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難說嗎?筆者想到了不算很久之前的一檔節目《笑聲傳奇》,倪萍老師在調侃單口相聲演員方清平的時候曾經說過:"偌大的一個舞臺,沒有助手、沒有燈光、道具,你是來「找死」的嗎?"雖然是調侃,但也從領一個側面說明一個人在舞臺上表演的難度。
類比到脫口秀,筆者一直覺得,脫口秀和單口相聲在某種程度上類似的,比如,他們都需要包袱,他們都是一個個段子疊加起來的,他們也需要邏輯,需要前後呼應,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是一個人在臺上,特別是方清平老師的相聲,如果說是脫口秀,似乎也能說的過去。而老外把中國的相聲好像也叫做中國脫口秀。
而近一兩年,最火的脫口秀節目應該是《脫口秀大會》了吧。這個節目自從開始,已經走到了第三個年頭,也就是第三季。筆者也是一個脫口秀愛好者,之前的每一季都沒有落下,這一次也不想例外。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和某位脫口秀演員吸毒之後,《脫口秀》大會該如何繼續前進,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看點。
只是,在看了大概四五期節目之後,筆者覺得失望應該成了這一季最大的特點。看得出,李誕為了舉辦好這一期的脫口秀大會,是想了很多辦法的。特別是對於賽制的修改,似乎增加了不少殘酷性。不過,這樣的殘酷,似乎是以犧牲整個節目的精彩度為代價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回憶一下第二季的脫口秀大會,可謂之金句頻出,特別是裡面的呼蘭、王建國等幾個演員。整體的比賽給人一種笑過了還可以回味的感覺,那麼這一季呢,筆者記得,第二季有一個瘋狂開放麥,只有講得足夠好的選手,才有機會在大會上上臺。這個賽制最殘酷的地方在於很多演員,整整準備了一季,卻沒有得到任何「露臉」的機會。
第三季似乎在賽制上更人性化了一點,五十名演員都得到了上臺的機會,或者說基本上得到了上臺的機會,為了豐富脫口秀的群體,大會好像還請了許多跨界的演員來參加,甚至包括了不少網紅。
這樣做最大的問題很快就出現了,整個第三季比賽的精彩程度直線下降,五十個演員大部分都上臺之後,很多演員似乎真的缺乏表演脫口秀的經驗,甚至缺乏表演技巧。之前笑聲滿滿的「笑場」逐漸被零零星星的笑聲中的「冷場」所代替。甚至有一些演員的段子都幾乎不能稱之為段子。在看了幾個人之後,筆者只好選擇了屏幕下方的快進功能,挑選自己期待的演員的表演。
不得不說,這一次筆者有了一些小失望,特別是對呼蘭,這個去年的金句製造機,他的表演的問題一如既往的存在,只是他的段子的質量也出人意料的開始下降。誠然,呼蘭的段子仍舊很精彩,其中也不乏笑點,只是和去年的相比,下降的速度快得有點讓筆者不敢相信。到目前為止,呼蘭一共上臺了三次,表演的水平卻一次不如一次。筆者唯一記住的段子,就是在網際網路裡「幹搓」。
還有一點,就是「新人」發揮的不穩定,之所以為新人加個引號,是筆者發現,五十名選手中,大部分應該是在別的地方「成名」過,換言之,他們都應該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舞臺經驗。
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很多「新人」來到這個舞臺之後,發揮都不穩定,好幾位在第一輪表現很不錯,進入此輪之後,水平一下子就掉了一大截。這一點讓筆者很疑惑,在印象裡,在第二季並沒有出現特別低的票數,而第三季的票數一次次地被拉低。無下限的低票數,反而成了這一期的「亮點」。
為什麼會這樣呢?筆者覺得,一檔脫口秀節目,往往會經歷三個過程,先是在期待中出現,然後再爭議中「大火」,最後悄無聲息地消失。拿呼蘭來說,其實呼蘭的段子是很值得推敲的,他有一個非常固定的套路,換言之,這兩年以來,呼蘭的喜劇技巧上升的有限,而他的段子的套路已經被像筆者這樣的觀眾所熟悉,加之現在日益增高的笑點,呼蘭的段子不是那麼好笑,也就好理解了。
脫口秀畢竟是一個舶來品,要想在中國這片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需要脫口秀去適應,也需要中國的文化來適應。就像第三季的脫口秀大會,五十組選手一個個在臺上講笑話,講到一半,估計很多人就開始犯困了。就算是五十組都精彩,笑一會,眼睛和嘴巴同樣會累。
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是出於對脫口秀的熱愛,還是希望脫口秀真的可以在中國繁盛,希望脫口秀大會會更精彩一些,多精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