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因為孩子學習的事情我與另一位我非常信任欣賞的心理老師交流了我的困惑,他說了一個詞「關心則亂」,讓我心有感觸。
是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底下最最深厚的愛,正是因為我們太愛了,投入的情感太多了,自然會對孩子有很多的期待。而當期待不能被滿足的時候,就會有焦慮擔心失落和不安,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帶著我們的情緒與孩子互動。
當我們的雙眼以及理性被情緒捆綁或者淹沒,我們就看不清楚孩子以及事情真實的樣子了,這個時候我們傳遞給孩子的信息也會是偏差的認知和各樣情緒,會進一步帶動或者加重了孩子的情緒,溝通一定是低效或者是無效的,雙方都會有無奈和無力感。
當無力感襲來,我們往往是沒有能力處理問題的。我的經驗是:
一,先停一停,找一個時間空間讓自己獨處,給自己沉靜下來的機會;
二,接納自己的無力感,允許自己有各樣的情緒體驗,這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三,如果做到了接納,再問問自己究竟要什麼?思考一下自己目前所做的與自己想要的是一致的還是背道而馳的?如果答案是背道而馳,說明需要調整自己的應對方式?
四,抽離開這個事情,以第三方的角度去看,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你會怎麼去理解會有怎樣的建議?這是避免「關心則亂」的重要的視角和路徑。
五,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對方,此刻當下你會有怎樣的感受與期待?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的以同理心去感受對方而不是過度關心對方,避免因為過度關心帶來自己的混亂進而觸發孩子的混亂,形成惡性循環;
六,如果縷清楚了,讓自己帶著情感而不是情緒,帶著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硬性的要求去和孩子溝通;
七,如果依然縷不清楚可以尋求幫助,比如你最信任的具有正能量的朋友或者專業的心理老師,在其他人的支持引領下幫助你做到以上幾點。
是的,「關心則亂」,這四個字是對我很好的提醒。其實,無論是在哪種關係中,我們都可能因為過度地在意這個人或者這件事讓自己失去了平和的心態、彈性的視角、客觀理性的思考與判斷,讓我們因為認知偏差亂了方寸。覺察到了這些,就需要從自身進行調整和改變,讓自己從新回到穩定的有能量的狀態,才可能與對方達成有效的溝通,進而解決各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