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外賣的盛行,餐廳經營者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高峰期快速出餐,如何減少餐品備貨的浪費、如何在快速擴張的同時做到口味標準化。如今,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料理包。
料理包就是工廠通過工業化手段,批量製作出來的成品菜品,它也叫菜餚包,在低溫下可以長時間保存,加熱之後就可以直接食用。
目前,料理包主要分為常溫料理包、冷凍料理包。行業人士表示,二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殺菌的方法。常溫料理包採用巴氏消毒(高溫殺菌),在121度以上的高溫下將肉製品內細菌殺死,然後將食品放入特製的耐煮、微波PET袋內密閉封口。而冷凍料理包是通過各種速凍技術,讓產品在瞬間達到冷凍狀態,再將料理包放置於-18℃下貯存,使料理包無法產生細菌。
有報導稱,「外賣裡面大概有70%的餐品都是用料理包做的」。實際上,除了外賣,料理包正在廣泛進入連鎖快餐店、正餐店、街邊小店的堂食產品,以及家庭餐桌,悄悄潛入消費者的胃裡。
實際上,料理包並非最近興起的新鮮事物,它起源於日本,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中國大陸,並廣泛應用在機場、車站、咖啡廳等場景,成為無明火化餐飲的主流。但是在大眾餐飲消費領域,料理包卻遲遲沒有打開市場,直到近幾年才因為外賣的流行扭轉局面。
全拓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外賣用戶規模已接近5億人,相比2019年年底增長20.19%,80後90後成外賣消費主力軍,除傳統的一日三餐外,下午茶和夜宵成為消費者點外賣的新寵。我國一、二、三線城市餐飲外賣的消費者滲透率已經達到96.31%。
2019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規模為5779.3億元,同比增長36.0%。受疫情影響,「宅經濟」快速升溫,傳統餐飲銷售和客流明顯下降的情況下,外賣等「上門經濟」逆勢上揚, 2020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規模預計增長15.0%至6646.2億元。
在快節奏的生活大環境下,社會化餐飲需求在擴大。傳統的就餐方式難以快速解決吃飯問題,而能滿足中餐種類多樣化、生產標準化的料理包順利地突破了瓶頸。
對於外賣商家來說,外賣的一大要求是速度。料理包成為了救兵,利用水煮、炒鍋、微波爐等方式,可以做到在2-3分鐘出餐,而商家僅需要準備的是熱米飯或者麵條等主食即可。
除了出餐快,料理包還極大降低了餐飲外賣商家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在工廠規模化生產的情況下,料理包的價格可以做到足夠低。大部分料理包的單價都在10元以下,甚至5元以下,比如200g/袋的咖喱雞丁、宮保雞丁出廠價分別為3.9元和4.5元,食材成本佔比可以控制在30%以內。
料理包還能幫商家降低人工成本:它不僅省去了洗菜等環節,更重要的是,有了料理包,商家可以少僱傭甚至不僱傭廚師,畢竟,料理包簡單的加工方式決定它幾乎對廚藝沒有要求。
對於連鎖餐廳而言,使用料理包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好處,就是保證了口味的統一,這樣便於批量複製,進行大規模擴張。除了利用外部的料理包工廠,一些大型的餐飲品牌比如西貝莜麵村,海底撈等也自建中央廚房,生產料理包。在全國性的連鎖餐飲料理包品牌中,60%-70%擁有自建的中央廚房。
近年來,料理包除了進入B端餐飲商家,還逐漸進入C端用戶。在2020年春節之後,由於疫情的影響,海底撈、小南國、西貝、盒馬等也紛紛在電商零售平臺上銷售料理包。
隨著女性社會化、農村自給率下降及單身者增多,方便食品的銷售額上升迅速,由於其方便、快捷,方便食品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全拓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方便食品市場規模突破4500億元。同時,食品加工工藝的提升創造出了更多的網紅方便食品,在「宅經濟」的推動下,方便食品的市場規模有望迅速增長,預計2020年方便食品市場規模將達4812億元。
雖然料理包已經進入人們的日常餐飲,但是提到料理包,人們還是會對其品質安全持保留意見。實際上,相比於餐飲行業傳統的門店烹製,食品工廠生產料理包更便於監管。一般來說,餐飲的中央廚房模式有著集約化生產和監管的優勢,正規料理包工廠在生產流程管控、食安風險控制都有嚴格的控制,食品安全風險遠小於門店現場製作菜品的風險。
全拓數據認為,料理包是時代發展下的必然趨勢,但是總體來看,在C端消費者能夠更理性地看待料理包產品之前,料理包要廣泛進入家庭還需要一個過程。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制定行業標準;企業則需要不斷推出兼具營養與美味的創新產品,拓寬消費場景,保留口味並注入方便屬性,讓料理包產品進入更多消費者的碗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