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等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2020-12-13 瀟湘晨報

全球變化背景下,水文循環異常引發的旱澇極端氣候事件帶來了負面影響。然而,現今的全球水文變化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學界對末次冰期熱帶地區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與水文變化的認識,主要有兩種觀點:由於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化引起的熱帶輻合帶(ITCZ)的經向季節性移動,導致熱帶地區幹-溼的變化;由於熱帶海表溫度(SST)變化引起的熱帶大氣-海洋動力學緯向變化,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導致的熱帶氣候與水文的變化。但是,支持這兩類觀點的證據主要來自熱帶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相記錄,由於缺乏來自熱帶陸地的記錄證據,有關熱帶地區末次冰期以來氣候水文變化過程和機制,是長期未理清的科學事實和問題。我國東部熱帶沿海地區是高-低緯、海-陸相互作用的核心區域。該地區氣候水文變化在不同時間尺度上是受北半球高緯度氣候還是受低緯度海洋的影響,或者是高緯度氣候變化通過影響海洋條件變化間接影響低緯陸地氣候水文變化,仍缺乏可靠證據。能否在東亞熱帶陸地沉積記錄中找到末次冰期高緯度廣泛分布的千年尺度氣候信號或/和相應的熱帶太平洋SST變化的信號,對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湖光巖瑪珥湖(東經110°17′,北緯21°9′,海拔23 m)位於我國廣東省湛江市,該區域受到大陸Hadley環流及WPSH、熱帶太平洋SST變化影響的Walker環流的影響,是研究上述問題的關鍵地區。1997年,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與德國國家地球科學研究中心合作,對湖光巖瑪珥湖進行了鑽探(圖1)。

地質地球所研究員呂厚遠團隊與雲南師範大學合作,基於22個AMS14C測年結果,獲得了湖光巖瑪珥湖B孔6萬年以來的兩組高解析度、彼此獨立的氣候-植被代用指標記錄。其中1組主要來自禾本科植物的植矽體記錄,禾本科主要為1年生草本植物,因此,其可揭示季節性氣候水文變化;植矽體記錄揭示出啞鈴型植矽體在10.1-10.8、14.3-14.9、26.2-26.4、32.1-32.9、44.0-46.7、48.4-48.9和59.2-60.0 ka BP出現了7次千年尺度的百分含量和沉積通量快速增加的事件(圖2)。另外一組是花粉記錄,揭示了6萬年來的區域植被變化經歷了亞熱帶常綠和落葉闊葉混交林至熱帶季雨林的演替過程,但未顯示出明顯的千年尺度的波動(圖2)。

研究人員分析我國不同植被帶240個表層土壤植矽體發現,表土中啞鈴型植矽體含量隨年平均降水量(MAP)增加呈現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啞鈴型含量超過15%的表土樣品出現在MAP為500-1250 mm的區域,高於10%的表土樣品均在MAP小於1250 mm的區域(圖3)。啞鈴型植矽體主要產自黍亞科C4植物的莖稈和葉片,春-夏季降水減少,為黍亞科C4植物在熱帶地區的擴張提供了適宜的氣候條件;降水減少,導致湖光巖湖面下降,暴露的湖岸為黍亞科植物的擴張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間。因此,在目前MAP超過1600 mm的湖光巖地區,若啞鈴型含量快速增加超過15%,這明確指示了季節性乾旱事件的發生。

進一步研究發現,這7次啞鈴型峰值代表的乾旱事件的發生時間與間冰階暖期(Dansgaard-Oeschger事件)1、3、5、12、13和17相對應(圖4A),與過去認為的ITCZ在冷期(Heinrich事件)向南移動造成乾旱的機制相矛盾,因此,ITCZ遷移可能不是東亞熱帶地區水文異常的唯一機制。研究人員對比多個長尺度熱帶太平洋SST的重建結果發現,啞鈴型峰值與熱帶太平洋自西向東的緯向SST梯度增加一致(圖4 C和D)。研究顯示,熱帶西太平洋SST升高,增加了Walker環流強度,減弱了東部太平洋的大氣對流,從而在北太平洋形成反氣旋,有利於WPSH向西延伸;熱帶西太平洋增溫,加強了東亞Hadley環流,進一步加強了WPSH和抑制了東亞夏季風,從而延緩了WPSH的北移,最終減弱了來自海洋的水汽(圖4F)。現代氣候觀測記錄表明,在WPSH向西移動的年份,湖光巖地區春季和夏季的降水顯著低於WPSH向東移動的年份(圖4G)。

該研究揭示了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水文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同時受緯向環流和經圈環流的影響,7次千年尺度的季節性乾旱事件與熱帶太平洋緯向SST(西/東)梯度增加引起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WPSH)西移有關,也和北半球Hadley環流加強聯繫密切。研究結果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熱帶地區高-低緯、海-陸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以drought events in tropical East Asia over the last 60,000 y為題,發表於PNAS。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省高端人才項目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廣東湖光巖瑪珥湖及其巖芯鑽孔位置圖

圖2.湖光巖瑪珥湖6萬年來主要植矽體和花粉類型百分含量

圖3.我國表土植矽體百分含量與年均降水量關係

圖4.湖光巖植矽體和花粉變化與6萬年來區域和全球氣候記錄對比(A-E),環流異常示意圖(F),與環流異常相關的現代湛江地區降雨量(G)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張健平等-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摘要:在末次冰期,東亞熱帶陸地是否存在類似 Dansgaard-Oeschger事件的千年尺度氣候事件及這些事件是受北半球高緯度氣候影響還是受低緯度海洋的控制,是長期困擾第四紀古氣候學的難題。
  • 最新,研究人員發現了東亞熱帶地區過去6萬年的季節性乾旱狀況
    東亞熱帶大陸在上一個冰期是否發生過千年規模的氣候事件,一直是一個長期的謎題。此外,這些事件是受到北半球高緯度大氣條件的影響,還是受到低緯度海洋條件的驅動,仍不確定。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陸侯元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通過對植物化石和花粉的分析,發現在溫暖的冰期間發生了七千年規模的季節性乾旱(這些化石來自於中國廣東省湛江湖光巖瑪爾湖),這項研究發表在11月23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 地球環境所揭示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及其與夏季風...
    北半球西伯利亞高壓控制下的東亞冬季風系統影響東亞地區氣候,影響範圍可觸及南半球。對過去多時間尺度冬季風強度變化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當今和預測未來冬季風變化。主要基於中國黃土,已對全新世之前構造、軌道和千年尺度上東亞冬季風變化有了清晰認識。
  • 問答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可以把地球氣候的變化歷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其中近現代氣候,是指近一兩百年以來,人類有氣象觀測記錄的時期,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時期相對應差不多是工業革命以來到現在,這一時期地球氣候的整體變化主要體現為「全球變暖」。
  •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太湖衛星圖像從地質、地貌、地球化學和沉積學等角度綜合來看,太湖大約是在最後一次冰期以後—全新世中期,即距今6000年左右形成的。但是太湖是怎麼形成的在地學界一直存在廣泛的爭議,不同學者針對太湖成因提出了眾多假說,包括潟湖成因說、構造成湖說、火山噴爆說、隕石衝擊成湖說等。潟湖成因說潟湖是一種因為海灣被沙洲所封閉而演變成的湖泊。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在地球的歷史上一共經歷過四次冰河時期,最近的一次發生在距今260萬年前,每次冰期至少持續幾千萬年的時間,冰河時期的地球南北極冰蓋會一直延伸到低緯度地球,覆蓋大面積的地表。
  • 漂移的大陸:04.大冰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埃米利亞尼申請到了一份獎學金,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芝加哥大學當時是核物理研究的重鎮,所以這所學校有幾個重量級的諾獎得主。恩裡克·費米大家都知道,還有哈羅德·尤裡和威拉德·利比。
  • 2020年地球或迎來小冰期?研究發現與太陽黑子活動有關
    2020年開年,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每一個地球人都在感嘆2020年多災多難。在前幾個月,有天氣學家預測,隨著南北極冰雪的融化,全球或將迎來小冰期時代!冰期,可劃分為大冰期和小冰期。大冰期指的是全球氣溫普遍極低,且持續時間較長。
  • 華南植物園揭示全球尺度植物水力權衡與氣候季節性的關係
    研究發現,無論是被子植物還是裸子植物,生長在高氣候季節性(尤其是降水季節性)區域的植物,比氣候季節性差異不明顯區域的植物具有更高的水力效率和安全性,其中,溼季較高的飽和水汽壓差、較強的太陽輻射和較低的降水是關鍵驅動因子,從而揭示了氣候季節性差異促使植物向擁有更高水力效率和水力安全性的方向演化;氣候季節性差異不明顯的生境則允許水力效率和水力安全較低物種的生存。
  • 地球上真實的「冰與火之歌」被證實,比美劇壯烈一萬倍!
    然而,通過對三處沉積物樣本成分的進一步分析表明,HW21-2016樣本之外的其他兩處樣本應當和當時的撞擊事件無關;而HW21-2016樣本雖然和撞擊事件有關,但不太可能來自隕石坑內部的撞擊熔融層,而更可能來自撞擊挖掘出的濺射物——也就是說, HW21-2016樣本沉積物沒有經歷過撞擊之後的成巖過程(也就是熔融之後再次結晶),不適合用來通過放射性定年直接判斷Hiawatha
  • 地球目前處於自然變暖期,溫度升高是常態
    這兩天,一波寒潮掃過大半個中國,所經地區都不同程度地降溫,有的甚至降溫10℃以上。 地球的這種溫度變化產生的結果就是冰期交替。 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曾出現過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稱為大冰期,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 當然,在冰期之間還會出現冷暖交替的情況,而變暖的時間則稱為間冰期。
  • 地質地球所揭示人類兩千年前開始顯著改造黃土高原生物群落---中國...
    地質地球所揭示人類兩千年前開始顯著改造黃土高原生物群落 2020-12-08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動植物群落的哪些特徵可以揭示人類的影響程度?人類活動對動植物群落組成和變化的作用是否已經超過了自然氣候因子的作用?這些問題都還存在爭議。  目前評估過去人類活動影響涉及的生物類群有限,大多模型缺乏定量的生態指標,因此尋找人類活動信息新指標,量化評估人類活動對生物群落的影響程度是突破點。
  • 小冰期對目前地球會造成什麼影響
    中緯度地區將會因氣候變暖使蒸發強烈而變得乾旱,現在農業發達的地區將退化成草原;高緯度地區則會因變暖而增加降水,溫帶作物將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來看,氣候變暖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是主要的,得到好處的僅是局部某些地區。
  • 深度解析:為什麼溫室效應會讓地球進入冰河時期?
    冰河時期冰河時期(Ice Age)又稱冰期或者冰川期,是指地球在某些年代裡陸地和海洋都被冰層覆蓋的時期。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兩次冰期之間唯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其實翻譯成冰期更準確一些,因為在冰期流動的河水很少了。)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並結合數模,闡述並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徵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of upwelling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 大藍洞穴,位於加勒比海燈塔暗礁,是冰期形成的石灰巖溶洞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靚仔講知識,關注我,每天都會用心給大家分享有趣事件,感謝您的收看!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對人類而言,我們所看到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地形豐富的世界,高聳險峻的山脈,平坦開闊的平原,狹窄陡峭的裂谷,等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五種基本地形類型,海底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海嶺等地形類型,它們的形成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