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寫作實踐三:
中國有句俗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強調環境對人成長的影響。對此,你怎麼看?請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駁論文。不少於600字。
提示:1、梳理駁論的寫法,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來批駁,同時要表明自己的觀點,言之成理。
2、選擇與觀點一致的材料,最好有事實論據,也有道理論據。
3、根據你的觀點和材料列一個提綱,與同學交流,互相補充論據,在此基礎上完成作文。
佳作展示:
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文/韋嘉樂 (九年級)
中國有句俗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說,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少人將其視作真理,如:孟子的母親,孟母認為集市、墓地是「墨」,學校是「朱」,所以才誕生了「孟母三遷」這個勵志故事。但是,孟子成為「亞聖」只是因為「孟母三遷」嗎?不盡然。有的人多次搬家,多次換老師,也沒有成才。在這裡,我想表達一種相反的觀點: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將一塊布料分別放入硃砂和墨汁中,布料會分別變紅和變黑。但如果將一種不溶於色素的物質放入其中呢?這種物質就不會變色。可見,從字面意義上看,這句俗語就未必正確。
宋玉是大詩人屈原的弟子,屈原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他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因對朝廷抗敵的懦弱感到惋惜,他跳汨羅江自殺了。按照常理來說「近朱者赤」,宋玉也應該愛國,但他偏偏與老師背道而馳,出賣自己的老師,出賣自己的國家,遭世人唾罵。
與宋玉相似的還有國民黨高官汪精衛,他從小接受愛國主義的高等教育,近「朱」多年,卻在抗日戰爭中,在全國人民都積極保家衛國時,賣國求榮,當了漢奸,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歷史上也不乏許多「近墨者不黑」的例子。杜甫是唐代的大詩人,晚年經歷了安史之亂,被叛軍抓住,限制了自由,同時被抓的官員大都歸順了安祿山,但杜甫還是想方設法從叛軍手上逃脫,找到唐肅宗,繼續效力於朝廷,後來他寫了《春望》這首詩,一句「國破山河在」表達了對國家深深的擔憂。
後來,又出現一個像杜甫一樣忠於朝廷的人物——文天祥。他被元軍俘虜後,寧死不投降,拒絕元軍高官厚祿的誘惑,堅持「朝南」跪拜。文天祥當時所處的環境是,大多數南宋官員都投降元朝了。文天祥的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鏗鏘有力,成了愛國的典範詩句,為後人所銘記。
從宋玉出賣老師,汪精衛賣國求榮,不難看出「近朱者未必赤」;從杜甫和文天祥忠於朝廷堅決不投降的例子,也不難看出「近墨者未必黑」。
其實,是「黑」還是「赤」不在於「近」什麼,全在於自己。如果一個人修養良好、意志堅定,胸懷大志,時刻想著祖國和人民,無論處於怎樣的環境中,他都能始終保持高尚的節操,不會「變質」。相反,如果一個人品質不好,自私自利,胸無大志,時刻想的都是利益,環境變了,他就會「變黑」。環境對人有影響,但不會對人起決定性作用的,「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李莉老師點評:45分 (註:廣州市中考,作文滿分50分,語文總分120分)
1、開篇解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點出這是說明人與環境的關係的,還舉了「孟母三遷」的例子,樹立起批判的靶子,提出論點:「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觀點的提出自然流暢。
2、駁論開始,嘉樂同學,先從字面上「駁」,再舉例一一反駁,層層深入,邏輯嚴謹,說服力強。所舉的例子中,宋玉、杜甫的例子,不是非常直觀的,但小作者「圓」得很巧妙,能緊緊圍繞自己的觀點敘述事件,語言簡潔,拿捏準確。
3、結尾的道理論證,照應開頭,充分有力地證明了論點。全篇語言放鬆,娓娓道來,同時,張弛有度,辯論的小鋒芒也蘊含其中。
4、如果文章再能聯繫一下生活實際,發出號召與希望,就更好了。
5、駁論也是一種論證,只不過是論證對方論點不正確,也要擺事實、講道理,使人信服你的觀點。本文選用恰切的論據,準確闡發了論據與論點之間的邏輯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