判決生效
    九原區法院堅持疑罪從無原則 無罪刑事判決生效 2020-05-13 02: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女子離婚判決未生效就匆忙結婚,觸犯刑法重婚罪遭受刑事處罰
    之後分居多年,女方多次起訴離婚,最後法院判決離婚。但在判決書上訴期間,女方與同村另一男子舉行婚禮,被男方知曉,遂上訴至中級人民法院。後男方以女方犯有重婚罪為由提起刑事自訴。法院經過審理判決女方犯重婚罪並處刑罰。而雙方的婚姻,待刑事判決生效後也終於畫上了句號。那麼問題來了,女方到底是怎麼觸犯了刑法關於「重婚罪」的規定的呢?同時與其舉行婚禮的男子是否也犯有重婚罪呢?
  • 不服已經生效的刑事判決書該怎麼辦?刑事案件如何執行?
    對於一審案件不服當事人可以提起上訴,進行二審。可是對於二審判決書不服該怎麼辦呢?或者一審判決書的上訴期已過,該文書已經變成生效判決書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是不是就沒有其他救濟途徑,只能自認倒黴呢?當然不是,對於已經生效的裁判文書,當事人不服的,可以申請再審,啟動審判監督程序。
  • 為什麼一審判決要在十五天後才生效,而二審判決則立即生效?
    在我國民事案件的一審判決書中,大家往往能在結尾看到這樣一句話:「如不服本判決,可在本判決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各地不同法院的用語可能會有些許的差別,但表達出的意思是一樣的,那就是一審判決書要在送達後十五天才會發生法律效力。
  • 是否屬於「同一事實」、「同一法律關係」是區分民刑交叉案件處理...
    (二)案涉2300萬元已被生效刑事判決確認為刑事犯罪涉案金額的一部分,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關於「先刑事後民事」的原則處理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七條中關於「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或者執行過程中,發現有非法集資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或者中止執行,並及時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
  • 關於在刑事判決生效後另行提起民事訴訟賠償範圍的法律規定
    關於在刑事判決生效後另行提起民事訴訟賠償範圍的法律規定文/湯湘倫律師首先,在刑事法律中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賠償範圍的規定中,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五十五條規定,對附帶民事訴訟作出判決,應當根據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損失,結合案件具體情況
  • 武漢首例「毀綠補種」刑事判決正式生效
    14日,武漢市首例「毀綠補種」刑事判決正式生效。從2006年起,43歲的張某承包了新洲區倉埠街朱家湖養魚。朱家湖西邊堤壩上有75棵意楊,今年1月,有兩名男子(已另案判刑)找到張某,稱要購買意楊樹。在意楊樹所屬單位不知情的情況下,張某私自將這75棵意楊樹,以1.5萬元的價格賣給兩男子砍伐。今年2月9日,兩男子盜伐樹木時,被武漢市新洲區森林公安分局民警查獲。
  • 民刑交叉案件事實和性質認定的不同規則
    由此可見,涉及民事物權關係的涉嫌刑事犯罪案件,民事案件的事實認定側重的是所有權關係,刑事側重的是這一所有權關係是如何形成的法律事實,特別是法律事實中的行為;當然作為民事所有權關係本身也屬於犯罪事實的構成要素。
  • 111起全國掃黑辦掛牌督辦案件辦理進展加快 已判決生效63起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劉碩)記者從25日舉行的全國掃黑辦掛牌督辦案件第8次新聞發布會獲悉,111起掛牌督辦案件辦理進展明顯加快,現已判決生效63起,其餘48起除2起還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外,預計均能在2021年元旦前後一審審結。
  • 王宣田涉嫌貪汙案一審判決生效
    日前,由阜南縣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王宣田貪汙罪一案,經阜南縣人民法院審理作出一審判決,現判決已生效。檢察機關指控:2012年至2017年,被告人王宣田任職會龍鎮臧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期間,在協助會龍鎮政府從事行政管理工作中,利用職務便利,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虛報騙取國家土地復墾資金40700元、特色農產品保險理賠款37052.1元,合計77752.1元,數額較大,其行為已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三條之規定,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 中兵紅箭證券虛假陳述案第一批判決生效 律師稱投資者索賠第二輪...
    湖南省律協宣聯委副主任、湖南聯合創業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劉研律師認為這對中兵紅箭的投資者而言是有利消息,他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針對中兵紅箭證券虛假陳述訴訟案件已經有了第一批生效的判決,根據同案同判的原則,後續涉及中兵紅箭投資者索賠的案件,均可以參照已經生效的判決作出處理。」
  • 警惕刑事審判中的錨定效應
    「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辦案準則不能根絕刑事審判中的認知偏差,這是因為,在大量錨信息塑造下,法官構建的事實可能偏離客觀真實,適用法律也可能背離不偏不倚的要求。刑事審判中主要有三種錨定效應:  一是偵訴審職能部門之間的錨定效應。偵查工作的特殊性和偶然因素決定其不可能絕對無誤,從制度設計上,批捕、審查起訴和審判等程序旨在對偵查工作層層審查和糾偏,確保正確打擊犯罪。
  • 刑事自訴案件相關法律規定匯總
    (二)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所謂輕微刑事案件是指犯罪事實、情節較為輕微,可能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拘役、管制等較輕刑罰的案件。應當注意的是,這類案件強調被害人的舉證責任,自訴能否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被害人等有無證據或者證據是否充分,如果被害人等沒有證據的,人民法院將不予受理。
  • 開證行能否作為提單持有人?
    法院判決一審法院判決D公司賠償C銀行1545710.52美元。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問題聚焦C銀行是否為提單持有人。二審法院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無正本提單交付貨物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條,並未將跟單信用證的開證行、具有商業利益的合作方等其他經合法流轉持有正本提單的主體排除在外,故信用證開證行C銀行為正本提單持有人。
  • 刑事拘留能否作為不可抗力因素免責
    因此對於不可抗力的界定十分必要,那麼刑事拘留能否作為不可抗力因素免責,川恆律所淺析成都律師,刑事拘留,川恆律所案情摘要:原被告雙方因借款合同發生糾紛,某區人民法院做出判決後,按照被告籤署的地址確認書上載明的地址向其郵寄送達民事判決書,而當時被告已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
  • 河北獻縣:民事和解模式為五年"老大難"民事案件畫上句號
    經協商,三方以283007元作為借款本金並重新籤訂了一份《借款協議書》。協議書約定朱某某向王某某借款283007元,按年息二分五釐計算利息,梁某某承擔連帶保證責任,協議中沒有約定還款期限。由於借款人朱某某投資股票失敗,無力償還王某某借款本金及利息,並因涉嫌詐騙犯罪於2015年7月13日被刑事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