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旋律
書寫最美巾幗紅,記錄最美家國情;
講身邊感人故事,聚戰疫巾幗力量。
特殊的時期,特別的節日。
姐妹們, 三八婦女節就要來臨,疫情防控形勢卻依然嚴峻,為進一步築牢巾幗戰「疫」防線,徹底打贏抗擊疫情阻擊戰,縣婦聯特開設《戰「疫」故事會》專欄,本欄目旨在發動廣大群眾用自己的筆寫身邊和周圍真實的人和家庭,用自己的話講知道和熟悉的動人故事。
疫情阻擊戰打響起來,全縣各級婦聯幹部尤其是基層婦聯主席、副主席和婦聯執委發揮「聯」字優勢,帶動協調各方力量,堅決守好村社疫情防控「最後一米」。廣大巾幗志願者、婦女骨幹、最美家庭等,在戰「疫」中主動亮身份、當先鋒,為疫情防控出錢出力,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大家用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挖掘出一大批在醫療救治、疫苗研發、聯防聯控、物資援助、志願服務等疫情防控方面作出貢獻的優秀婦女和優秀家庭的感人事跡,人人爭當戰「疫」故事主人公,爭當戰「疫」故事採編員,爭當戰「疫」故事播講員。寫出來,講出來,學起來,動起來。
歡迎你來到戰「疫」故事會,與我們一起接力,開啟這個特別的三八之旅。
西城社區辦事處婦聯兼職副主席
周雅琴的故事
(戰「疫」故事播講員
西城社區辦事處婦聯主席 郝慧霞)
社區「鐵娘子」,戰「疫」敢擔當
----西城社區辦事處婦聯兼職副主席、南關社區主任周雅琴的故事
正月的冬夜,寒冷而漫長。灰色的辦公樓,依然燈火明亮。一個纖瘦的身影,十指如飛地敲打著鍵盤,半杯白開水顧不上喝完,旁邊的泡麵也早已沒了溫度。周雅琴,西城辦事處的婦聯兼職副主席、南關社區主任,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這個「鐵娘子」巾幗不讓鬚眉,快速投入了戰鬥。
南關面積1.36平方公裡,常住5970多戶,17900多人,是典型的城鄉結合區。隨著棚戶區改造工程的順利進行,公租房、廉租房、拆遷安置房等多房區的建設,小區人員結構越來越雜,人員密度越來越大。小區滿打滿算只有10來個工作人員,平時工作就不輕鬆,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後,每天的工作更是多、雜、繁、重。有物業小區溝通協商聯防聯控,無物業小區要設卡口24小時值守,既要和產權單位溝通,又要加快對轄區的省外返鄉人員摸排……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她卻硬硬扛了起來。丈夫看她捨身忘我的工作,心疼不已,二話不說加入志願者隊伍,自己開車運送物資,接送人員,主動承擔重體力活,夫妻並肩抗疫情,成了南關社區最亮的一道風景線。
3000多份宣傳資料的發放,30多條條幅的懸掛,18個小區的24小時聯防聯控,100名志願者的輪流值守,湖北返鄉人員的時刻關注,外省返工人員的調查登記,身邊工作人員的身體狀況……一樁樁、一件件,都讓這個雷厲風行的堅強「鐵娘子」牽掛在心頭。
對湖北返鄉人員,她每天電話訪問飲食起居和體溫狀況,居家隔離期間,她帶領眾姐妹送去糧油、蔬菜、口罩和消毒液,細緻入微地進疏導心理,安撫情緒;對外省返工人員,她一對一管理登記上報,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樸素平常的問候,送出了溫暖,化解了寒冬。在她的帶領和影響下,南關社區眾志成城抗疫的暖心故事不斷湧現,30多名黨員站到抗疫的前線,殘疾黨員連續幾天蹲點值守,愛心黨員自己掏錢贈送84消毒液;還有,那調離社區卻毅然返回的故友,還有那送愛心水餃的普通居民,這一個個再普通不過的鏡頭,都讓這個秀外慧中的「鐵娘子」無畏前行,無悔堅守。
燈光在漆黑的夜裡,總是顯得更加明亮。一張張憔悴的臉,一個個疲憊的身影,一群群同甘共苦的姐妹,正是這一個個渺小又平凡的身影,澆灌出世界上最長效的「疫苗」。
疫情無情人有情,社區人加油!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戰「疫」故事採編員:
南關社區婦聯副主席 吳艾慶
西城社區辦事處婦聯兼職副主席
耿昇花的故事
(戰「疫」故事播講員
西城讀書會宣傳員 尹慧臣)
擔起防控重任,堅持定能勝利
——記西城社區辦事處婦聯兼職副主席、評梅社區主任耿昇花
一陣急促的電話聲打斷了春節的溫馨,社區疫情防控的戰役打響了,作為社區主任,第一時間衝到了社區和書記一起對整個防疫工作進行安排。
四千多戶,一萬三千多人要展開地毯式摸排,及時掌握從湖北武漢返回的人員,這無遺是一項巨大的工作。但摸排工作遠遠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一個個電話打過去,態度好的積極配合,態度不好的一聽是摸排立馬掛斷,好多人對自己家的人從外面回來諱莫如深,摸排的難度可想而知,她便一邊安撫大家一邊傳授自己的經驗,儘量給人家講清楚摸排的目的,講清楚此次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武漢返鄉人員摸排才告一段落,湖北返鄉的、省外返的,市外返鄉的、出租房住戶,數據摸排的越來越細,越來越多,嗓子說得嘶啞了,耳朵聽得嗡嗡作響了,手機打得邊充電邊工作,為了最大限度地完成摸排任務,她和大家一起堅持著……
轄區內的法人單位摸排管控也是社區的一項重要工作,同時又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環節,為此她和工作人員、志願者走遍大街小巷,對419個經營主體進行了登記,對正在營業的114家商鋪負責人盡到了告知義務,特別是對51家涉及食品經營的主體發放了體溫計、體溫登記表,要求他們每天進行體溫、身體情況監測、記錄,有特殊情況立即向社區報告。
從臘月二十九開始,她每天早出晚歸,塗漿糊、舉條幅、分發傳單,因為雙手凍得發僵,動作遲緩,但依然堅持著,通知工作人員、網格員加足馬力,開始宣傳,在所有住宅小區的單元門口張貼告知書、一封信、十不準等各類資料20000餘份,做到了所有居民小區全覆蓋。每天只有上班時間,沒有下班時間,雖然孩子也抱怨自己不陪伴他,雖然家裡人天天吃「快餐」,但正是他們的默默支持,才給了她工作的不竭動力。
「小區要實行封閉管理,只留一個、最多兩個出口」,這個措施對於防控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評梅社區是居民居住密集,人口身份混雜的大社區,全區居民小區33個卡口,大部分沒有物業,按每個卡口四班輪換,至少需要130個人,社區工作人員加上能上崗的網格員也不過20來個人,怎麼辦?她同社區書記、第一書記集思廣益,共同商量解決辦法,最終達成了招募志願者的一致意見。防控力量加強了、在職黨員、機關幹部陸續到崗了、非必要出入口的封堵了,社區姐妹們一聲令下,按照分工從早到晚帶領工作人員到自己的卡口值守,一值就是五六天,大家一個個凍得鼻涕眼淚直往下流,口罩裡全是凝結的凍水珠,為了不使自己凍僵還要不停地走來走去,間歇還要對不戴口罩、聚集聊天的人進行勸導、疏散,一天下來腰酸背困腿抽筋,雙腳失去了知覺,但第二天馬上又準時出現在工作崗位上。除日常的摸排、宣傳、勸導工作之外,她抽出不多的休息時間,每天依然到卡口檢查值守情況,因為各卡口值守的人員有的能值守一天,有的能值守兩天,有的只能值守半天,所以排起班來很是費勁,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現在的「三無」卡口得以正常運轉,有物業的小區、有主管單位的小區也陸續步入正軌。
疫情防控開始,各種物資陸續下發到社區,為了能儘快的把物資及時用到該用的地方,她一個人開上自己的車一趟趟從西城辦事處拉到社區,清點數量後再一趟趟送到小區卡口,又當司機又當搬運工,車上不時堆滿各類物資,姐妹們笑稱她的車是社區的「流動庫房」,隨用隨取,隨叫隨到。
為了能給各小區進行噴灑消毒,她利用各個空餘時間,主動承擔起這一繁重的任務,雖然身板瘦弱,但她也依然絕然地背起30來斤的消毒液從一樓到六樓甚至七樓,一個單元一個單元,一棟一棟居民樓,一個一個小區,她和社區的兩個姐妹背負著這份重擔,堅持著,雖然真的很辛苦,但看到居民們口罩後的笑臉,看到熱心居民積極地給她們倒水兌藥,看到大家為她們豎起的大拇指,她覺得再苦再累也值了。
防控工作只有更好更細,作為社區主任,她只有身先士卒才能帶領大家迎難而上,半夜12點她和縣醫院醫務人員對武漢返鄉人員進行核酸檢測,和大家到小區推廣「移起抗疫」二維碼,掃碼進出小區,對夜間封閉大門配備鑰匙,為隔離觀察的返鄉人員配送生活必需品,為夜值人員運送各類用品、食品,每天上傳下達,整理各類資料、信息,做到及時發布、通知、上報,遇有特殊情況和書記商量對策進行解決等等,期間幾次身體快要頂不住了,但一想到疫情,一想到自己身後一萬三千餘名居民,她都咬牙堅持,只希望能為大家做得更多更好。
沒有早晚、沒有輕重,沒有「她不行」,只有「她能行,她還能堅持」,因為她始終相信:堅持一定能勝利!
戰「疫」故事採編員:
評梅社區第一書記 趙星平
源自/平定婦女
原標題:《【戰「疫」故事會】社區「鐵娘子」,戰「疫」敢擔當——這就是西城婦聯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