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9點半,伴隨著開市鑼聲的響起,包括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鉑力特」)在內的首批25家公司股票,正式登陸科創板上市交易。
自2011年成立起至今短短的8年時間內,鉑力特一躍成為了中國工業級金屬3D列印領域的領軍企業。此次鉑力特成功在科創板掛牌上市也標誌著中國第一家全產業鏈3D列印股誕生了。
科創板,是由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設立,是獨立於現有主板市場的新設板塊,並在該板塊內進行註冊制試點。建立的科創板將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
鉑力特成立於2011年,全名為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領先的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全套解決方案提供商。鉑力特的業務範圍涵蓋金屬3D列印服務、設備、原材料、工藝設計開發、軟體定製化產品等,構建了較為完整的金屬3D列印產業生態鏈,其核心業務及產品的關鍵技術性能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鉑力特的設立依託於西北工業大學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我國最早研發3D列印技術(增材製造技術)的單位之一,西北工業大學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黃衛東教授團隊在金屬高性能增材製造技術方面有著雄厚的科研底蘊與實力,這為鉑力特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2015年,《中國製造2025》正式發布,這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3D列印(增材製造)作為代表性的新興技術佔有重要地位,在全文中共出現6次,並融入於推動智能製造的主線。
3D列印技術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風靡於21世紀,特別是在2010年後,一系列由3D列印技術生產的產品開始為人們所熟知。3D列印之所以能夠如此受歡迎,就是它將以往所有的機械加工通過逐漸去除材料來成形實體產品的「減材製造」,變成通過逐漸添加材料的方式來形成實體產品的「增材製造」思路,而這一改變對人類製造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革命。
早在1995年,黃衛東教授在科研中就產生了關於快速成形技術的一個新構思:把快速原型製造的增材成形原理和同步送粉雷射熔覆相結合,形成一種快速成形高性能緻密金屬零件的新技術,用於直接製造可以承載高強度的力學載荷的金屬結構件。
2000年以後,國家重點項目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也開始對雷射立體成形進行立項支持。在隨後的研究中,雷射立體成形技術在醫學、航空、航天、機械等領域都展示了出不凡的「身手」。黃衛東的博士生、鉑力特總經理薛蕾說,金屬3D列印出的蜂窩狀金屬結構體,因良好的力學性能,輕量化、拓撲優化的特點,可以廣泛應用於對材料要求極其嚴苛的航空航天航發領域,也解決了很多傳統方法解決不了的問題。
2007年,團隊還研製出國內了首套商用LSF-型雷射立體成形製造裝備,當時在國際上能夠提供產業使用的雷射立體成形裝備的代表性公司有美國的Optomec公司、POM公司,德國的Trumpf公司,國內僅西北工業大學提供了商用裝備。
2012年,受中國商飛委託,黃衛東教授團隊研製出了第一個近3米高的C919飛機中央翼緣條,該產品在C919的設計驗證階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也標誌著該項技術在航空工業領域的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在隨後的幾年裡,這一技術為中國商飛、中航工業、中國航發、中國航天科工、中國航天科技等200多家單位,製造超過3萬件金屬零件,批量應用於一批先進的飛機、發動機、火箭和衛星等國家重大任務。
這一切成果都源於雷射立體成形技術的創造與應用,而雷射立體成形技術的提出,並不是一時之間突發的「奇想」,其秘訣恰恰在於黃衛東教授團隊在凝固理論和材料科學方面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對各種重要合金體系雷射成形過程系統深入的科學研究,可見創新並不是「無源之水」而是不斷積澱的「水到渠成」。
縱觀國內整體的科技成果轉化,一直存在不少這樣那樣的問題,走了很多的彎路,這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學術研究和商業運營如何做到相輔相成,簡單地說就是高校和企業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做到合理分工。黃衛東教授解析合理分工的必要性:「風險大、具備基礎性與前瞻性的技術由學校做,企業對技術的市場前景通常更為敏感,可以由學校先做前期基礎開發工作,再由企業論證市場前景後進行工業應用。」
2011年學校多方徵求意見建議,決定以鉑力特為示範,通過建立規範的公司運營來推動學校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於是,同年7月,由西北工業大學及成員股東共同出資的鉑力特公司正式成立,黃衛東出任董事長和首席科學家,他主要負責鉑力特的公司戰略、長遠發展規劃的制定和高端人才聚集。公司在運行機制上突破了傳統校辦企業的束縛,採用現代企業體制運營,學校既有股份也引入社會投資,既支持發展但又不幹預具體業務。從科研角度講,學校主要專注金屬3D列印技術的基礎研究,而公司側重競爭性、直接應用型的技術開發。
近年來,西工大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多措並舉,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並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努力探索路徑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逐步形成了自主轉化、校企協同、轉讓許可、折算股份等四種科技成果轉化的「西工大模式」。鉑力特作為有著高校「血統」的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它的示範成功,是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好樣板,對於陝西眾多有著高校科研院所資源的科創企業來說,有著極大的「示範效應」。
在鉑力特成立、發展的歷程當中,一直有一位對公司的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作用的人物,他就是西北工業大學77級校友、陝西華秦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折生陽,同時他也是鉑力特公司的副董事長。既當過科研人員、又當過科技管理幹部、已下海營商20多年的折生陽始終心繫母校,正是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與母校共同走出了一條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運行的創業之路。
談到這種合作,折生陽卻總說「自己就是做好服務」。而這種「服務」,其實源於他的學生時代。折生陽和周萬城讀大學是同班同學,經常和同專業的黃衛東、介萬奇一起學習。這份同窗情,為後續的合作積累了信任和默契,為創業成功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從折生陽履歷上看,他其實和無數西工大人一樣,不管自己在什麼行業,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始終心懷祖國,始終想著如何更好地實現科技報國。就如他在1992年已是陝西省科技諮詢中心主任,前途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決定「下海」的初衷一樣:「選擇並不容易,但我更多考慮的是哪個選擇對國家貢獻更大。」
幾年的西工大求學經歷,讓他和黃衛東、介萬奇、周萬城等一大批西工大人懷揣同樣的夢想,即便大家經歷不同,專長不同,但在同樣目標的指引下,就會齊心協力,同舟共濟,一起邁向成功。
截止2018年,折生陽和他創辦的陝西華秦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已累計為西工大投資1.65億元進行產學研轉化,為國家和社會創造了巨大的價值。
目前,鉑力特已經成為中國金屬3D列印行業的翹楚,如今鉑力特早已走出國門 ,成功開拓了海外市場。2018年,鉑力特通過了空客公司IPCA認證,啟動了空客A330增材製造項目,成為空客亞洲區唯一的金屬增材製造合格供應商。同年8月,空客又與西工大和鉑力特分別籤署聯合科研合作協議,三方進入聯合研發時代。
憶往昔,看今朝!「金屬3D列印正在創造一個宏大的新世界,今天,這個宏大的新世界僅僅是展現出一抹晨曦。」在黃衛東教授看來,熱加工的發明,使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金屬器時代」,冷加工的發明使人類進入「複雜機器時代」,而增材製造的發明則將推動人類社會進入「自由設計時代」,必將促成人類製造能力的又一次大飛躍。
來源丨西工大新聞網、人民日報、科技日報、
中國青年報、3D列印世界等
文案|劉建平
編輯|張懿萱
審核|付怡
責編 | 雷軍 劉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