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中,服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人們將日常生活在需求排序為「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體現出中華民族對服飾文化的重視和認同。「服飾」一詞解釋為:人體的修飾,是指人著裝打扮後的整體,它包括化妝,髮飾,護膚,配飾,冠帽,鞋襪與衣服等。文化意義上的服飾就是指衣服和裝飾。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一帶較發達地區湧現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軍事,科學技術和文學上造詣極深。各學派均堅持自家理論,競相爭鳴,由此也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及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還有法家,陰陽家,名家,農家,縱橫家,兵家,雜家等學派。各學派的著作裡也不同程度地提到了「服飾」,例如,儒家提倡「文質彬彬」,道家提倡「被(披)褐懷玉」,「甘旗食,美其服」,墨家則是「節用,不必過分華麗」,「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而法家韓非子則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時,提倡服裝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服飾文化與政治思想緊密相連。
北方少數民族服裝「胡服」,與中原人寬衣大帶相異,其主要特徵是短衣,長褲,革靴或者裹腿,衣袖偏窄,便於各種活動。趙國軍隊的武器雖比胡人優良,但是官兵都是身穿長袍,甲靠笨重,靈活迅速的騎兵很少,於是,趙國國君趙武靈王改革士兵們的服裝為「胡服」令其學騎射。果然使趙國很快強大起來。胡服的款式以及穿著方式對漢族兵服產生巨大影響。
秦漢時期服裝則基本沿襲了戰國時期,以深衣為主,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男女皆可穿著。由於深衣的普遍流行,穿窄裙的婦女有所減少,這個時期的窄裙樣式,上窄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行不露足,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漢朝時期,中國的文化,政治,經濟,思想等諸方面空前繁榮。因此這一時期服飾禮儀制度也極大完善。」漢官威儀「就是用來稱頌漢朝服飾制度的成語,」漢服「一詞也由此而來。
」漢服「又稱」漢衣冠「,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至明末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漢服歷史悠久,款式眾多,雖歷朝歷代皆有自己的特點,但其基本特徵不變,而且漢服又有禮服和常服之分。上衣下裳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是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和帝王百官的服飾大為不同,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穿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也是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簪固定,加之以冠,以表示成年。
漢服不僅可以體現出我國古代漢族服飾的變遷,還映射了人文歷史,更包含了古人的禮法觀念。漢服隨著朝代的更迭而變遷,而「禮法,文化「卻始終不變。在眾多漢服中,唐朝體制最為獨特,不同場合就要穿不同的衣服,不同的人,衣服甚至是不同的顏色,唐代的平民基本只穿白衣。宋朝,程朱理學盛行,在它的影響下,」存天理,滅人慾「,加強」古人之禮「,反映在服飾上則是」簡單,樸素,力求不出錯。另外,朝堂之上,不同等級的官吏服飾顏色各有不同。到了明代,整體樣式與宋代基本相同。棉質衣物普及,提高了衣物的舒適感。
但在清朝,清政府為改變民眾思想,鞏固滿洲的統治,提出「剃髮易服」,意思就是無論是髮飾還是服裝,都要與清代主流看齊,保持一致。這種強制的方式,使得好不容易自成體系的漢服發展中斷。漢服由此慢慢消失了,但因為其本身強大的生命力,漢服的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現代漢族人信仰的宗教,佛教服飾,一些邊遠山民的服飾,以及國內許多少數民族服飾,都還保留著漢服的特徵,時至今日,生活中仍然有喜愛中華傳統服飾的年輕人,他們勇敢地把漢服穿出家門,穿出國門,弘揚中華傳統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