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院士一句遺言:「中國會大放光彩,注意《易經》」,引爆網絡

2020-12-12 周聊昔憶

如果讓你選擇一本書,來代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你會選擇哪本書?

有人會選《論語》;有人會選《詩經》;有人會選……

而我會選《易經》,那麼你就會問我為什麼呢?

《易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因它成書時間早,內容極其豐富,幾千年來對中國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中央院士一句遺言:中國會因為《易經》而大放光彩!

1990年11月26日,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馮友蘭先生,在北京友誼醫院裡面留下了他臨終前最後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而引起社會關注。

馮友蘭先生是著名哲學家,歷任中國清華大學的哲學系教授,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的作者。就這麼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在去世之前,最放不下的還是《易經》。

那《易經》是本什麼書呢?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都受其影響,儒家以《易經》乾卦立派,道家以《易經》坤卦立派,兵家三十六計也是來自《易經》。

它還被稱為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可以解決你遇到的大多數難題。

從古至今,只要一提到《易經》大家都會把它和"看風水"封建迷信扯上關係,也慢慢被很多不懂裝懂的人利用,讓很多沒有看過易經的人,以為易經就是"迷信"!

但其實這個說法是非常錯誤的,易經中包含的智慧,早就被無數人認可了。

《易經》進入高考試卷

2019年6月7日第一天高考,數學題中就出現了易經的六十四卦計算題,《易經》開始走進理科考卷。

"象數"走進高考試卷,面對萬名考生,所以可想而知《易經》是不是"封建迷信"了。

《易經》被證實為超科學

清末明初,有一位著名的德國漢學家,他特別崇拜孔子和儒家學說,所以他在中國期間致力於中國傳統經典的翻譯工作,尤其是《易經》,只是翻譯,就翻譯了十年。

1924年德文版《易經》在歐洲出版,立刻得到了西方的高度認可

榮格說:當西方人小心翼翼地過濾、計量、選擇、分類、隔離時,中國人《易經》的卦象卻能包容一切,直至最精緻、最細微、超感覺的部分。

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並不只是說說而已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稱:"《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

科學家錢學森把《易經》稱為"科學的經典"。

魯迅曾經說過,如果不讀《易經》,你就無法了解中國文化。

由此可見,《易經》不只在科學、文學方面相關,在現實生活中,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可以讓我們從中悟出很多人生的道理和規律,這樣的中華瑰寶值得每一位中國人去品讀。

當然,身邊很多對《易經》感興趣的朋友都表示過,這本書的內容全都是文言文,都看不懂。這時候我就會跟他們推薦最近我正在研讀的一本《圖解易經》,書中不僅將原著全部翻譯成了大白話,而且還在其中穿插了圖片講解,可以徹底解決閱讀困難的問題。

書中對五行,太極,八卦等內容都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講解,通過一些簡單易懂的例子來教給大家如何分析解決問題巧妙地將枯燥的內容變得有趣了。

只需要48元你就可以從中獲益,了解《易經》之中的奧妙,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清華院長臨終前遺言:被大家質疑的迷信產物,中國會因它大放光彩
    清華院長臨終前遺言:被大家質疑的迷信產物,中國會因它大放光彩提起《易經》國人一定並不會陌生,這一部著作完成於6500年前,雖說《易經》流傳到現在,但很多人對其產生了質疑,有的人甚至覺得《易經》是封建迷信思想所留下來的產物。
  • 中國院士臨終前告誡,要注意《周易》,中國可能會因它而大放光彩
    「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是1990年中國院士馮友蘭先生臨終前說的一句遺言。馮友蘭的一生是受人敬重的,但是為什麼要在臨終前說出中國會因《周易》而大放光彩這種備受爭議的話呢?這一切還要從《周易》說起。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被證實是超科學,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下告誡
    中國院士臨終前留下的告誡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 1990年一老人臨終前告誡:中國將來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位老人,就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被譽為現代新儒家的馮友蘭先生。說起《易經》,大家都有所耳聞,知道是一部奇書,但很多人都覺得這本書很難懂。《易經》作為群經之首,是中國古代神秘文化的源頭。一部《易經》被研究了數千年,被揭開的面紗仍然只是冰山一角。
  • 上世紀,常春藤博士臨終前告誡世人:中國將會大放異彩,注意周易
    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病床上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位老人,就是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現代新儒家馮友蘭先生。這句話就是他對後人的告誡。
  • 易經透漏:宇宙中堅不可摧的一股神秘力量,可能就存在每個人體內
    《易經》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其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知識,不僅可以用來佔卜,而且也揭示了宇宙中的很多奧秘,讀來讓人頓覺奧妙無窮。到了現代,也有種種證據表明,《易經》其實是超科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已將「《易經》與預測學」納入2019年博士生(全日制)招生計劃。當時這個消息引起了轟動,人們也慢慢開始探索易經的奧秘。
  • 8句話,讓你記住《易經》中的64卦和384爻,會越來越順
    談到《易經》大家都非常的頭疼,都知道《易經》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古籍,也特別想讀一讀,但是翻開書,就讓人有一種想放棄的感覺,眼花繚亂的符號讓人很難堅持下去。《易經》是一部帶有符號的古老經典,《易經》符號是一種特殊的半語言化的符號或潛語言、準語言符號,乃是人類思維史上彌足珍視的一個獨特的原始思維體系。
  • 皆因《易經》道出這3條天規!
    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的協和醫院,一位老人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便離開了這個世界:中國將來贏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這個老人便是我們都熟悉得到中國中央研究院的院士馮友蘭老先生! 為什麼馮友蘭老先生臨終前,還不忘告誡後人《易經》的重要性呢?
  • 周文王給兒子的一段遺言,是《易經》核心,只是至今無人讀透
    周文王給兒子的一段遺言,是《易經》核心,只是至今無人讀透很多人談到易經,都會認為它是一種迷信與騙術。其實,如今看來,這其實是對易經最大的誤解。《易經》雖然只有不到20頁的篇幅。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四庫全書》評價《易經》不器,用途廣泛,包含了古代帝王之學,治政軍事,宇宙天文
  • 《易經》:其實就是「4大鐵律」,福報悄然而至
    很多人都關注地利,考慮自身條件和工具,這叫謀事;少數人能看到天時;懂得抓住機遇,這叫謀時;極少數人關注人和;能看到人心所向,這叫謀勢;孔子在晚年曾發出一句感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個知,就是指易經,一個如果能學好易經,就能周乎萬物,就是明白了萬事萬物中普遍存在大規律。而要想學好易經靠的就是智慧加悟性。世間萬物看起來五彩繽繁,各不相同,但是如果你用分別的眼光去看待萬物,去領悟萬物,將會越來越迷茫。
  • 為什麼要學習《易經》?它用一句話告訴你,如何面對人生的低谷期
    很多聰明人其實都在學《易經》,從古自今在不同的領域,你會發現只要有成就的人,他都會把易經當做必修課。比如春秋時期的孔子,孔子學習《易經》,痴迷到什麼程度呢?那時候的書和我們現在的不一樣,使用牛筋穿的竹簡,牛筋都是非常結實的,而孔子在翻閱竹簡的程度次數,都把牛筋扯斷了。
  • 被質疑了6500多年的《易經》,被證實是「超科學」,不是封建迷信
    如果說這世界上有一種學說能夠包含宇宙萬物,那非中國的《易經》莫屬。說起《易經》,其實很多人都不陌生了,但或許是只聞其名,對其真正又有多少了解呢?《易經》乃群經之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易經: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與這3種人再好,也不要施以大恩
    《易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部佔卜書籍,成書時間距今大約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據說是西周時所創作,關於《易經》的由來曾經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易經》是人類先祖伏羲所創,還有人說是當年周文王被紂王囚禁時無聊時所推演出來的一部奇書。
  • 《易經》現身故宮直播,揭開女人下半生越過越幸福的秘密,受教了
    這四年,經一位大師指引,開始讀《易經》,在《易經》中她找到了破局之道,知道如何走出低谷,繼續攀登高峰。婚姻抉擇之法:《易經》中有一句:同聲相應,同聲相求。選擇自己的另一半,三觀一致很重要。人生破局之道:30歲事業跌到谷底,的一句「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逆境時選擇潛心提升自己,在機遇來臨時,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 《易經》:人要自己掌握命運,悟透這2個字,命運大反轉
    《易經》是一部智慧之書,號稱「大道之源」。常讀《易經》,會讓我們對人生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避免重大失誤。所以孔子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易經》最根本的教誨是什麼?那個能改變我們的思維,促使我們付諸行動,並且終身受益的那個東西,到底是什麼?
  • 被質疑6500年後,《易經》終被認定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的告誡
    他留下了一句:「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臨終之時還在不管關切國家未來的這位老人就是馮友蘭先生。馮友蘭先生是現代新儒家,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 失傳3千多年的《易經》重見天日,專家看後表示古人智慧太深奧了
    古人常說「天人合一」,這一理論來源於《易經》,是從整體角度了解和把握世界,並將人與自然看成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易經》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珍貴的一部書,被稱為「第一奇書」。傳說中的《易經》共有三部,除了《周易》外,還有兩部是夏代的《連山易》和商代的《歸藏易》。
  • 《易經》中雷火交加是什麼寓意?
    雷神的誕辰是正月二十八,在我國的一些地方,人們會在這一天擺好貢品,請來舞龍、舞獅,祈求雷神能夠護佑當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正是雷神這種能夠收瘟、攝毒,代表了一切的光明和正義,叫做雷神山也是人們對能夠今年能夠安康順遂的美好祈願。火神火神有祝融(上古火神,乃火祖,眾火神之首),其次為火德星君、火德真君、朱雀、三足金烏等。
  • 易經提醒你:一個偽善的人,往往有這4大特徵,要警惕
    《易經》曾被認為是關於一本算命的書,但是人們發現,這本書裡將人的修養修性,以及在人生不同階段怎麼處事都講到了極致,也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在《易經》的智慧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偽善的人,往往有這4大特徵,要警惕首先,偽善之人,總是皮笑肉不笑。一個偽善的人,是很會偽裝的。但是,他們的偽裝,往往也會有一些破綻。
  • 《易經》5句經典名言,可以讓中年人有所收穫
    《易經》是我國上古奇書,現在所說的易經,一般指《連山》《歸藏》和《周易》三部易書。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後人多學習其哲理,因而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對中國的哲學、文學、政治、法律、天文、曆法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值得我們認真地學習與品讀。易經把人生哲理全藏在了這些句子裡,中年人一定要看看,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