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中的象與物

2020-12-17 芝麻任逍遙

前面筆者以自己的觀點闡述了關於老子的「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中「道」與「德」的關係,以及「德」在「道」中具體的體現。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老子如何來講「道」中的象與物的辯證關係

老子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老子

「惚兮恍兮」和「恍兮惚兮」看似僅僅是字的互換,筆者卻認為這正是老子的辯證哲學思想的體現。

「恍」是昏暗的意思,「惚」通常指內心不明的樣子,由此看見恍惚二字的具體含義並不完全相同,一個是對自然現象的描述,是一種客觀實在,「惚」好似人的內心不明,是一種事物變動狀態的描述。

打個比方,就如我們說的春天一樣,春天是個什麼東西?誰也拿不出來,但是我們又知道什麼是春天,那是因為我們看到冰雪融化了,草樹發芽了,花兒開了,燕兒來了,農民下地幹活了,就知道春天來了,春天就是此時萬事萬物的形象。

同樣的,一說恍惚,都能明白什麼意思,原因就是我們都見過天空昏暗不明的樣子,當說到人神情恍惚的時候都也能夠明白這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所以,「惚」對應的是一種狀態的象徵,而「恍」對應的就是一種客觀實在。兩者關係和如影隨形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這樣說又不是太確切,需要具體事物具體分析。

譯文:這種昏暗不明中的道中,其中有道的形象,這種不明昏暗中的道中,其中有物體 。

從而可知老子說的道的性質特徵有很多種表現形式,各種形式又不相同,筆者在下面舉幾個例子。

物體影子的變化

一個有固定形體的物體,有光的時候,這個物體會顯示出形狀並且有影子,物體的形狀就是一種客觀實在,無論是有光還是無光的狀態下,這種客觀存在不會有任何改變,但是影子作為一種形象的存在卻不具有唯一性。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陽光照射在物體上,影子比較長,中午的時候,影子就變得很小,但是物質沒有改變,影子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就是「道」中象與物的形態特徵。

星座

再說一種情況,我們看到黑夜裡的星座是一個整體的存在,但是每個星座都是由很多星星組成,我們平時說的雙子座、獅子座等星座,就是一個整體形象的存在,而單個星星就是客觀物質的存在,無論是形象還是物質都是客觀存在的,都不會改變,這也是「道」中象與物的性質特徵。

水蒸氣凝結的露珠

最後再說一個比較「恍惚」的例子,水蒸氣。

水蒸氣在「道」中的性質體現又與前面兩個例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是我們既看不到也摸不到,也就是說,我們既看不到水蒸氣的形狀,也看不到水蒸氣的影子,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好像什麼也沒有,我們根本無法認識水蒸氣在「道」中表現出來的性質特徵,對於這種「恍惚」我們無法用眼看也無法用耳聽,那麼水蒸氣還遵循老子「道」的性質特徵嗎?

水蒸氣形成的冰花

答案是肯定的,早上草叢中的露水,夜裡感觸到的潮溼,冬日窗上的霜花都是水蒸氣的客觀存在的體現,不過這種物質體現失去了狀態的唯一性,不管是露珠還是霜花都是水蒸氣的形象的體現,然而這種形象的體現也不具有唯一行,水蒸氣在「道」中的性質特徵被「隱藏」了,這些性質特徵只有在滿足必要的條件下才能表現出來。

山谷中的水蒸氣

如果把空氣中的水蒸氣放在宏觀的環境裡,那麼山谷中的霧氣就是另外一種體現形式。不過我們既無法得到這種物質的形態也無法得到一個具體的形象,因為山谷中的霧氣時刻處於變動之中,但也這是「道」的象與物的性質特徵,只要需要細心體會就能發現道的玄妙。

相關焦點

  •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註:孔:是「大」的意思。恍惚:模糊不可辨認,若有若無。窈:深遠。
  • 道為何物,老子說惟恍惟惚
    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來學習,道德經裡面的名言章句,先來看一下,本章我們要學習的具體內容,道之為物,惟恍惟惚,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詩兮·第971期
    ,樂莫樂兮新相知。綠葉兮素華,芳菲菲兮襲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蓀何以兮愁苦?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辭,乘迴風兮載雲旗。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雲之際?與女沐兮鹹池,晞女發兮陽之阿。
  •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難得糊塗,才是大智慧
    道和人的想法是一樣的,看不見又摸不著,因為陰陽是互相演變的,所以,道自然也要演化出實在的物質出來,道創造萬物和人們心想事成的過程是一樣的,都具有很強的「恍恍惚惚」的特點,意思就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人們很難搞得清楚和明白,所以,《道德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這句話建議人們,既然很多事情都很難搞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