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改進 AI 多賺 10 億美元,為何國內視頻網站卻不注重技術...

2021-01-18 愛範兒

Netflix 改進 AI 多賺 10 億美元,為何國內視頻網站卻不注重技術優化?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作者大娛樂家,愛範兒經授權發布。

隨著新冠疫情在歐美的進一步蔓延,大量普通人的居家隔離勢必會推動一眾流媒體服務量上漲,只是沒想到最先感受到壓力的會是作為基礎服務的寬帶網絡。

歐盟內部市場和服務專員蒂埃裡·布雷頓敦促流媒體平臺考慮限制視頻碼率,以避免流量過載,影響在家辦公人群。3 月 19 日,以 Netflix 為首的流媒體服務提供商紛紛表示,應歐洲各地政府的要求,將會適當降低流媒體內容碼率以減輕網絡帶寬的壓力。

YouTube、Apple TV+ 和 Amazon Prime Video 等平臺緊隨其後,也降低了提供給歐洲用戶的視頻畫質。YouTube 在聲明中直接表示視頻將採用默認解析度(480P)以及知名蘋果新聞博客 9to5Mac 發現 Apple TV+ 解析度降至 670P。

Netflix 於兩天之後的 3 月 21 日在官網發布了一篇相關博客文章,文中提到「上周,歐盟要求 Netflix、Amazon 和 YouTube 等公司確保我們儘可能高效地利用電信網絡。我們立即開發、測試並有效運用了一種方法,將 Netflix 在這些網絡上的流量減少 25%,我們所採取的措施可以維持所有的視頻解析度。在歐洲,接下來 30 天內,在每個類別中,我們只是刪除了最高帶寬碼率。如果您格外關注視頻畫質,則可能會注意到每種解析度的畫質都略有下降。」

通常這類表態會被認為是商業公司的公關說辭,但如果對 Netflix 這家公司有所了解,就會知道以他們的技術積累,短時間內實現這樣的技術是完全可能的。筆者通過身在歐洲的朋友確認,他也確實沒察覺出來最近 Netflix 上面的內容畫質有何變化。

對於影視娛樂公司,「內容為王」已經成為了一句陳詞濫調,所有人都知道卻不一定能做到,但隨著技術已經越發融入到各行各業,身處前沿的流媒體公司事實上更需要內容與技術的齊頭並進。

Netflix 靠科技驅動內容製作和分發  

雖然與迪士尼、華納等大製片廠同處美國加州,Netflix 卻誕生在科技巨頭林立的舊金山灣區,並且他們一開始從事的 DVD 租賃並非高科技行業也僅僅只是處在影視行業的最下遊。但二十年過去,這家公司已經是比肩過去傳統好萊塢五大製片廠的影視巨頭,更為關鍵的是,其押注轉型的流媒體服務為其在全球帶來了超過 1.6 億付費用戶,並且成功讓各大科技公司與傳統影視巨頭紛紛進軍這一領域。

《紙牌屋》靠「大數據」成功的過程經過層層演繹如今已經快成為「商業神話」,事實上 Netflix 高管在之後也坦誠那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技術營銷」,當時所謂的依靠「大數據」打造的美劇,事後被證明更多依靠的是 Netflix 不計成本的高投入,兩季總共一億美元的投入,於當時 HBO 一家獨大的美劇行業來說可謂是「天價」。

與此同時,Netflix 確實又熱衷於將人工智慧、不斷優化的編碼技術應用到其產品當中,並且這些技術在某些層面確實幫助其獲得了營收的增長。

推薦算法與搜索顯然是最直觀的一例,不少中文地區用戶時常抱怨 Netflix 的推薦並不十分精確,但 Netflix 的算法所依賴的數據採集更多還是來自用戶自己的瀏覽習慣,奈何中文地區數據量有限的問題,這方面的改善顯然需要更多時間。

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Netflix 這種算法的普適性更多體現在多元化的預告片與內容海報的精準推送。Netflix 會根據用戶的觀看愛好來為其量身「定製」相關原創內容的海報與短預告,以期實現內容的更廣闊覆蓋。

同時平臺內搜索也是一項重要功能,德勤曾經發布了一份面向全美企業的 AI 狀況報告,報告中德勤特別提到了 Netflix 的案例:Netflix 發現他們的用戶喜歡搜索電影,但如果搜索並找到一部電影花費的時間超過 90 秒,那麼用戶往往會放棄,而藉助 AI 技術優化站內搜索之後,不僅可以給用戶帶來用戶體驗的上升,還能讓用戶更快地付費。德勤的報告顯示,僅僅一年,得力於 AI 對搜索的改進,Netflix 可以多賺 10 億美元。

回到文章開頭那個話題,在通過《紙牌屋》在全球打響名聲之後,Netflix 其實就一直致力於通過技術優化其內容傳輸質量。

利用工程師開發的人工智慧工具,Netflix 從 2014 年開始重新編寫了它的整個內容庫的編碼。這個系統被稱作「動態優化器」(Dynamic Optimizer),它可以使用最小的帶寬來提供最佳的圖像。這一技術的應用並非統一粗暴的一刀切,其會根據每項資源的特徵量體裁衣,精細化處理,不同類型的作品會適用於不同的算法。這項技術在為用戶節省 20% 帶寬的同時,提高畫面質量。其 AI 算法能有效壓縮視頻的每一幀以提升視頻播放的速度,並且又保證了視頻本身的畫質沒有任何損失。

Netflix 在分析了全球多個地區的觀眾的觀影體驗後不斷訓練其 AI 算法,使它能夠對影片中不同場景的不同壓縮率得到的效果進行對比。甚至能區分視頻內容的不同類型和複雜程度,並根據這些因素選擇壓縮視頻的方式。例如充滿汽車追逐和爆炸場面的動作電影會以更高的碼率傳輸,而一些內容場景相對簡單的動漫則以較低的碼率傳輸,這樣就能為所有的用戶傳輸畫質穩定的內容,而即便是網速很慢的用戶也能觀看流暢播放的視頻。

「你不應該給《小馬寶莉》和《復仇者聯盟》分配一樣的碼率。」Netflix 視頻算法經理 Anne Aaron 曾解釋道。所以取而代之的,他們決定為每個名目定義一個它自己的編碼規則。類似《小馬寶莉》這種簡單的視頻會被編碼為碼率為 1.5Mbps、解析度為 1080p 的視頻:在這種新技術可以滿足那些低網速或者使用行動網路連接的人,使他們能夠觀看超高清 HD 品質視頻。而對比過去,這部分觀眾得花費更多的流量,卻只能看到 720 解析度的視頻。

同時 Netflix 每個月也會在其公司博客上發布 「Netflix ISP 速度指數」,旨在衡量黃金時間 Netflix 在特定 ISP(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上的性能的指標,這一指數可以讓不同地區的用戶直觀的看到他們付費之後最終能夠獲得怎樣的流媒體體驗。

內容學起來太難,「愛優騰」先學點技術行不行? 

在付費會員數字不斷增長之後,愛奇藝、騰訊視頻等國內流媒體平臺也都先後擁有了過億的付費用戶,從用戶體量上看,他們確實在不斷縮小與 Netflix 這樣的國際流媒體巨頭的差距。但這些數字只與商業公司本身以及資本市場有密切關係,對於用戶而言,能夠快速、穩定的看到優質內容才是驅動他們付費的理由。

在內容層面,國內各家流媒體目前依然停留在依靠突然出現的「爆款」短時間提升訂閱用戶數量的階段,無法實現優質內容的穩定生產是每個平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或者說這本身也是國內所有內容創作者都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背後所涉及到的問題當然也與內容審查以及影視行業整體水平密切相關,僅靠流媒體行業或者單一巨頭平臺很難在短時間扭轉大局。即便是以 Netflix 為代表,原創內容的穩定產出也經歷五六年時間,而這還是建立在好萊塢本身強大的影視工業之上。

在短時間內很難補上內容製作的短板時,國內流媒體似乎也並未在具體技術層面上有所精進。在之前歐洲要求流媒體降速的新聞中,不少評論都在嘲笑歐洲基礎網絡建設太差,居然連看個高清視頻都快滿足不了了。

這種說法背後其實有兩方面的原因,一來自然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絕大多數國內用戶無緣體驗 Netflix 或者 YouTube 的服務,對於超高清畫質這樣直觀的感受,光聽參數是很難體會的,必須眼見為實。另一方面則是國過視頻網站長久以來的「掛羊頭賣狗肉」,最經典的例子便是各大視頻網站都紛紛作為一大賣點甚至是付費會員專享權利的畫質。

「高清、超高清、4K、藍光、杜比」,相信用過愛優騰的用戶對這些詞彙不會陌生,如今來說,一分錢不想付除了需要看好幾分鐘的廣告之外,畫質上限也不會超過 720p。

但付過錢的畫質就真的會有顯著提升嗎,或者說每個月十幾塊的會員費真的就可以看到所謂的「藍光電影」嗎,答案大概用戶自己心裡多少都有數。

480p、720p、1080p 以及 4K 僅僅是指視頻的解析度,而在流媒體播放視頻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指標其實是傳輸碼率,碼率越高,每秒傳送數據就越多,畫質就越清晰。

▲ 網上高清熱愛者的對比:同樣的片子,愛奇藝的 4K 的碼率相當於 Netflix 的 1080P

同樣是號稱 4K 的視頻,在國內平臺的碼率普遍僅有 4-7 Mbps,一部兩小時左右的電影,只需要 2、3G 流量。按 Netflix 的理想要求,4K 視頻每小時消耗的流量就能達到 7GB,就算只是標準清晰度(720P)一小時也需要 3GB。之前有影視愛好者專門做過《流浪地球》分別在愛奇藝與 Netflix 上同幀對比,前者所謂的「4K 版本」播放碼率僅能到達 Netflix 的 1080p 水準,同時在後期調色層面,Netflix 採用的還是業界公認最佳的杜比視界版本。

2017 年 6 月,愛奇藝創始人、CEO 龔宇在愛奇藝世界大會上發布了「做一家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偉大娛樂公司」的企業願景,隨後幾年中愛奇藝也連續發布了通過 AI 深度神經網絡算法增強的 HCDN 技術、AI ABS 自適應碼流、ZoomAI 視頻增強技術。

作為國內唯一獨立上市的專業內容視頻網站,愛奇藝在上市之初,一度也被認為是 Netflix 在中國的忠實門徒。而拋開內容不談,在技術方向上,愛奇藝確實一直在向 Netflix 學習,國內最早提出將 AI 應用到視頻網站中的正是愛奇藝,不過遺憾的是在用戶可感知的維度,這些嘗試似乎更多都停留在了營銷層面。

從財報數字上,也可以一睹國內視頻網站對於技術的投入遠遠沒有高價採購版權那麼狂熱,根據愛奇藝 2019 年的財報,其技術研發相關成本在總費用中的佔比為 8%,單從視頻網站本身來說,在龔宇這樣對技術有著一定敏感性的人管理下的愛奇藝大概已經是國內一眾視頻網站中對技術研發投入最大的一家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數字當然還是 Netflix,2019 年財年,Netflix 在科技研發等成本方面的投入為 26.5 億美元,佔總費用的 13%。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如同內容一樣,國內的流媒體們也確實有苦難言,國內部分用戶的寬帶速率或許已經足以播放超高清視頻,但運營商定下的高昂帶寬價格依然讓流媒體們頭疼,在內容成本高企、以打折會員費換規模的階段,帶寬成本與技術研發成本可以說是為數不多能夠硬省下的成本了。

只是希望在如此夾縫之中,各個平臺未來還是多把精力花在內容創作與技術創新而非不斷打磨那些多重收費模式與所謂精準廣告投放上吧。

相關焦點

  • 網飛改進AI多賺10億美元 為何愛優騰不注重技術優化?
    德勤的報告顯示,僅僅一年,得力於AI對搜索的改進,Netflix可以多賺10億美元。回到文章開頭那個話題,在通過《紙牌屋》在全球打響名聲之後,Netflix其實就一直致力於通過技術優化其內容傳輸質量。在短時間內很難補上內容製作的短板時,國內流媒體似乎也並未在具體技術層面上有所精進。在之前歐洲要求流媒體降速的新聞中,不少評論都在嘲笑歐洲基礎網絡建設太差,居然連看個高清視頻都快滿足不了了。
  • 在線視頻難賺錢?為何愛奇藝虧損103億,Netflix卻盈利19億美元?
    而其中在線視頻的風已經颳了好多年了。在線視頻,又叫流媒體。目前,國內的這條賽道上基本上已形成了愛奇藝、騰訊視頻和優酷三分天下的局面。但背靠BAT的幾大巨頭,卻無一不深陷「燒錢賺吆喝」的怪圈,難以盈利。獨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愛奇藝,在這一點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 YouTube發展自動字幕,聽障人士受惠,為何國內視頻網站不感冒?
    YouTube作為世界最大的視頻網站,一直以來都被模仿和學習,至於商業模式和很多設置上面的特別性,我們今天在這裡就不展開來談論,我們今天主要要來聊的就是YouTube網站上面的自動字幕,這個國內視頻網站不感興趣的實用性功能。
  • 雅虎或收購視頻網站Dailymotion:估值3億美元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雅虎最新資訊 > 正文 雅虎或收購視頻網站Dailymotion:估值3億美元
  • YouTube玩轉的自動字幕,為什麼被國內視頻網站「主動錯過」?
    在2017年初,YouTube已經為10億條視頻提供了自動添加字幕的服務,使用者每天的播放次數超過 1500 萬次。那麼這一自動字幕的功能為何沒有被我們國內的視頻網站「Copy」?成為中國YouTube,這估計是每一家國內視頻網站都曾經設想過的目標。
  • 自動駕駛初創公司Pony.ai獲豐田投資4億美元
    在與加利福尼亞州弗裡蒙特市宣布新的robotaxi飛行員的一天之後,自動駕駛初創公司Pony.ai宣布了豐田汽車公司的另一筆巨額投資。Pony.ai今天宣布從豐田汽車獲得4億美元的投資。這項投資將有助於加強和擴大與豐田在自動駕駛汽車方面的合作。此項最新投資使Pony.ai的估值增至30億美元以上。
  • 中國與東南亞視頻網站技術合作潛力巨大
    近日,中國視頻網站嗶哩嗶哩在海外社交媒體上開通了泰語官方帳號,並上架了一款能提供泰語和英語兩種界面的手機應用程式。近年來,包括騰訊、愛奇藝等中國視頻網站,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與東南亞視頻網站技術合作。 東南亞地區人口約6.55億。
  • Pony.ai 獲豐田四億美元投資,RoboTaxi 商業化前夜加速
    全球市值第一的車企豐田和國內自動駕駛頭部公司Pony.ai(小馬智行)終於走到一起。作者:韓梅梅全球市值第一的車企豐田和國內自動駕駛頭部公司Pony.ai(小馬智行)終於走到一起。2月26日,Pony.ai 宣布從豐田汽車公司籌集了 4 億美元,這是2020開年以來,自動駕駛領域裡最大一筆融資。加上豐田的巨資,Pony.ai新一輪融資總額 4.62 億美元,估值超過30 億美元。這筆融資,再次印證了市場/資本對於自動駕駛賽道的信心和期待。
  • 從B站到愛奇藝,為什麼中國的視頻網站不是Netflix?
    對於視頻網站來說,其終極目標當然是成為中國的奈飛,這是一個市值1200億美元的公司,說明視頻內容付費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奈飛擁有超過1.1億人的全球付費用戶數,其中海外付費用戶數已經超過了北美用戶,過去一年也增長更快。從之前的公司財報看,奈飛四季度增加了833萬付費訂閱用戶,創歷史單季度新高。其中美國本土增加了198萬訂閱用戶,海外市場增加了636萬訂閱用戶。
  • 自動駕駛獨角獸企業小馬智行Pony.ai獲2.67億美元C輪融資
    自動駕駛獨角獸企業小馬智行(Pony.ai)宣布獲得由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會(Ontario Teachers' Pension Plan,OTPP)旗下教師創新平臺(Teachers』 Innovation Platform, TIP)領投總計2.67億美元的C輪融資。
  • 全球第一視頻網站Youtube首次公布營收 2019年廣告收入150億美元
    谷歌母公司Alphabet今早發布2019財年第四季度財報,總營收為460.7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392.76億美元增長17%,值得注意的是,這次Alphabet還首次公布了Youtube部門的營收情況,以往是秘而不宣的。
  • 為什麼耐克、UA、阿迪、亞瑟士花了10多億美元做同一件事?瘋了?
    >【鞋博士說】NIK、ADIDAS、Under Armour、Asics們花10億美元大手筆做同一件事,是前瞻還是瘋了?我們來看一下,這些傢伙花了多少錢來做這事:Under Armour花了5.6億美元
  • Intuit擬70億美元收購金融技術網站Credit Karma
    Intuit擬70億美元收購金融技術網站Credit Karma2020-02-24 13:57出處/作者:Techweb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2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全球軟體領域又將誕生一筆大的收購,加州的軟體開發商Intuit,擬70億美元收購金融技術門戶網站Credit Karma。
  • YouTube:音樂行業去年從我們這裡賺到30億美元
    YouTube是全世界最大的網民原創視頻網站,也是視頻廣告巨頭之一,過去,谷歌公司對於YouTube的業務三緘其口,但是最近,皮查伊執掌的Alphabet公司正在增加YouTube運營透明度,許多的數據對外曝光。據外媒最新消息,作為最新的一個宣布,YouTube稱去年向音樂產業回報了30億美元。
  • 連迪士尼都在為內容頭禿的當下,Netflix 為何沒有「劇荒」?
    換算一下,這大概是 36000 個小時,意味著一個人需要持續不斷地看四年多才能把 Netflix 目前的內容看完。相比之下,HBO Max 目前的內容累積大約為 1 萬個小時。渠道優勢:不受院線掣肘內容之外,Netflix 在渠道方面也佔據著極有利的地位。一方面,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原本膠著的流媒體之戰帶進了新的格局。
  • Netflix1月20日發布2020年第四季度財報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1月11日下午消息,流媒體視頻服務提供商Netflix(Nasdaq:NFLX)宣布,將於當地時間1月19日(北京時間1月20日)發布2020年第四季度財報。Netflix網站投資者關係頻道將對電話會議進行直播,並提供錄音,網址為:https://ir.netflix.net/investor-news-and-events/investor-events/default.aspx。據分析師預計,Netflix 2020年第四季度營收將達到66億美元,每股攤薄收益將達到1.39美元。
  • Netflix 技術博客:如何優化註冊流程、提高用戶體驗?
    其中既有付費用戶,搜索自己喜愛的電影與電視節目,還有的儘管不是會員,但為了解Netflix服務也會瀏覽網站。Netflix的工作就是確保所有人擁有良好的觀看體驗。Netflix的潛在客戶來自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口味偏好不盡相同。傳統市場營銷、社會化網絡營銷、PR和口碑傳播等宣傳方式都有助於提高Netflix的知名度,喚起人們對Netflix的需要。
  • 全球第一視頻網站:份額是騰訊10倍,僅廣告營收就等於3個拼多多
    除了愛奇藝,優酷能勉強與騰訊一比之外,其它的咪咕視頻、嗶哩嗶哩、芒果TV等,簡直就是小魚小蝦。不過在國內「稱霸」的騰訊視頻,到了國際就有些稍稍吃力了,暫時比不過全球第一的YouTube。根據AppAnnie之前發布的一份2019年流媒體榜單,共列舉了10款軟體。
  • 加密數字貨幣市場首現巨額併購 幣安3億美元收購海外行情數據網站
    4月7日,全球最大的加密數字貨幣交易平臺幣安(Binance)對外宣布收購全球被引用最多的加密貨幣行情數據網站——CoinMarketCap(下稱「CMC」),對於此次交易,幣安未披露此次收購的詳細金額。而《華夏時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此次加密數字貨幣市場的併購交易金額達到3億美元-4億美元之間,約合人民幣21億-28億元。
  • 10億美元手遊俱樂部,有了AR遊戲一席之地
    根據Sensor Tower最新的統計報告,其預計2020年全球手機遊戲市場規模達754億美元,較2019年增長19.5%。根據統計圖,前六名排序最高的是《PUBG Mobile》(國區為和平精英)、《Honor of Kings》(王者榮耀)、《Pokemon Go》(精靈寶可夢GO)、《Coin Master》、《Roblox》、《Monster Srtike》,前五款入圍10億美元級別。同時,這五款遊戲都已經是風靡全球的遊戲,並非新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