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奇葩說第七季第五期,這期的辯題很意思「媽媽瘋狂應援男明星,完全不著家,我該不該阻攔她?」。
看到節目的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就突然想到了前段時間曝光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從節目主持人到工作人員收節目嘉賓粉絲應援會的禮物。而這些粉絲應援會的是通過送禮的方式,希望節目給自己應援的明星更多的鏡頭,或者給更多的照顧。
我們也不知道這樣的形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當這篇新聞被發現的時候,詳細查看了某些報導,湖南衛視已經把粉絲應援的經濟做成了一條龍服務。粉絲不光給節目組送禮,就連在門口為自己的偶像放燈牌橫幅或者手牌等等,這些在湖南衛視都是規定的,你交多少費用就能佔多大的地方,而且還有數量限制。
而湖南臺「快樂大本營」節目每次的嘉賓至少2-3個,有的時候甚至更多。從嘉賓收到「快樂大本營」的邀請函開始,針對嘉賓的應援粉絲經濟就已經開始了。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結果。
而粉絲應援自己的偶像不光凸顯在一方面上,從唱片、電影、綜藝節目、活動晚會或者其他一些私人活動,只要明星偶像一開口,這些應援粉絲就會用大量的金錢來支持自己的偶像。
原來以為節目上粉絲拿這偶像的燈牌是節目組的,原來我們以為偶像歌手的唱片銷量是真的,原來我們以為偶像的電影票房也是真的,後來發現,真是太天真來。除了一些商業上的弄虛作假之外,粉絲應援也會提供很大一部分。
「奇葩說」這次的辯題「媽媽瘋狂應援男明星不著家,該阻止嗎」這個「媽媽」其實不是真的媽媽。
我們的媽媽一般不會幹這種事情的,就算媽媽自己會追星一般也都是理智的追星,可能會買一些明星的周邊,但絕對不會太過分。因為沒有一個媽媽到了這時候還是那種別人一說就瘋狂的地步。尤其是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偶像」。
那麼這個「媽媽」代表了那些人?更多的是代表那些在家庭中沒有收入只有支出的那些人,可能更多的都是學生,從初中到大學學歷的都有。
這些人普遍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他們沒有自己收入來源,偶遍是家裡救濟。當然也有那些比較有錢的有自己獨立的財務。甚至有的已經實現財務自由。但是根據網絡上的報導和統計,大多數人都是以學生為主,因為他們普遍需要是得到認可或者尋找能使自己有存在感,護著在心靈上有共鳴的群人或者某個人。
粉絲經濟一直都是商業上一大經濟體,尤其是現在,各大平臺都在努力地做私域流量,這些私域流量不就是粉絲經濟嗎?
我們在來看「奇葩說」的辯題「媽媽瘋狂應援男明星不著家,該不該阻止」,其中的瘋狂,網友們都在說,瘋狂不等於不理智。我感覺這裡的瘋狂就是指的不理智。
為什麼,我先來看瘋狂的字面意思:「指的是一種精神狀態,或者說是一種情緒激昂的程度」。
粉絲們往往都希望自己應援的明星比別家的或者同等級別的明星更好或者更高級,以此來獲得自己的滿足感。看我追的明星又怎麼怎麼樣,厲害吧,你看我的偶像又參加什麼什麼節目來我得去加油助陣等等。
其實這些對於偶像明星而言他們真的會記住你們嗎?他們能從幾萬甚至幾千萬的人當中看到你嗎?
我們所追求的不就是那一點的「精神狀態」嗎?我們感覺自己的偶像記住自己了,我們感覺明星看到自己了,在給自己招手,或者對自己笑了。其實那只是他們的工作而已。
偶像明星其實就是一種工作。
在精神的世界我們得到了滿足,明星也收穫了名氣。但在一過程中就衍生出了湖南臺這次被曝光的收應援粉絲禮物的事件,其實只有湖南臺在收嗎?我估計每個娛樂節目都多少多少會收一些的。而湖南臺只不過正好被曝光出來而已。
根據資料顯示,「快樂大本營」一場節目下來,明星的應援粉絲可能要花費幾萬到十幾萬不等。
一杯下午茶就要不到1萬元,還有金條,名牌手錶、筆、保溫杯等等各種的。那些這些錢是怎麼來的?有很多都是粉絲集資。有的可能連節目現場都沒去過,但是錢該出的一分不少,就為來自己的精神上的那些滿足。難道這不是瘋狂嗎?
黃執中的說得好,我們不反對追星,但是像這種毫無意義的追星,那就是被洗腦來。我自己喜歡的偶像,就應該出一份力,我去不了現場,那就出錢,能出多少就出多少,有時候甚至借錢也要為自己的偶像應援。
我們應該怎麼區分是理性追星還是非理性追星呢?黃執中的觀點正好說明這一點。
我們都應該理性追星,不要盲目。這樣就能少了很多想湖南臺這種的節目組,粉絲們把錢花到自己該花的地方,我們可以應援,但一定要理性,要適量。不要因為只是為了得到一種精神上寄託,而不顧一切。
「奇葩說」這期節目的觀點,我的理解就是,在某一件事情上,怎樣能合理化、理性化。這也是反應了當代社會的一大痛點。
就像最近幾年我所看到的那樣,袁隆平購買了兩部華為旗艦手機,在展會上購買奔馳豪車,有自己的豪宅別墅等等,還有去年的鐘南山院士兒子,穿這愛馬仕的腰帶,被指生活奢靡等等。
為什麼我只要一看這種事情就感覺很不應該。難道這些院士或者科研工作者就應該穿得破破爛爛,連飯都吃不飽嗎?
你們所應援的偶像明星,哪個不是各種大牌一身,手錶,手機,車子,住的房子,那一個不是奢靡成性。手機那一個不是最新款,動輒上萬元,包包都是限量款,這是為什麼?
這就是在粉絲的精神世界,只有他們喜歡的才是對的,不了解,不認識,不喜歡的都是錯的。
這就是黃執中所說的「崇拜與排他」。這也感應了我們當代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變樣了。這樣很危險的。
希望大家都能理性追星,重新尋找自己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