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3月10日報導,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表示:「現在全國範圍內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武漢疫情也在明顯變好,希望3月底新增病例可以全部清零。」
全國的情況基本控制下來了
接受採訪時,李蘭娟表示,現在全國的情況基本控制下來了,武漢也進入了決勝的階段。
「我們希望新增確診病例能夠儘快降到兩位數,然後就要清零,但現在要一步一步來」。李蘭娟說,「現在全國各地都在安排復工了,湖北整體上已經得到控制,病人明顯減少,存量也不多了」。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消息,3月10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24例,新增死亡病例22例(湖北22例),新增疑似病例31例。其中,湖北新增確診病例13例(武漢13例),湖北除武漢外連續6天零新增。
疫情基本結束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什麼時候疫情結束?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說,什麼時候算「疫情結束」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傳染病疫情結束的標準為,最後一例確診病例經過兩次病毒檢測均呈陰性起兩個潛伏期後,將被認為該疫情已經結束。
「因為此次疫情的特殊性,若說疫情基本結束,應該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一個是清零之後再過2個潛伏期的國際標準,另一個是把現有的病例全部找出來收治住院或隔離,以確保不再有新發病例。」李蘭娟強調。
李蘭娟表示,目前,還不能輕易說疫情結束,現在還有很多病人在醫院需要救治,很難定義具體的疫情結束時間,只能說一個地區新增確診和疑似病例清零之後,再過28天,兩個潛伏期,如果沒有新發病人就是比較安全的。
「從全國範圍內來看,除湖北外的各個省基本可以回歸到正常,武漢還要堅持一段時間。」李蘭娟說。
警惕病毒「死灰復燃」和「境外輸入」
李蘭娟表示, 現在有兩個更為嚴峻的任務,一個是警惕病毒「死灰復燃」,另一個是警惕境外國家的病例輸入。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鍾南山在參加廣東省疫情防控專家座談會時也表示,全球疫情的發展估計將至少延續至6月份。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防控的重點將從輸出轉為輸入。要加強邊境檢測的措施,制定從國外疫區來華的措施,對相關人員做必要的隔離。
據悉,3月10日0—24時,新增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0例(北京6例,上海2例,山東1例,甘肅1例)。截至3月10日24時,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79例。
防控不能鬆勁!
延伸閱讀:
三八婦女節之際,致敬巾幗英雄,李蘭娟一笑溫暖了春天
「沒有一個冬天不能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自疫情發生以來,無數白衣戰士捨生忘死。
鍾南山、李蘭娟分別以84歲、73歲高齡再度出徵網友們說,他們是真正的「國士無雙」
在社交網絡上
兩位院士各有一張流傳極廣的照片
照片裡
鍾南山院士努著嘴,目光堅毅;
李蘭娟院士面部口罩壓痕清晰可見
露出親切的微笑
兩種個性風格
同樣是國人的定心丸
冰心曾說
「世界上若沒有女人,
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
十分之六的『善』
十分之七的『美』」
今天我們就從李蘭娟院士的微笑中
去尋覓真、善、美
這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中豪傑
總是用微笑為我們帶來明媚與信心
01
逆行者堅毅的微笑
「國家需要我待多久,我就會待多久。」「這場戰役不成功,我們就不撤兵!」
1月18日,受國務院、國家衛健委委託,李蘭娟與鍾南山院士等一行抵達武漢,直抵疫情最核心現場。
1月22日,感到疫情已刻不容緩的李蘭娟,向國家建議武漢必須嚴格地採取「封城」措施。次日,國家採取果斷措施,武漢實施進出人員管控,對防控疫情擴大具有重要意義。
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面對緊迫的疫情,李蘭娟決定,帶醫療隊支援武漢,救治危重病人。
雖然很多親友反對李蘭娟再去武漢,但她的丈夫卻始終站在她這邊。得知妻子要去前線直面最大的危險,丈夫鄭樹森院士默默地下廚,為心愛的妻子準備了一頓豐盛的年夜飯。
在出徵儀式上,李蘭娟說,希望去危重症病人最集中的醫院。
李蘭娟在2月1日出徵儀式上。圖源:中國青年報
2月1日晚,才回家的李蘭娟院士帶領團隊出發馳援武漢,沒等高鐵,直接坐了最近一班「Z」字開頭火車。
臨行前,她坐在臥鋪床邊,對車門外的送行人說:「大家放心!」
「媽,等你回來。」當晚送別李蘭娟團隊出徵武漢的隊伍裡,李蘭娟的兒子鄭傑也來送自己的母親離開。他哽咽說道,非常希望她那邊也能夠安全,能夠好好的。
古稀之年,帶著丈夫和兒子的不舍,李蘭娟「逆行」回到了疫情最嚴重的風暴眼。
2月2日凌晨4點40分,李蘭娟乘坐的火車抵達武漢。上午9點,她不顧車馬勞頓,沒有作片刻休息,立即開始了工作。
李蘭娟在病房內為武漢加油。圖源:長江日報
李蘭娟院士每天都會來到這裡對病人的情況進行會診,這裡收治的都是危重症患者,有一天記者來採訪,發現她半天就要會診7名重症患者。有時因為工作忙碌,她吃幾口餃子解決午餐,就迅速投入工作。
憑藉此前抗擊H7N9禽流感病毒積累的經驗,醫療團隊採取了「四抗二平衡」治療體系,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病人的死亡率。李蘭娟說,降低病死率,全國的人民信心才會更強,更重要是挽救這些人的性命。
李蘭娟在病房內
李蘭娟忘我工作,甚至晚上只睡3小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江應安感慨,「七十幾歲的老人了,工作真的是不分晝夜。我感覺,這個老太太,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
李蘭娟院士的日程每天都是滿滿的,白天在醫院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與救治團隊共同討論救治方案,同時還為浙江的危重症患者救治進行遠程會診;晚上與團隊討論科研攻關難題,為國家疫情防控建言獻策。
圖源:長江日報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李蘭娟還通過媒體向大眾科普醫學知識,告訴大家如何科學做好防護,提倡「沒病不要亂吃藥」。
2月20日,李蘭娟進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ICU查房。查房結束,李蘭娟脫掉防護裝備,面部的壓痕清晰可見,這一幕被記者拍攝下來。那盈盈的微笑,讓我們看到曙光。
02
女孩略帶羞澀的微笑
1963年,李蘭娟擔任「赤腳醫生」。
懸壺濟世成良醫,今生無悔入杏林。其實,早在李蘭娟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這顆治病救人的種子就已經埋下。
1947年,李蘭娟出身在浙江紹興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父親因患眼疾無法勞作,家中全靠母親賣山貨維持。自幼嚮往讀書的她,求學之路十分坎坷,兩度因家中沒有錢交學費準備輟學,小蘭娟流淚向班主任告別,最終因學校老師的幫助堅持讀完了高中,被分配到一所中學做代課老師。
李蘭娟常看到周圍有很多老人腰背痛,於是想去省中醫院學習針灸,好給鄉親們治病。其實,家境貧寒的李蘭娟心裡很矛盾。代課老師每天能賺8毛錢,而「赤腳醫生」每天只有1毛錢。出於對醫學的摯愛,李蘭娟無怨無悔地選擇後者,從此踏上懸壺濟世的路途。
只要哪家有人生病,不管颳風下雨,不管深更半夜,她都要上門診治。有一次,村裡有產婦分娩,她甚至硬著頭皮當起了臨時「產科醫生」。
1970年,李蘭娟進入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醫學院)學習。
1970年,李蘭娟進入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醫學院)學習。等待她的是真正醫學生涯,和更大的挑戰。
03
醫者從容的微笑
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李蘭娟的「四抗二平衡」一整套治療體系,以及「人工肝」等設備儀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病人的死亡率。在多年從醫生涯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是她「殺敵」的利劍。
大學畢業後,李蘭娟被分配到醫院工作,接觸到的第一個傳染病是「重型肝炎」。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這一疾病病死率高達70%、80%。
「病人家屬跪在我的面前,哭喊著:『李醫生,救救我的兒子!』而我作為醫生竟然束手無策,這讓我很痛苦。」這一幕,讓李蘭娟時隔多年都無法忘懷。
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進院不到10天,黃膽迅速上升,消化道出血,昏迷,沒小便,人很快沒了。那之後,又一位重症肝炎病人因為消化道大出血,離世時渾身血淋淋的,連家屬都不敢接近。
李蘭娟為病人擦洗身體,穿好壽衣,在胸前別好記錄紙。「我沒有治好他,得讓他一路走好。」
李蘭娟決心攻克這一難關。經過10餘年的反覆探索、實驗,1996年,李蘭娟及其團隊終於創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Li-ALS)」,大大提高治癒好轉率,這也成為全球醫治人數最多、治療技術最為成熟的人工肝系統。她將這項技術毫無保留地向全國推廣,從而可以及時地救助全國各地的肝衰竭病人。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當時李蘭娟已任職浙江省衛生廳廳長。面對非典,她堅決果斷,力排眾多非議,快速採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在浙江出現SARS病例的當天早上5點,向民眾公開所有數據和信息,並每日實時更新;第二,非典病例還在個位數時,就緊急隔離相關接觸人員1000名,且在24小時內迅速完成;第三,48小時內,李蘭娟率攻關小組檢獲了病人的病毒特異性核酸,成為最早分離到SARS病毒的單位;第四,治療非典病人時,對激素、抗生素的使用克制謹慎,沒有一人出現股骨頭壞死等嚴重後遺症。
最終,浙江沒有發生醫務人員感染事件,也沒有出現「二代感染」的病例。
2013年春,華東地區突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情發展迅速、病死率高,由於病因不明,一度造成社會恐慌。李蘭娟臨危受命,擔任國家應急指揮辦專家。她所在的浙大一院,共收治了40例H7N9禽流感患者,收治人數排全國第一。
李蘭娟院士項目團隊協同攻關,尋找到科學的療法,這一療法應用於浙大一院收治的38例H7N9重症患者時,病死率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一生執醫,為國為民。在三次重大疫情考驗中,李蘭娟從未退縮,力挽狂瀾。
04
身為妻子、母親幸福的微笑
李蘭娟與丈夫鄭樹森院士
鮮為人知的是,站在「鐵娘子」 李蘭娟背後的男人,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李蘭娟是傳染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鄭樹森則是醫術精湛的肝移植權威專家,國內多器官聯合移植事業的先驅。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代表11家單位上臺領取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的證書。臺下,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正面帶笑容為妻子鼓掌。
一位是項目領銜人,一位是主要完成人之一。這對院士夫妻共同參與完成的「一種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項目,用「中國方案」解決了傳染病「世界難題」。
這是該獎自設立以來,我國醫藥衛生行業、教育領域「零的突破」。
李蘭娟與鄭樹森被學生譽為「醫學狂人」,兩個人的約會,也是從家裡到醫院,從醫院到家裡。「經常是他在臺上做手術,我在實驗室討論問題,弄到半夜一兩點是常事。」
1975年5月1日,李蘭娟和鄭樹森正式結為夫妻。他們在家中舉辦了簡單的儀式,就在此時,突然接到電話,說鄭樹森父親的身體狀況不好,夫妻倆連夜往回趕。由於當時沒有直達老家龍遊的火車,他們就在金華火車站中轉過夜。「我們把鋪蓋往地上一鋪,就這樣在火車站度過了新婚第一夜。當時條件雖然艱苦,內心卻很甜蜜。」
鄭樹森同李蘭娟一樣,都是靠助學金的支持完成了中學和大學的學業。所以,他們想在儘自己可能回報社會。兩人心靈相通,志趣相投。
「我只想當一個好醫生。」 李蘭娟院士說。
「要做有道德的醫生,用我最好的年華,最好的技術去挽救患者。」 鄭樹森院士說。
對於丈夫鄭樹森,李蘭娟不吝讚美之詞。「他的手很巧,技術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關鍵時刻比較有思路,對醫院的管理也很放手;他還很有愛心,因為自己出生清寒,遇到家境貧困的重病患者,他常常自掏腰包,還想盡辦法為患者減免醫藥費……」
當然,在李蘭娟看來,先生也有缺點:常常找不到家中的東西,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下鍋的時候也不等水開……雖然有時也拿這些開玩笑,但她從不真的介意。
誕生於這個雙院士家庭的兒子鄭傑,從小很少得到足夠陪伴,但鄭傑說,「母親和父親的一些行為,無形中對我傳達和教育了什麼。」如今鄭傑也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從事醫療方面的工作。鄭傑說,即使在擔任政府領導崗位期間,李蘭娟依舊沒有間斷過臨床門診和醫學科研。「她一直都沒有拋棄自己醫生的身份。」
她是一個小家裡慈愛的母親,幸福的妻子;也是用一顆仁心、一雙聖手,呵護千萬家生命健康的大醫。
在抗疫一線
還有無數個像李蘭娟一樣的巾幗英雄
為了醫者誓言、為了人民健康
捨生忘死奮戰
她們用赤誠之愛
託起一個又一個生命
讓我們走出死亡的陰霾
醫者仁心,大愛無言
守護蒼生的白衣天使
優雅堅強的中國女性
向你們致敬!
節日快樂!
來源:綜合央視新聞、央視網、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新華社、央視新聞客戶端等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