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楊蕙如老師的「施暴者的源與緣—解析家庭暴力背後的原生家庭和夫妻關係」主題直播,感謝+1整理內容,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看完整回顧。
01
施暴者的心理分析
從小到大,你曾經被什麼事情刺激的你好生氣?讓你想要摔門、摔手機、摔碗盤,甚至想要甩他一個大巴掌。可是你知道,你就是想想,手是舉起來是嚇人解解氣的。因為你知道一巴掌打下去你們的關係可能就一拍兩散了。難道只是我們知道要付這個代價,那些選擇打人的,難道不會想到要付代價嗎?或者是說他們其實可以不用付上代價?與受教育水平有關嗎?
施暴者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樣的?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測試,讓那些來到工作坊的朋友各自面對一張白紙,畫下心目中所謂的施暴者可能長成什麼樣子。
我們看到很多共同的元素,男性,穿著汗衫或者是背心,一臉鬍渣,手上可能拎著酒瓶或叼根煙兒,眼神兇惡,這是臺灣中下階層或者是藍領階級勞工朋友的刻板印象。
我在大陸聽到的施暴者的形象,跟我在臺灣工作過的很多施暴者一樣,有的是提著公事包,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有的是那種大老闆,家裡面像皇宮一樣;也有科技新貴;所以其實,他們三百六十行樣樣都有。施暴者其實主要不是經濟問題,也不是社會地位問題,甚至不是文明教養的問題。
【施暴者的心理特點】
▲ 酗酒
▲ 病態人格
▲ 極度的自我中心(自戀)
▲ 酗酒
這是一個上癮行為。他是對酒精已經形成了依賴。所以其他上癮行為,比方賭博,或者使用毒品上癮,也有可能造成施暴的特質。酗酒在這些上癮的物質裡是唯一合法的。
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如果要拉近跟人之間的關係,如果不喝點酒,根本就沒有溝通基礎。這是因為酒精有一些特殊的物質,在酒精作用下,一個人的自控力會變低;情緒會變得比較強烈,還會對外在的刺激變得比較遲鈍,反應變慢,所以這時候很容易把原先壓抑掉的一些情緒自然的表現出來。
但酗酒跟喝酒不一樣。酗酒是必須得依靠酒精,把焦慮跟壓力放下來,讓情緒可以宣洩。可是當已經依賴達到每天沒有食用酒精,就沒辦法過日子,就叫做酗酒。
■【案例】肉圓不加辣
這是發生在臺灣的一個故事,在一段影片裡看到的。一個三口之家,有爸爸媽媽跟兒子,案子的主角是爸爸。這事情發生是因為孩子要去附近買肉圓。出發前爸爸交代,肉圓的醬汁裡面一定要加辣,結果孩子買回來發現老闆忘記了。這個時候爸爸已經喝下好幾瓶酒了,於是就因為這件事,抓著孩子問了超過十分鐘的話。
「老闆有可能忘記了嗎?」
「是不是你沒有講?」
「你有講,老闆為什麼不肯加?除非是你說謊!」
這十多分鐘,孩子再怎麼解釋都沒有用,爸爸永遠就是在重複這幾個問句。這個時候媽媽拿著手機在錄像!因為這樣的事情已經不只發生過一次。媽媽後來出手阻止,可是情況卻在媽媽加入之後整個升溫。因為爸爸在孩子的面前的管教權威被阻止了,爸爸變得更加生氣。
從頭到尾十歲出頭的孩子都在影片裡面發抖,抖成一團,這個爸爸情緒越深越高,最終伸手打了孩子。這之後就一陣混亂,媽媽因為急著要去救孩子而尖叫,孩子一直在大喊「對不起」。但是,暴力的聲音還在繼續。媽媽後來衝出門,一邊哭一邊拍著鄰居的門求救。
這個故事在當下因為被拍成了影片,上傳到網站上。當天晚上肉圓爸爸的樓下就聚集了幾百位網民,他們看到影片極度憤怒,所以準備了非常大鍋的特辣的火鍋,打算叫爸爸吃下去。
為什麼這件事情會在臺灣形成軒然大波?
這種事情,在家中不常見嗎?就是因為它太常見了,在我們的生命經驗裡面,可能都有這麼一兩次。人們看到這樣的畫面根本受不了,看到影片中的孩子,想到當年那個沒辦法出聲的自己,他們想要為他出點力,所以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大的網絡事件。
我自己帶了一個超過四年的團體,叫做酗酒者成年子女的支持團體,我都簡稱它叫做酒家聚。在那個事情爆發之後,我在招募家有酗酒者成員的時候,只過了幾個小時,信箱就被塞滿了。
▲ 病態人格
在美國有一本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已經出到第五版了。如果你是一個助人者,你應該對這本診斷手冊有一些了解。其中有一個篇章,主要就是在論述人格發展的障礙,用大白話講,就是我們會說這些人「長歪了」。
人格違常最常出現在家暴加害人之列,尤其是下面前三種,這些人格障礙有一個共同性——他們對挫折的容忍度較一般常人更低:
● 邊緣型人格
● 反社會人格
● 自戀型人格
● 強迫性、戲劇性人格等
● 邊緣型人格
這種人格障礙在社區裡面常常見到,而且是我們最怕遇到的。因為這樣的人,經常在情緒上有極大的落差,他可能一開始跟你非常好,你會覺得他是一個非常甜蜜很會照顧別人的人。可是某天突然有一個瞬間,他就突然翻臉,甚至你都不知道他翻臉在哪個點上。這之後,他會突然完全把你當成壞人。像這樣「全好」跟「全壞」的他者形象的落差,在這樣的人身上很常見。
在情緒上方面,一天之內,他也有非常大的落差。一開始是開開心心的,可是下一秒鐘就可能氣到發抖,拿東西砸你。這種強烈的起落常常會讓身邊的人沒有辦法承受。他們自己其實也並不覺得很舒服,他們也蠻痛苦的。他們隨時都認為自己要被拋棄,有強烈的被遺棄的恐懼。
■【案例】要女友每天不斷保證不分手的男孩
我有一個個案的男朋友,他們剛剛談戀愛的時候,甜蜜的如膠似漆。當男孩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對方的時候,他就開始用各種方法去測試女友到底有多愛她。他會故意在約會的時候遲到兩個小時,看女生會不會在原地等他,她有沒有不耐煩?當他找到機會覺得女生不夠愛他時,他就開戰了。他非要女朋友低頭認錯,除非女生服軟,才會善罷甘休。
類似的事情不止一件,還各種疑神疑鬼,想要知道女朋友每天想要在做什麼,在跟誰說話;女朋友的手機和臉書,都不能有密碼,因為他要隨時可以看。看到任何的蛛絲馬跡,他就會懷疑女生要離開他。
比如女生跟閨蜜抱怨,說男朋友好像讓他喘不過氣來,他馬上開始出現分離焦慮。開始又下跪又買花,或者是情緒崩潰的說自己一定會改過等等方式請求原諒,這時女生常常就會相信他是真心悔過,答應他要再試試看。
但半夜這個男生可能睡不著,突然之間爬起來說,我都已經告訴你我要改變了,你是不是也應該要拿出一些誠意來,保證你不會離開我。女生幾乎每天都在這種要不斷保證自己不會離開男朋友的噩夢裡,而一旦她真的提出分手,則更是如排山倒海一般的情緒會襲來。在臺灣,這樣的人被叫做「恐怖情人」。
● 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簡單說是視集體秩序為無物的人,有的時候這種人會變成過街老鼠,這個人是專門破壞社會秩序、破壞法律,或是專門搗亂的麻煩精;而有的時候這樣的人反而會被當成偶像一樣的存在。
■【地鐵隨機殺人案】
臺灣前陣子出現一個非常年輕的男孩,21歲,他在臺北地鐵人來人往的車廂裡砍死4人,砍傷20多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他當場就被抓到,但開始有「迷妹」寫信給他,表達對他的愛慕;也會有一些社會邊緣人模仿他。在這事件之後幾乎一整年的時間,都會有類似的案件不斷地在發生,模仿的事件層出不窮。國內外也都有這樣的例子,明明是個恐怖攻擊的加害者,就像是個偶像明星一樣被看待。
這件事在當時也造成了一個集體創傷。之後有一件蠻好笑的事情,某天早上八九點,地鐵上突然之間一陣驚慌,大家開始四處逃竄、尖叫,站門一開,大家衝向月臺,很多人被踩踏受傷,最後大家發現這陣騷亂原來只是因為一隻老鼠!
好笑,但是在當下並不好笑。因為當第一個人開始尖叫的時候,所有人都想起了曾經發生的隨機殺人事件,這是一個集體創傷,大家的安全感在當下被打破了。
後來,他被診斷為反社會人格。我們發現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裡,這些與眾不同的人,他們常被標示為「勇敢的」、「有領導魅力的」、「有膽識的」,而實際上很多時候是基於他對他人的無感。在我的工作清單裡面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人,可是很奇怪的是,這些人身邊的一直不缺一個伴,總會有人欣賞這種所謂的男子氣概。
● 自戀型人格
有一個名詞叫做「巨嬰」,這個詞用來形容自戀型人格非常貼切。當嬰兒還沒有發展出,知道這個世界有別人存在的時候,他會以為這個世界是繞著自己為中心而轉的。對一個嬰兒來說,他甚至不用開口,別人就應該要明白他的需要,尤其是媽媽。這個時候他以為媽媽是他的一部分,這就是一種極度的自我中心。
對於孩子,這種極度自我中心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成人,我們就會覺得很奇怪。比如要求所有人都要聽他的,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萬事萬物都要以我為主。這樣他跟周遭的關係其實就是「共生」,他們就像自己延伸出來的手跟腳一樣。
為什麼這些病態人格會形成施暴者——社會學習的結果
臺灣有組織曾經針對這些施暴者做過一個調查,共收集了有3577位的施暴者的經驗,這當中有597人,佔樣本的21.7%的施暴者,他們的童年都曾經有過受虐經驗。也就是說,1/5的施暴者,他自己曾經是一個受虐兒童。說明,家庭暴力有可能會代代相傳。
我自己在過去的案例裡面累積了非常多的個案,他們曾經告訴我說,以前我就是這樣被我爸爸打到大的,為什麼現在我打我兒子就不可以?家暴是一種全球現象,大家開始逐漸發現,因為兒時的家暴陰影,造成這些創傷的幼兒在長大之後長歪了,或者會去找一個仍然會虐待他的人結婚。
過度封閉的原生家庭,容易造成家裡面的權力歪斜。
這裡也有一個社會變遷的議題。過去在農業社會裡面,大家互相都很熟悉。所以一定是跟這家人有一定的熟悉度,才會敢於出面阻止。在現在的社會,都市樓房中我們連隔壁住什麼人都不認識,當然就沒有天然的控制。
這時,過度封閉的家庭的孩子要麼可能被寵過頭;要麼就是可能被虐待,這孩子學會暴力是利用恐懼來解決當下爭端最快的方法。於是這個孩子把從家裡學習到的帶到學校,成為校園暴力;帶到社會上,成為犯罪行為。
當家裡都認為這種不正當的暴力對待是理所當然的,同時如果這個家庭又相對封閉,沒有外力可以介入去阻止時,那就是暴力發生的溫床了。
02
什麼樣的人會容易愛上一個施暴者
▲ 做「大哥」背後的女人
我們一般見到的,愛上施暴者的人,我會說這是一種「尋求受權威者籠罩的安全感」的企圖。在女性身上常常會看到要做「大哥」的女人,她希望找到一個有權勢有能力的人,後半輩子可以輕鬆了;或者心甘情願的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作成功背後的推手。
這種文化對女性的影響,使得她不認為自己是可以成為發光發熱的英雄,但是可以做英雄背後的推手。這是一種對社會成就形象的依附,也就是把自己的價值建築在另一半的社會地位上。這樣的家庭容易形成一種夫妻之間的權利不平等。
▲ 「霸道總裁」太愛我
另外一種,一些小說裡的例子,霸道總裁之類的故事。她們認為對方太霸道,是因為他太愛我了,他一定不會背叛我。這樣當對方失控出手的時候,就很容易被原諒。另外,被嚴密控制的感覺,同時也會帶來一種安全感。當感受到自己緊緊的跟另外一個人綁在一起,之間沒有任何空隙,那也不存在著分離。
▲ 「沒我他該怎麼辦」
如果一個人原來就在一個權力歪斜的家中成長,而且習慣性的會去照顧一個功能缺損的人,那這個人就會成為家庭中的支柱,於是會演變成一種態勢,「他如果沒有我怎麼辦?」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codependent,共依存,這在酒癮者身邊最常見到。
可是他們沒有想到,一個功能上有缺損的人,同時也可能會帶著過度的自尊,過度的自尊其實就等於自卑。他非常容易透過暴力手段,來尋求他自己的優勢地位或價值感。
『家暴問題的家庭結構的核心議題』
1.權利不平等
夫妻之間應該是有商有量的,可是在家暴的家庭裡,話事者只有一個。這種權利不平等會形成一種僵化的模式。當有人想要挑戰他的權威的時候,他要鞏固這個位置,最快的方法就是暴力。
2.暴力跟蜜月期不斷循環
暴力之後會認錯,道歉之後變成蜜月,再累積,再變成暴力,再認錯。這樣的循環看起來不可思議,可事實上常常發生。因為跟一個人在一起,他一時對你使用暴力,可其他時候很寵你。我們很難完全把一個人看成無可救藥,讓關係就因為暴力而一筆勾銷。
03
家庭暴力的幹預機制
在幹預工作中的難度就在於家庭暴力的複雜性以及介入的困難。家庭系統是封閉的,外人不容易進去,家裡的權力運作也很不容易被拆解和改變。當家庭裡的兩方面都有改變的意願時,家族治療師才會有機會介入進行幹預。通常最習慣使用的介入的手法:社區幹預和心理幹預。
▲ 社區幹預
社區幹預要利用到鄰裡、警察、學校……,這些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告訴我們,當家庭裡面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可以尋求旁人的幫助。
我們最常發現家裡有狀況的的,是幼兒園。孩子在還沒有上幼兒園之前,大部分是跟自己的家人同住。當他們終於踏出家庭進到幼兒園的時候,老師開始會發現孩子怎麼有點狀況,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樣。這個時候我們才會發現,這個家庭好像有需要進入幹預的必要。所以,需要外在環境的敏感跟理解,那是社區幹預非常重要的一個點。
▲ 心理幹預
當家庭發出了向外求救的訊息時,作為家庭治療師,我們可能就會被學校、幼兒園或者政府找來,為他們提供心理幹預的服務。
家庭治療師進到這個家庭的第一步,一定是要先建立關係。因為任何一個家庭都會拒絕別人去影響他去幹預他,尤其是這種封閉的家庭。
之後,我們開始會針對「什麼情境之下發生暴力」「暴力發生的模式」會有一個評估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家庭僵化的入手點,如果他們願意接受幫助,接受治療很好,這個時候是可能我們會投入一個時間或是經濟成本,可能是一個會有一段時間的治療過程。
如果他們不願意接受幫助,至少我們可以提醒這些跟施暴者共同生活的朋友們,要早早的看清楚你遇到一個什麼情況,是不是考慮離開這個對你有暴力威脅的對象,或者是你要怎麼想辦法全身而退。
然而更多的情況是,這些施暴者其實不願意接受治療,受害者其實也很想要再試試繼續相處。我們常常會聽到的是,我沒有要跟他離婚,我只是希望他不要再打人!
這個願望其實看似簡單,但是對我們來說,要花上非常大量的心力去陪伴,雙方在暴力循環過程當中,都很痛苦的的在槍林彈雨當中找到一個棲息的地方,那也就是我們最常做的事情,叫做「設定安全計劃」。希望有機會在未來的課程裡面,可以分享更多。
04
直播答疑
問題1: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施暴者在發生家暴行為當時就立刻恢復理性而停止?
答:
這個問題蠻關鍵的。在暴力發生的當下,現場都是在情緒張力非常高的情況,要讓對方能夠立刻冷靜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個時候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跑。有一些說法,說除了跑以外,還可以丟給他一個打岔叉掉他情緒的東西,比如問「你中午吃了沒有?」轉移他的注意力,趁他愣了幾秒的時候,還是要趕快跑。跑去有鄰居的地方或者有別人救得了你的地方。
問題2:
請問楊老師不是人格障礙的施暴者有些什麼特點?
答:
如果不是人格障礙,可以有幾點可以觀察一下:
1.對方常常使我沒有安全感,沒有自信,接下來吵架的頻率會越來越高,情緒強度越來越大,他開始摔東西,這時候就要開始稍微注意了。對自我的肯定程度很低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傾向。
2.控制欲很強,吃什麼飯,見什麼人都要經過他的同意,也需要稍微注意一下。
3.吵架過程中一定要贏的人。無論怎樣,總是需要你來讓步,而他一定要贏,這樣的情況也要小心。因為他習慣這種互動方式了,遇到不讓著他的時候他就會情緒波動比較大,用更強烈的方式來贏。
了解了家暴背後的原生家庭和夫妻關係之後,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如何撫平兒時家內暴力帶來的陰影。第13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上,楊蕙如老師將做主題為《煥發新生——如何撫平兒時的家內暴力陰影》的演講。我們在第13屆大會等你!
內容整理 | +1
編輯 | 小時、不加糖
長按識別二維碼
了解更多大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