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往往需要通過語言的溝通來進行維繫,即便是不依託於聲音與文字,眼神的交匯,神態的變化,亦是無形的溝通方式。雖然說不同的語言之間有著天然的隔閡,自從巴別塔建起便已經有了這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但是這些無形的溝通方式,依然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但正因為如此,時常會有人產生一種錯覺,那便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最高境界,即是相互溝通後的理解與尊重。
然而事實並非這般模樣,相比於以有形或無形的語言進行心靈的交流與溝通,彼此間並無法相互確定對方的心意時,單單憑依著長年累月凝聚的理解與信任,便足以得知對方的心意。這種能完全跳脫出了語言的拘束的默契,方才是人與人相處關係已臻化境的表現。
之所以無須什麼有形亦或是無形的言語,便可以達到心意之間的傳遞,是由於此前便已經共沐風雨過許久的時光,此情此景之下,對方會又如何的感觸,早已深深鐫刻在了自己的心房之上。達到了此種的境界,那些言語無論是有形或是無形,便都已經顯得有些多餘,反倒是不如在默契的配合之後,相互望向對方會心一笑來的自然。
即便是陷入了此前從未有過的境地,無從根據以往的經歷進行類比,憑藉長久的相處獲得的對彼此的了解,對方究竟會作何反應,是完全可以推演出來的。憑藉自己的推演,便可以採取恰當的措施加以配合。而對方則同樣會推演出諸如此類的結果,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所謂的親密無間,其實也無外乎是類似於這種關係的,彼此之間的心靈完全沒有隔閡,語言的扁舟在此完全是多餘的,沒有溝壑的阻斷,又何須架起橋梁呢?
能擁有這份默契,是建立在同甘共苦許久之後的基礎之上的,彼此之間的相處會使得人們的心靈逐漸相互靠攏,直到完全貼合在一起。雙方的喜怒哀樂便從此可以相互感觸到,行為模式也會被對方慢慢讀懂,甚至開始相互滲透,開始影響自己的情緒與行動,直到最後,世間無我,你便是我,我便是你。
僅僅憑藉長久的相處和共歷苦難,想要企及這種境界,也是沒有這麼簡單的。彼此的心扉緊緊閉鎖的話,即便是咫尺之遙,也如同相隔了難以逾越的天塹一樣。心靈的枷鎖是需要自己進行解鎖的,強行依靠別人衝破心防,終究是會在自己的心靈之上,留下一道難以消失的傷痕,唯有自身卸下盔甲,方能感受到緊緊相擁時對方的體溫。
當自己和他人真正達到了這種境界,你會發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能夠折射出對方的影子,在此情此景之下,他會有如何的舉動,能夠被你盡收眼底,應當如何做出回應,你也早已是胸有成竹。如若將每一個人比作一本書卷的話,此刻你已經將對方的微言大義統統明了於心,無論是具體的文字,還是抽象的主旨,都已是了解得相當通透。
雖然這個境界看似遙不可及,但是彼此真心去貼近對方的話,便只需靜靜等待時間將彼此的心意慢慢融合即可。雖說如此,一生之中哪怕只與一人達成這樣完美的境界,亦是三生有幸之事,古人云:「知音難求。」然而即便是知音,也是需要藉助聲音來傳達彼此的心思的,真正無需言語的知己,更是要經歷重重的磨合,才能最終達到推心置腹知己知彼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