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談詩,王和尚細說詩詞如何用典。
第一、概念解析:何為用典?其內涵與外延
用典,也稱「用事」或「使事」。「典」即典故,「漢語大詞典」這樣解釋:典故即典制和成例子,用於詩詞文學則指「古代故事,或者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
從「事」之角度而論,典故多指事例,即具體人和事情。比如杜甫詩「豈傍青門學種瓜」,其中「青門種瓜」即指秦朝滅亡後,秦國東陵侯召平在長安城東青門種瓜一事,其意多指守節隱居。
需要注意的是,典故之「事」未必指真實存在之事,神話傳說之事,也可稱為「事典」。如杜甫詩「八駿隨天子」,其中「八駿」即指神話傳說中周穆王馭八龍之馬巡遊天下。
但是,「典故」一詞內涵非常廣泛。其寬泛範圍可包括:前人之詩句,經史子集中之語句,甚至稗官野史,俗語成語,乃至異端鄙事,也可稱為典故。一般而言,詩句、經典辭句、口語俗語等,也可稱之為「語句化用」。
第二、寫詩為何要用典?用典三大功能
寫詩為何要用典?其重要原因在於,用典可以增強詩歌的表現力,使之意涵更豐富,內容更充實。
王和尚以為,用典有以下作用:
(1)作者經歷與前人經歷類似,用典來寫更有「千古同慨」之深度,謂之與古人神交。
如杜甫「去國同王粲」句,以王粲自比,表示他和王粲一樣都是去國懷鄉,內心憂鬱沉重。杜甫還有句曰「詩看子建親」,表示他如曹植曹子建一樣文採飛揚,讓人驚嘆。
(2)以前代故事來映射當下,可使詩句更有歷史厚重感。
如杜甫詩「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杜甫以蘇武老年之時終能歸漢,漢朝隱士夏黃公因避秦戰亂而逃入深山之事,來勉勵李白一定能夠洗去不白之冤而重獲朝廷重用,也誇讚李白的氣節和風骨如漢朝隱士一樣剛正而飄逸。
(3)用典也可以讓詩句典雅莊重,更有詩意表現力。
比如杜甫在《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詩中有「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一聯。其中「仙桃」既有現實之景,也有事典之雅。唐朝時期,宮廷殿宇之旁多栽種桃樹,因此「醉仙桃」可稱為實景。但是「仙桃」也是典故,據《太平廣記》記載,西王母種有仙桃樹,三千年一結子,食後可得長生。杜甫用「仙桃」之典,也有沐浴皇恩浩蕩之意。
因此用典貼切的話,可以使詩意簡潔含蓄,餘韻悠長。但是如果用典不貼切,則會使得詩意生澀隱晦,枯燥無味。更有甚者,若詩意貧乏,用典堆積,則會更顯得詩意單薄,徒有其表。
古人對於堆砌用典,有個諷刺的詞叫「獺祭」,表示像水獺一樣把魚陳列起來,羅列故實,堆砌堆疊,而毫無詩意之美。
第三、用典為何要慎重?古人觀點評述
古人關於用典,多持有矛盾態度。
清朝詩人沈德潛就指出「援引典故,詩家所尚」。即就詩詞寫作而言,能夠巧妙地運用典故,是寫詩之必須,從能否用典也可看出作者之學養積累,也能看出其思想深淺和詩意豐富與否。
但是,沈德潛接著指出「亦有羌無故實而自高、臚陳捲軸而轉卑者」,這就是「逞才」了。詩中只見才學而無詩意詩趣,則是過猶不及了。比如,「西崑體」之詩,用典典雅豐富,但是詩意多貧乏乾枯,反而失去詩的韻味之美。更有甚者,以才學為詩,濫用僻典,如此形同抄書,簡直就不是詩了。
清人黃子云更尖刻地說「(有些詩人)專搜漢、魏秘書,括其事之冷寂而罕見者,不論其義之當與否,擒剝填綴於詩中,以誇耀己之學問淵博。」如此寫詩,實在是失去了詩的真趣之美。
第四、乾貨分享:寫詩如何巧妙用典,兩大原則須謹記
用典有兩個原則。
其一:如鹽入水,典在詩中而人不知。
從用典手法上,這屬於「暗用」。這種用典方式,毫無痕跡,不礙字面理解,若知典故,則更有神韻,意義更加豐厚。
以杜甫《禹廟》詩為例。杜甫在四川東部漂泊時,曾拜謁古代聖王大禹之廟,其中有一聯用典頗為絕妙。其句曰「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這一點初看,是寫為禹廟周遭環境寫照:『廟宇已經荒涼,到處種滿了橘樹和柚子樹,而廟宇的牆壁上也畫滿了龍蛇圖樣的筆壁畫。
但是,《尚書》記載,大禹治水成功後,島夷之民感念大禹的功績,就敬獻他包好的橘子和柚子。《孟子》中也記載,大禹治水時,曾驅趕龍蛇去草澤之中,使得百姓可以安居。因此「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此聯的含義就豐富許多了。前句寫大禹治水獲得了萬民的敬仰,杜甫以「橘柚」來感念大禹治水的功績;而下句則細寫大禹治水是為了百姓安居,並且經過了艱辛的過程。因此杜甫這一聯既寫景,也歌頌了大禹治水的功績。
若要用典無痕,首先要深刻理解所用之典的含義,並且巧妙地運用到詩中,使得典故和詩意渾然融合,如此用典就巧妙且自然,讀來也就更有趣味性了。
其二、僻典實用,熟典虛用。
所謂僻典,即生僻而不常見的典故,而「實用」即指用具體之事情,而不輕易暗用、反用或者化用。如此寫實,就方便理解。寫實認真之人,凡用僻典,可隨詩附註,如此就更好理解詩意內涵。
與之相反,「熟典」,即常用之典,耳熟能詳之典故,或者演化為俗語之典故,均可稱為熟典。此類典故,可活用,可虛用。
所謂「虛用」,即可化用、反用、暗用等等,靈活運用,則不顯得黏滯。比如「鴻雁傳書」,「啼猿下淚」,「鯤鵬蜉蝣」,「折柳送別」等典故,均可稱為比較常見之典。
茲舉杜甫詩為例。杜甫曾有寫重陽之詩《九日藍田崔氏莊》,其中有句「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孟嘉落帽」乃是古人寫重陽節常用之典,可稱為「熟典」。典故之意為:東晉時期,有一年重陽節,桓溫與眾臣宴飲,大家開懷暢飲,談笑正歡,風把名士孟嘉的帽子吹落了,但是孟嘉歡飲正痴而不覺。
杜甫此句用典,乃是反用其意。詩中的意思說:杜甫年老,「白頭搔更短」,雖然重陽節豪興不淺,但也不敢落帽而失禮,故而笑著讓旁人幫他扶正帽子。古人禮節,落帽露發為失禮,故而杜甫雖然酒興正狂,仍然要保持禮儀。
第五、補充要點:想要用好典故,要多讀書,多知典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典故的「熟」或「僻」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比如上文「落帽」之典,乃是古人重陽節常用之典,我們看來卻仍覺得生僻。因此,要想用好典故,首先要多讀書,多知典故才能用得熟練。否則,書讀不多,典故不知幾個,古人常用之典,也看作「僻典」,就是自己讀書少的問題了。
因此,想要了解典故,首先要多讀,並且搞清楚典故確切含義,以及其適用範圍,了解這些才可談用典。比如上文「落帽」之典故,多用於重陽節,或者秋日登高宴飲,如果用在夏季或者春季,就會顯得可笑而不準確了。
但是,典故有哪些分類,何為「事典」,何為「句典」和「語典」?典故的運用技巧,化用、反用、明用、暗用、泛用,套用又各有什麼含義和訣竅,請看王和尚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