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捂汗」不可取
我們發燒時,長輩經常會讓我們蓋上厚厚的被子,然後捂出一身汗。在他們看來這樣捂汗有利於降溫、退燒。
其實不然,發燒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機制,出汗是退燒後出現的特徵,並非退燒的原因。
據悟太醫了解,發燒可以大致分為3個階段:
3個階段:
升溫期:發燒的第一階段,身體會明顯感到畏寒怕冷,這是因為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刺激,機體開始自我調節,通過戰慄、收縮外周毛絲血管升高體溫。恆溫期:發燒的第二階段,手腳逐漸回暖,這時是機體對付病原微生物的最佳時機。
降溫期:發燒的第三階段,身體開始出汗、散熱,病原微生物刺激消失或者減退,開始退燒。
在身體感到寒意時,適當的增加衣物保暖,有助於幫助升高體溫,提高免疫細胞的戰鬥力,減少寒冷帶來的不適感。
但當發燒進入第二和三階段時,一旦捂汗,身體會因過度保暖而難以散熱,可能引起高汗、大熱、脫水、電解質紊亂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發燒時,別做這2件事
1、吃雞蛋
人在發燒時,身體變得虛弱,不少人覺得多吃雞蛋能補充營養,有助於提高抵抗力。
殊不知,雞蛋雖然是高蛋白質食物,卻不易被消化,而且會給身體帶來額外的熱量,導致體溫升高,反而不利於退燒。
所以,發燒時儘可能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米湯、稀飯等,待退燒之後再食用高蛋白質的食物。
2、酒精擦身
有些人一發燒,就想到用酒精擦拭身體來退燒。
殊不知,雖然酒精的揮發速度快,容易帶走身體熱量,但一旦大面積使用酒精擦身則易引起寒戰。
尤其是小孩子皮膚嬌嫩,毛細血管豐富,酒精容易被皮膚吸收,導致酒精中毒。
因此,盲目用酒精擦身不可取。要想採取物理降溫,可以根據身體的情況,選擇用溫水擦拭身體。
注意水溫應略低於體溫,約在32~35攝氏度,主要擦拭脖子前方、腋窩、腹股溝,而胸部、背部等易受涼部位不宜擦拭。
處理髮燒,中醫有方法
發燒時,大家除了可以多喝水外,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食療方進行調理。
生薑紅糖水
材料:生薑10克,紅糖15克。
做法:生薑切絲,用沸水衝泡,杯蓋蓋上約5分鐘,再加入紅糖。發燒時趁熱服下,每日1次,服後蓋上被子,睡臥至汗出。
解讀:生薑具有疏散風寒、發汗解表的功效。注意此食療方適宜風寒感冒初期、病情較輕,發燒時服用。
酸梅湯
材料:烏梅15克,山楂幹10克。
做法:將烏梅、山楂幹放入鍋中,加水煮沸,轉中火煮大約30分鐘,然後加入蜂蜜。發燒時代茶飲,可連服2~3天。
解讀:烏梅清熱解暑、止渴,山楂消食開胃。此方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皆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