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這部電影,很多人都說劇情太長,三個小時五十分鐘的時間根本讓人受不了,很多細節都可以重新剪輯,兩個小時或許更容易讓人接受。其實我想說的是,胡波,1988年出生,2017年自殺去世,他只活了29歲,拍了一個4小時左右的電影,還有人說電影有點長,真是對已逝導演的不尊重。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對導演胡波和電影劇情進行一些大致的了解和分析,接下來從這兩個方面對這部電影進行解讀,其中重點是電影本身,希望有興趣的可以看完,如果還沒看過電影,可以選擇看完,然後再來看解讀,輕微劇透。
首先題外話,這部電影非常好!有人喜歡鮮花,在太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這叫美好。把鮮花踩在腳下,反覆摩擦,腳離開時,那一圈漩渦,也是好,一種毀滅的好。
這部電影就是這樣,胡波在黑暗中尋找救贖,在細節中與主流社會進行絕對的對抗,用鏡頭語言進行反思與探索,將觀眾拉向了一個沒有答案的遠方,關於什麼是痛苦,什麼是意義,為什麼而活著等等問題。導演的悲劇也就源於此,電影最後大象的悲鳴,就是他死亡的奏鳴曲,無論在作品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
導演胡波:
胡波22歲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當時已經落榜兩次,22歲也已經是別人畢業的年紀。
2016年7月,胡波帶著自己的劇本《金羊毛》(後來的大象席地而坐)走上了青海西寧First青年電影節的創投宣講臺,雖然當時他表現的不是很好,很多細節沒有闡述清楚,演講的時候也有些緊張,不過仍然得到了導演王小川的青睞,在短暫的交流之後,王小川感受到胡波的真摯與才華,迅速與他籤訂了合同,達成了合作意向。
在後來在他給胡波小說集《大裂》寫的序言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當時對胡波的喜愛。
文字散發著一副迷人和離奇的氣息
當然會離奇,因為當時的胡波已經寫出了這樣的詩句:「那頭顱掛在樹梢,好像接近死亡能使你懂得的什麼,但世界啊,永遠是最初的樣子」
一個用生命進行創作的人他獨特的魅力一定可以在舉手投足中溢出來,然後被敏感的人捕捉到。
當然,這種被認可、被放大也加速了胡波導演的藝術生涯,在2017年10月12號,他在北京自己的出租房裡上吊自殺,年僅29歲,而這部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就是他最後的與世界交流的方式。
事實證明他做到了,在他離世以後,這部電影獲得了第68屆柏林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同時獲得了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新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等六項提名!
一瞬間,他被放在了世人的放大鏡下,電影也得到了豆瓣一萬多人的評論,得分高達8.0分。對於一個如此沉重的電影,可以得到如此高的得分,是大眾對導演才華的肯定,而看完這部電影,進行反思,也是對電影藝術的尊重。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部電影。
電影:
電影設定的背景在河北的一個小鎮上,場景昏暗,一片凋零。
四條線索,分別是為朋友出頭的初中生韋布。(彭昱暢飾)
睡了自己好朋友老婆的惡霸於成。(章宇飾)
和教導處主任有曖昧關係的女學生黃玲。(王玉雯飾)
還有一個養老金被女兒女婿霸著,自己睡在陽臺上的老人王金。(李從喜飾)
這四條線索剛開始沒有什麼聯繫,只是各自掙扎罷了。
韋布在學校幫朋友出頭,意外把于帥推下樓,對方受傷嚴重。
於成在好友家偷情被捉姦,他目睹好友跳樓自殺。
黃玲生活在單親家庭,她媽媽天天提醒她不要被別人上,不要懷孕。
老人王金每天醒來就是在陽臺上,然後接受女婿的靈魂拷問,「你什麼時候去敬老院呢?」
這些人所有的情緒都在崩潰的邊緣,強烈的質疑一直縈繞在心間,這是無法承受的生命的重量,而這些情緒在同一天爆發了!那就是這操蛋的一天。
是的,導演只拍了他們一天的生活,不過在表現的時候,利用一些昏暗狹窄的場景,一鏡到底的拍攝技巧進行深刻化。在鏡頭的搖搖晃晃中,表達了他這種邊緣生活的探索,同時也刻畫了各主人公身處這樣的環境進行的自我救贖和強烈的壓抑感。
最後,把所有人物進行緊密的相連,韋布推倒的于帥是於成的弟弟,黃玲是韋布的女朋友,老人王金是韋布的鄰居等等,把人物緊緊的相連,讓這部電影看起來更加壓抑,仿佛一張無形的大網套在自己頭上,沉重,凌亂,你越掙扎它就越緊,最後讓人窒息。
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所以如果沒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對電影的喜愛,是很難看下去的,而這也是這部電影的獨特的「喪」的魅力。
接下來我從電影的整體的線索進行解讀。故事的開始就是「操蛋的一天就要開始了。」
於成從好朋友家起床,好朋友的老婆還睡在旁邊,但是他並不喜歡她。
韋布在自己的房間做武器,因為今天他要幫一個很慫的兄弟出頭,他被人誣陷偷手機,還不敢還嘴。
王金老人起床,他睡在一個陽臺上,四周破爛不堪,他是一個老兵,不過因為房價、教育等問題被女兒嫌棄,他即將被送去養老院。
女初中生黃玲踩著垃圾在洗漱,角落裡放著一個別踩碎的蛋糕,那蛋糕是媽媽給她買的,卻因為喝醉酒踩碎了,她媽天天工作,疲於應付各種客戶,每天爛醉如泥。(離異家庭)
就是這樣四個人的生活,他們睜開了眼,就看到了這個骯髒的世界。
如果活著僅僅如此,也不會有這些劇情,故事的一切和韋布有關,他把于帥推倒了,他開始逃亡,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後他們所有人的敏感神經被觸碰到,所有人都與這個社會對立了!
而對立產生的矛盾,就是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主題,邊緣與主流的絕對對立。
韋布去學校,被于帥堵住,開始進行校園霸凌事件,「大課間再來找你們,你們等著!」這句話幾乎是所有受過霸凌學生的痛苦的深淵。
然後在他們的交涉中,韋布失手把于帥推下樓,躺地不起。韋布不得已,開始了一整天的「逃亡」。
老人王金要被送去養老院,他以養老院不讓養狗為藉口不去,雖然心酸,但也不失為一個藉口。
在這一天中,他去遛狗,路過一個巷口時,一條四處遊蕩的大白狗把自己的狗咬死了!
事實上,從電影的角度,咬死的不僅僅是小狗,還是老人最後一根與社會聯繫的稻草。
他去找大白狗的主人討要說法,路上遇到正在逃亡的於布,然後他又回到家接受家人的質疑,「沒有了狗,你就可以安心去養老院了。」,接著他去看養老院是什麼樣子的,最後又遇到韋布等等,這就是這位老人的一天,操蛋的一天。(中間看養老院那一段壓抑的要死!)
於成從床上起來,沒想到好朋友突然回家,他被抓個正著,沒有吵架,也沒有鬥毆,這位朋友直接跳樓自殺了!
一種強大的愧疚感充斥他的全身,從而他又去思考痛苦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他一直困惑的。
這一天中,他要接待跳樓死亡的朋友媽媽,因為要來辦朋友的喪事。然後如果不被人懷疑,他準備出去躲幾天,即使自己是惡霸,但是在法律面前,他也是很有麻煩的。他還準備臨走之前去看一下自己喜歡的女人,他真的喜歡。如果事情進展很快,他晚上就可以走了。不過這一切因為弟弟被推下樓而改變,現在他必須先找到韋布,把他搞死,然後再逃離,這是於成操蛋的一天。
初中女學生黃玲。這天是她的生日,不過也是操蛋的一天。
她起床後發現媽媽又是爛醉如泥,房間亂得一團糟。她索性直接去學校,學校裡韋布和于帥有矛盾,她看到救護車拉著于帥去醫院了。下午她在猴子籠見到於布,於布讓她和自己一起逃亡,她不願意,她覺得現在就還行,雖然家庭一團糟,不過好在教導處主任對她很好,她希望可以住在那裡。
不過她的一天也出現了變化,自己和老師在KTV的視頻被傳到群裡,她的事所有人都知道了。在傍晚的時候,主任和他老婆找上門來,她忍無可忍,夾雜著自己狗屎的生活,被別人質疑的痛苦,她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出路,用鐵棒敲了主任和他老婆的頭,自己前往了滿洲裡,去看席地而坐的大象。
四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團糟,不過他們最後的都導向一個終點,那就是滿洲裡,那裡有一個席地而坐的大象。
為什麼這部電影可以受到大家的肯定呢,豆瓣評分8.0分,對這樣一部電影是很高的評價。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對社會邊緣人的塑造和對他們情緒的充分表達,以一個近乎當事人的身份進行解讀和體驗,將一種掙扎、對抗、反思、無奈、痛苦的情緒充分的渲染出來,用精妙的剪輯技巧、場景塑造、鏡頭藝術進行人物的加工與呈現,最終將問題導向一個空無的領域——滿洲裡,這是一個好奇心的集聚地,「為什麼滿洲裡有一個大象,它席地而坐,別人用叉子叉它它也不動」。
他將這種環境塑造出來,以一種近乎自私的方式進行自我傾訴。整部電影加上他本人死亡的經歷,共同完成了這部電影,所以說,如果電影是完整的,一定有他的死亡的因素在裡面。
本來不應該這樣評價一個導演,不過我真的不敢恭維最後的鏡頭,大家在客車車燈前面停下,空曠的場景,一聲大象的悲鳴響徹夜空。
有人說這代表了一種希望,是對好奇心的探索,其實不然。
其實去看大象本身就是錯的,有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例如苦難的意義,例如世界是否是一片荒原。
所以,向死而生沒有生,死亡就是死亡。
去看大象之後無非就是兩個結果,有大象,沒大象。第一種無非是這樣的心態,我操,真的有大象。第二種,沒有大象,我操,什麼都是假的。而這兩種心態都對人指向同一個方向,那就是死亡。
死亡,才是對未知所有的想像力。
所以,這部電影在最後的鏡頭下,將所有的悲劇色彩渲染到一種近乎窒息的境界,而結果已經顯而易見,胡波死了,電影戛然而止。
整部電影都在描寫社會邊緣人,在整個時代高速發展的階段,總有一部分人融入不到任何的圈子,他們整日思索卻不可得,在主流社會面前像一個小丑,不過他們的堅守又是堅定而又有力量。
像韋布幫朋友出頭,因為他相信朋友沒有偷手機,於成去追喜歡的女人,她說我們不是一路人。於成說,「我操,這麼複雜。」這就是一種格格不入的表現。
還有在劇情的設計中,一條晃來晃去的大白狗,它逼近黃玲,讓她害怕,它咬死小狗,把老人逼進養老院,它的主人以一個社會人的身份對他們進行質疑、打壓,在某種程度上也表示了這種邊緣人對主流社會融入的困難。
而電影中大量的喪的臺詞其實是導演的一種強傾訴。
「操他媽的一天」「世界是一片荒原。」「活著就是很煩」「你是人渣,是狗屎,是他媽最噁心的玩意,我操你媽的,你快去死吧!你快去死吧!!」
這樣的情緒下,很難會產生相對來說主流的東西。尤其是電影的拍攝過程中,一般都是陰暗的畫面,狹窄的走廊,門縫的窺視等等,直接在畫面感上對人進行情緒的打壓。
所以看完四個小時,給人的沉浸感是恐怖的,不過如果體會到這種痛苦的感覺,又是一種迷人的深淵,一種對痛苦的強大的好奇心。
電影唯一給我感覺明亮的氣息就是韋布和奶奶在一起的畫面,不過幸好,在中午的時候,他的奶奶就死了,影片再也沒有明亮了。
這部電影是一位理想主義導演對社會的強烈的對抗,最後他用自己的死亡完成了整部電影的註腳。
於觀影人來說,我們應該反思,那些游離在社會邊緣的人應該如何融入到主流社會,讓死亡看起來不這麼悲情。
電影中的一句話或許可以將這種隔閡放大,這句話也是於成的最後一根稻草。當他鼓起勇氣去找到自己喜歡的女人的時候,他們當時的對話是這樣的。
「你來找我幹嘛」「跟你待會」「所以你就跑來了」「跟你待著比較放鬆」「我們倆不太可能,我們不是一路人,所以你來找我多少次沒有用」「那你跟什麼人一路啊」「反正不是你,你不明白我的點,我也理解不了你。」「我操,這麼複雜啊。」
我操,這麼複雜啊,或許就是導演胡波對世界最後的疑問。
題外話,當導演把自己吊在繩子上,當他最接近死亡的時刻,他有沒有得到痛苦最終的答案。
最後再說一句,章宇和彭昱暢的演技真的絕了,尤其是彭昱暢,在某一個瞬間,我看到了黃渤對電影的偏執和追求。希望他以後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