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豬油撈飯下肚,整個世界都是我的

2021-02-16 地道風物

美食家蔡瀾是豬油的超級狂熱愛好者,
他認為這種美味因為健康的原因而被漸漸遺忘,
實在是極大的遺憾。

蔡瀾稱自己為「豬油佬」
他把豬油撈飯列入他的「死前必食」清單,
形容道:「穀類之中,白米最佳,
一碗豬油撈飯,吃了感激流淚。」 
 

還有人曾問過他,
「你覺得最無聊的一條健康建議是什麼?」
蔡瀾回答:不吃豬油

豬油撈飯,
別稱是豬油拌飯、豬油飯,
是從前中國南方人常吃的主食
可謂是十分樸素而真誠的飯。

看似簡單的豬油撈飯卻並不「簡單」。

簡單的是它的食材,只有四樣:
豬油、醬油、蔥花、白飯,
混在一起拌勻就可開吃。

不簡單的是對於食材的「講究」:
米飯是好米,豬油得乾淨衛生,
醬油用最為香醇濃鬱的頭抽,
蔥花只要最嬌嫩的蔥白部分。

把一塊如白玉般的豬油,
放到熱氣騰騰的米飯中,
看它慢慢融化、滲透,
就足以讓人先醉上幾秒,
再淋上頭抽醬油,
撒一把鮮嫩的蔥花,攪拌均勻。

粒粒分明的白米裹著豬油和醬油,
泛著亮晶晶而誘人的光澤,
入口沒有絲毫油膩感,
在嘴裡四散開來的全是恰到好處的香味,
不忍心狼吞虎咽,一定要細細咀嚼
全身都隨著香濃細膩的米粒而變得軟綿綿的,
讓人吃了便不想睜眼,如入天堂。

其中的絕妙滋味,如何地百轉千回,
沒吃過的人恐怕永遠難以體會。


有什麼問題是一碗豬油撈飯解決不了的嗎?
如果有,那就來兩碗!


關於豬油撈飯的起源,
大概有兩種說法,都與地區相關。

一說是在清末、民國、建國初期。
以前人們生活窮困,並不常有肉吃,
便用熬豬油剩下的殘渣取來直接食用或入菜,
還流傳著「能吃上豬油拌飯就不錯」的說法。

因為豬油拌飯做起來並不複雜,
有人常用「又是豬油拌飯」來形容「偷懶」

另一說是指香港與臺灣在20世紀60-70年代間,
因家庭生活貧困,
人們便把豬肉肥膏炸油,
並密封存放。
天氣寒冷,
豬油很快就凝固,
因此也能儲藏很久。
每到吃飯時,無需佐菜,
單單挑出一小塊乳白的豬油放入熱飯,
再點個醬油,拌勻開吃,十分美味,
就這樣呼嚕呼嚕地吃光一碗。

豬,是最早被人類馴服的動物之一,
在甲骨文裡稱之為「豕」,也是六畜之一。

豬油在烹飪史中堪稱是元老級別的。

歷史上關於豬油撈飯的最早記載
或許還可以追溯到《禮記》裡提到的「淳熬」。

淳熬是周代專供天子食用的「八珍」頭牌,
「煎醢加於陸稿上,沃之以膏」,
意即將肉醬煎熟後置於米飯之上,再淋動物油。
(豬油是動物油的一種)

除了豬油撈飯,
在其他眾多吃食中,
豬油也是靈魂一般的存在


地道的湯圓一定要用豬油揉搓,
被豬油浸透的黑芝麻更加綿密黏厚,
咬一口,細膩鮮香便一股腦兒湧入口腔,
好吃到無法自拔。

一碗素麵或素粉,
挑一筷子豬油趁熱拌入,
滿足的滋味和加了肉碼也無甚分別,
甚至更加銷魂。

煮湯時,要是沒有現成的高湯,
豬油就變成了唯一的秘方。
它能完全融到湯汁中,
隨著熬煮而飄起星星點點的油花,
顏值高、聞著香、喝進嘴裡是濃鬱的味道。

在江浙、福建、廣東一帶常見的豬油糕,
由糯米麵、豬油、白糖製成。
入口甜糯柔軟,就著茶來吃,絕配。

豬油更是湖南人的廚房一寶
無論是吃粉或是炒青菜,
一勺豬油可以把所有的食物化腐朽為神奇。
袁枚也曾在《隨園食單》指出:炒青菜須用葷油

如果在外地,

你覺得吃到的湖南菜總不是家鄉的滋味,
或許就是少了那勺豬油。
畢竟,一油之差,差之千裡

 2

豬油渣是需要單拎出來說的。

將豬的板油熬出又白又香的油之後,
所剩的焦黃色細碎渣子,便是豬油渣。

不要小瞧它,
那股流竄在空氣中的香味
已經讓人「控制不住寄幾了」,
再吃一口剛出鍋的豬油渣,
顧不上燙嘴,你大概會美到不知今夕何夕!

把豬油渣瀝乾後,
或撒鹽、或撒糖,直接當作零嘴,
這時候是一種「令人狂喜」的香

放得稍微涼一點,
吃起來會更加酥脆。

再放久一點,
油渣回軟,最佳口感已經流失,
沒關係,回個鍋,
就可以繼續歡天喜地地和豬油渣纏綿悱惻。

吃不完的豬油渣放入罐子密封起來,
想吃的時候就可以隨時取用。

要知道,即便最普通的青菜,
只要有了豬油渣的陪伴,簡直一絕


像小白菜、空心菜、紫菜苔、萵筍等等,
幹炒著怎能過癮?
撒一把豬油渣,立刻香氣繞梁,
變寡淡為饕餮。

所謂的「脆哨」,也是油渣的另一種說法。
但在形狀上要求「較高」,
需要切成如手指頭大小的四方塊。

如脆哨的名字一般,
炸得很乾的同時,
仍要保留一點油水在油渣之中。
口感外脆內面,可直接佐粉或面,
是讓滋味更加噴香的升華一擊。

豬油渣,對於很多六七十年代生的人來說,
更是童年記憶裡難得的美味了。



 3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
豬油是中國人主要的膳食油脂。
尤其那會兒體力勞動者居多,
豬油的存在可以為人們提供很多能量。

但如今,物質生活已經飛躍性地提高,
現代人普遍的「亞健康」狀態就體現在
缺乏運動的同時還營養過剩。
恐怕都擔心,吃點豬油下去,就把血管堵住了……

豬油味甘、性涼,
具有補虛、潤燥、解毒的作用。

但在營養界,豬油似乎已被判定了「死刑」,
被稱作「最不健康的食物」

豬油裡含有極高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
對於超重肥胖者、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來說,
基本屬於「禁品」,一定要管住嘴哦。

但是!豬油卻是對女性很友好的一個「寶貝」。

在《本草綱目》中,豬油被稱作「豕脂膏」
可「悅皮膚,作手膏,不皸裂」。

《千金方》裡有將豬油放在熱酒中洗手,
可治療手足皸裂的說法。

《十便良方》也留存類似記載:
將煉製豬油,待冷卻後塗抹患處,可治療冬月唇裂。

乾燥的冬天,不如就此囤點「豬油」~

風/物/時/刻


冬天應該吃點啥?

急需滋補的風物君在下方留言區等你來嘮~



文丨醬子

                              

相關焦點

  • 為一碗勾人的豬油撈飯
    八月底負責一家私人會所的菜品推新,主食裡即有豬油撈飯。來客中年人多,豬油撈飯,或是一些人心裡難忘的味道。但擺在一眾山珍海味之間,特色得足夠。
  • 臨死之前,一定要吃一碗豬油撈飯
    豬油撈飯,別稱是豬油拌飯、豬油飯,是從前中國南方人常吃的主食,可謂是十分樸素而真誠的飯。看似簡單的豬油撈飯卻並不「簡單」。簡單的是它的食材,只有四樣:豬油、醬油、蔥花、白飯,混在一起拌勻就可開吃。粒粒分明的白米裹著豬油和醬油,泛著亮晶晶而誘人的光澤,入口沒有絲毫油膩感,在嘴裡四散開來的全是恰到好處的香味,不忍心狼吞虎咽,一定要細細咀嚼,全身都隨著香濃細膩的米粒而變得軟綿綿的,讓人吃了便不想睜眼,如入天堂。其中的絕妙滋味,如何地百轉千回,沒吃過的人恐怕永遠難以體會。有什麼問題是一碗豬油撈飯解決不了的嗎?如果有,那就來兩碗!
  • 做人其實好簡單,豬油撈飯又一餐
    一碗白粥是這樣,一道樸素的豬油拌飯亦是。雖然沒有80年代吃豬油拌飯的回憶,但小的時候對於蔥油拌飯的認知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不過如此。大概吃過豬油拌飯的人,也都有這樣的念頭吧。總有某一道簡簡單單的美食在你心裡,雖不至於邊吃邊感動的稀裡譁啦,但它的確能讓時光倒退數十載,回到記憶中的味道,讓人慾罷不能。
  • 人間至味豬油撈飯,死前必吃
    「穀類之中,白米最佳,一碗豬油撈飯,吃了感激流淚。」
  • 人生在世必吃美味,豬油撈飯
    豬油撈飯又叫豬油拌飯,其實說白了就是豬油+白飯,再加點醬油和蔥花,拌勻即可。從前人們生活貧困,不常有肉吃,就用豬油熬煮剩下的殘渣拿來直接食用或入菜。與魚翅撈飯相比,豬油撈飯是就有窮困的意思。但是通常越看似簡單的東西,其實不簡單,越是平常菜,食材越是講究:
  • 一碗豬油飯一碟豬油渣,我家廚房四十年的變化
    改革開放四十年,豬油在我們廚房裡的變化真是很大。以前家家有一罐豬油都得小心翼翼地存著,而現在夥食好了,大家平常雞、鴨、魚、肉都吃得多,更是為了身體更健康,降低甘油三酯,降低膽固醇,一般家庭豬油都吃得非常非常的少,甚至有很多人都不吃豬油了。所以豬油從極其珍貴,到現在大家都有點敬而遠之。從以前大家都很珍惜、很期待,到現在大家生怕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 深夜食堂的那一碗「牛油拌飯」,不如這喀蹦喀蹦脆的「豬油拌飯」更有靈魂!
    又去刷了遍日版的深夜食堂看到牛油拌飯然後又開始吞口水切一小塊牛油放在熱騰騰的米飯上悶30秒,等它溶化再滴上一點點醬油,這芳香四溢的飯就能下肚了而我大中國的豬油拌飯只需要一勺子豬油一點點醬油味道就絲毫不比他人的遜色抽著耳光都不想放
  • 瀘州,那一碗豬肉麵還是豬油拌飯,久違的香,離我越來越遠
    提到豬油,對於中國人來說應該不陌生,四川人更是如此,我敢說大概十戶人家八戶人家都說豬油罐罐或者豬油罈子。在瀘州,沽酒客的老家,吃豬油的頻率就算今天生活改變,專家各種養生觀念強制性植入,依然有人不會為之所動。
  • 美妙的山下黑豬油 ——吃不膩的老味道,離不開的山下黑豬油
    新鮮,我買了兩斤排骨、兩斤豬板油,沒有夾雜什麼肥肉瓤子。買回來後我將切割好的豬油放在燒乾水分的鍋裡,用中小火熬煮,一會兒,油就從肥膘裡慢慢滲出,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朋友很興奮的說:這味道久違又熟悉啊!香氣四溢之下不禁暢聊起來...
  • 食味記 ∣ 滲透靈魂的一碗豬油拌飯
    腦海裡,可否有一碗飯,會使人觸景生情,黯然銷魂?如果有,那或許就是童年記憶中的豬油拌飯。一碗熱飯,一塊豬油,一勺醬油,攪拌均勻即可。30多年前,能吃上一碗豬油拌飯,你會覺得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大抵如此。那一碗碗簡單純粹的豬油拌飯,讓人在清貧與艱難中,營造了普羅大眾無法抵抗的、直抵內心的溫暖。
  • 專欄|茉莉:愛心撈飯
    白飯一般是用電飯煲煮製,客人如果點的是「人頭飯」,服務員要為那桌客人每人盛一碗白飯。有些比較講究的餐廳會將米倒入單獨的小陶土缽內蒸製,偶爾也有加少許雜糧點綴的。一次與某位大廚共餐,一邊吃飯一邊聽他講述美食軼事。
  • 中山路新開的小食堂,招牌是一碗豬油拌飯.
    有:蔡瀾說死前必吃的豬油拌飯,配料豐富的土豪八仙飯,新穎的小鮮肉花蛤冷拌麵...還有上百道小菜便宜又好吃! △原價 19元,五折活動價 10元「穀類之中,白米最佳,一碗豬油撈飯,吃了感激流淚。」這句話出自香港美食家蔡瀾老先生之口。
  • 還是那碗豬油醬油飯很香,米,蔥,醬油都香……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剛好問起我媽,一般想怎樣的情況才會吃豬油拌飯,我媽說都在小時候,特別是我姐胃口不好的時候,或者不想吃菜的時候,總想來一碗豬油醬油拌飯
  • 豬油萬歲!
    如今香港元朗的大榮華酒樓、北角的粗菜館裡,都有這麼一道撈飯鎮場,自家做的話也簡單,蔡生給出的最佳組合是:五常的米,老恆河的醬油,再加上自家熬的豬油,如此可把憂愁丟開,至少快活個二十四小時。橫向梳理了豬油料理後,我們再縱向來看,豬油的時間線也很有意思。物質匱乏的六七十年代,豬油就是案頭的白月光,飯菜裡能加上一小拇指大,最後能化成一肚子的柔情蜜意。香港的豬油撈飯便是舊時光的產物,大陸這端,則更為窘迫,維持著最低的供應,缺油少鹽,食用油每人每月只有一兩,且都是花生油、菜籽油之類的素油,供銷社每次熬豬油,全街人都仰著脖子走路。
  • 捕食捉飲:吃出古早味道,到上海去找豬油拌飯
    「蔡瀾先生所列死前必備清單中有一項至簡之極的豬油撈飯,沒有花哨的過程和過多的鋪墊,一碗米飯拌一勺熱豬油,淋一點老抽,撒少許蔥花便成了人間至味豬油撈飯
  • 豬油菜飯的冬夜
    其實,一缽豬油菜飯,才算是初冬之夜最妙的選擇。 豬油菜飯和蔡瀾鍾愛的豬油撈飯其實是兩種東西。「撈」在廣東話裡是「攪拌」、「混合」的意思。而鍾愛豬油的廣東人又有拿它和醬油、小蔥花一起拌白米飯吃的傳統,所以豬油撈飯的核心應當是豬油而非其他。蔡瀾說吃一口豬油撈飯,會感激流淚,我想他拿豬油撈麵、撈粉、撈一切可以撈的主食,應該都有一樣的感受。
  • 豬油真是讓人快活啊
    如今香港元朗的大榮華酒樓、北角的粗菜館裡,都有這麼一道撈飯鎮場,自家做的話也簡單,蔡生給出的最佳組合是:五常的米,老恆河的醬油,再加上自家熬的豬油,如此可把憂愁丟開,至少快活個二十四小時。
  • 老上海的心頭愛,這7碗豬油拌飯好吃到極致!
    魔都這7碗治癒系豬油拌飯請收好,人人都吃得起!一勺豬油,一碟醬油,拌著飯吃,就是一頓超級嗲的美餐!這可是童年美食的靈魂啊!管他單身寂寞孤單冷,管他剁手後的血雨腥風,全部煙消雲散!粗菜館是美食家蔡瀾開的,「穀類之中,白米最佳,一碗豬油撈飯,吃了感激流淚。」美食家蔡瀾先生曾經寫文《死前必食》,列數天下美食,豬油撈飯入選其一。「在窮困的年代中,那碗東西是我們的山珍海味。」蔡先生在《豬油萬歲論》中又如是說。
  • 兒時的味道 魔都神級豬油美食,可不止一碗豬油拌飯那麼簡單!
    老上海家家必備的豬油口感滋潤豐腴再簡單的食材遇見這塊豬油都能
  • 定格鄉愁 | 《豬油飯》(其一)
    美食家蔡瀾先生曾作文《死前必食》,列數天下美食,豬油撈飯便是他念念不忘的絕味:"穀類之中,白米最佳,一碗豬油撈飯,吃了感激流淚。"這自然讓人浮想聯翩——只是我卻不知道,這豬油撈飯,跟我少小時吃過的"豬油飯"會有何不同。恰有小閒,索性專門去採買了蔡先生文中所列製作豬油撈飯的一應食材,豬板油、姜蔥,純正傳統工藝的醬油,甚至還買了他推崇的五常所產品牌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