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法告訴我們不要執著?

2020-12-15 性空妙有

我們經常聽到有很多佛教高僧開示讓我們不執著,那到底執著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執著得到,讓你變得愚蠢和痛苦。

執著讓你看不到自己的,錯誤的判斷自己。有一句話叫燈下黑。為什麼燈下是黑的呢?因為太執著於目的了。反而忘記了,最本質的分析。

不要執著,執著讓你變得愚蠢。

齊高帝蕭道成酷愛書法,書房裡擺滿了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的碑帖,閒暇時總喜歡照著臨摹,久而久之,一手字有了很大的長進。有時候,他將自己所寫的字與王羲之和王獻之的字比較,發現簡直已接近「二王」的神韻了。他又將字出示給大臣們欣賞,聽到了一片賞嘆聲。於是,他便沾沾自喜地想:我的字可以說得上是天下無雙了。

有一天,蕭道成將當時著名的書法家王僧虔找來,要和他比試比試書法。王僧虔是王羲之的四世族孫,書法豐厚淳樸而有氣骨,功力非常深,蕭道成的書法根本無法和他相比,但王僧虔又不敢推辭,只好應命。兩人各自飽蘸墨水,揮毫作書。不一會兒,雙雙寫就,彼此交換欣賞了一番。

蕭道成覺得自己的書法實在寫得好,便揚揚自得地發問:「怎麼樣,誰得第一啊?」

王僧虔看了蕭道成的書法,覺得雖然有點「二王」的味道,但瑕疵不少,離「二王」的神韻還遠著哩!皇上這樣問,是想逼自己認輸,可自己又不想說違心話,如果直言不諱,又恐皇上會怪罪,怎麼辦呢?只見他略作沉吟,微微一笑,恭恭敬敬地回答說:「為臣的書法在臣屬中數第一,皇上的書法在帝王中數第一。」蕭道成聽了哈哈大笑,說:「你可真會替自己打算啊!」後來,有人評論說:齊高帝與王僧虔比試書法,就像雞與狐狸相鬥,一點也不自量啊!

不要執著,執著讓你變得痛苦。

想必大家都看過金庸老爺子的天龍八部,裡面有一個人物叫慕容復。他太執著於建功立業了,為了建功立業不擇手段。即使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他也不放棄。把自己搞得很痛苦。這樣的人生,很難說是一個成功的人生,最後把自己搞的都瘋了。這才是真正的可怕。

執著失去,讓你變得痛苦而愚蠢。

不要執著,執著讓你變得痛苦。

在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女人剛出生不多久孩子死了,他痛哭流涕,求佛讓她的孩子復活,這是佛告訴他讓她去沒有死過人的家裡求一粒稻穀。他就可以救活這個孩子。結果可想而知。他跑遍了城內所有的人家,沒有一個人家是沒有死過人的。當他跑回佛所在的地方的時候。他頭腦才冷靜下來。減輕了自己的悲哀,自己的孩子去世了,誰也會痛苦的。但是也不能失去理智,如果佛直接勸說安慰這位婦女,我相信,她不會停下她的痛苦。甚至會做出許多瘋狂的舉動來。

不要執著,執著讓你變得愚蠢。

失去比得到更刻骨銘心,因為它多了一個過去叫曾經。心理學研究發現,失去比得到讓人的感觸更深。執著失去讓人失去理智。現在很多賣產品的商家都利用這個原理,來推銷自己的產品。往往在商家的手段下。消費者不知不覺就買了這個產品。比方說,限時,限價。這個產品一旦被受到了某種限制,人就有一種失去的感覺。人都不想失去。所以說就主動買了這個產品。可見執著失去,帶給人的只有愚蠢。所以說,佛法才告訴我們不要執著,執著帶來的只有愚蠢和痛苦。

什麼都不執著的無所謂,這也是一種大的執著。

有些人說那這樣,我什麼都不執著,那什麼都無所謂了。這並不是所謂的不執著。不執著是內心如如不動,面對事物,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斷。就算結果改變不了,我也儘可能做出智慧的決定。而不是消極,得過且過。那是欲望得不到滿足,而採取的一種消極態度。孔子有句話說得好,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說的就是君子,就算是窮困,他也不改變自己的志向,永遠保持一個昂揚向上的態度。劉備40多歲了,漂泊寄人籬下,一事無成。但他最可貴的是永遠不改變自己的志向。這才是真正的大人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在我們耳邊聽的太多了,以至於我們把他當成了一句正確無比的廢話。但是是真理就是樸素的。做不到的人永遠把它當廢話。

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中的光明區區長孫連城,眼看升官無望,就消極怠工,不收禮。美名其曰,無所畏懼,無欲則剛。實際上是欲望得不到滿足,內心消極,不承擔責任的表現。這樣的人就算是讓他身居高位,他也不會長久的。易經中有一句話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真正的大人就像大道規律一樣,運行不息,奮鬥不止,永遠去彌補自己的缺點。就算窮困也不改變自己的志向,身上永遠充滿了正能量。這樣的人就算是不成功,他也是一個偉大的人。

很多人說修行人不執著,四大皆空,是消極避世的表現,那是他不了解佛法,如果佛法消極,又何來的普度眾生。地藏王菩薩又為何發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每一個佛弟子敢於挑戰自己的缺點與自己作鬥爭,在戰勝自己執著的路上,雖然痛苦,那也是一個真正的勇者。因為他面對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敵人,自己。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佛法講修心,這是要點
    我們的妄想心太多了要怎樣把它伏住?佛陀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意思是不能有所住,用布施的方法就可以做到了。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不能有任何分別執著,把一切都統統都布施掉,心就得清淨了。佛法講什麼,這裡就說得清清楚楚了,佛法講修心。
  • 不要執著於感情,不要執著於聚散,愛的得失有時就在一瞬間
    感情豐富是人類的本能,正是這些日益積累的感情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厚重和充實。有些事情,只有經歷了,才有穿透心扉的體驗;有些過往,只有刻骨銘心,才能讓人頻頻回首;有些人,只有從心底放下了,心靈才會真正地解脫。時間萬物皆有它的發展過程,沒有哪件事,能夠一直捆住人的手腳;沒有哪個人,能夠一直停留在你的生命裡。所以,不要對逝去的人和事過於執念。只有放下,生活才能自在。
  • 佛法:佛祖明明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又說自己沒有說過一個字?
    佛法僧是佛教三寶,構成了佛教的全貌,三者不可或缺其一,其中的法寶一般是指佛祖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因為法寶的久住世間,才能使三寶在世間的延續,所以法寶是核心,法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佛祖說法四十九年也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存在。既然法寶是真實存在的,那為什麼佛祖又要去強調自己無有一法可說呢?
  • 答疑解惑|「不執著」就是消極,不思進取的意思嗎?
    問:每個人都應該有進取心,讓人生的各方面都要有滿意的答卷,但是佛教總是叫人放下,叫人不要執著,好像一切都不必在乎,這不就是消極的不思進取嗎?答:佛教不單單講「不執著」,同時還重視「精進」,不執著也不是什麼都不在乎的意思,而是說把心要用在對的地方,愛恨情仇、煩惱、挫敗感等,但凡是能干擾我們無法安定的狀態都要摒棄,即所謂之不執著,而不是說隨隨便便,工作學業好壞都無所謂,這不是不執著,而是不求上進。
  • 佛法無邊
    (二)什麼是佛法?佛法就是解脫法。但是有很多層次,有淺、有深、有更深的。而佛法的解脫,不僅是最深,而且是最究竟的。解脫什麼?脫苦。有人對我說:「我不要佛法來解脫,我不覺得苦,我天天都很自在。」我就問他:「你要不要得到稱心滿意的工作機會?要不要娶一位秀外慧中理想的太太?要不要生個把有出息的孩子?」
  • 佛學:放下執著!
    在佛學的觀點裡,真正的修行並一定非要出家,出家只是利於修行的一種方式,形式上只能算是「身出家」,佛法修心,而注重的是「心出家」,例如現實中就有不少在家修行的居士,他(她)們並沒有放下財物、拋棄家庭,也沒有離開現實生活,當中也有不少人有所成就的。
  • 《金剛經》:「空無」不等於沒有,抑鬱症這個鍋佛法不背
    抑鬱症患者為什麼會得病,原因很多,無法以簡單的言語去下結論,但是如果人們將這口鍋甩給佛法,那絕對是不成立的,雖然在社會上有所謂的佛系青年之說,那也只是對佛法沒有深入研究的人們以表面現象去評判別人的一種方式,因為如果真正的研究過佛法,那麼便會知道真正的佛法並不是消極的。
  • 扯淡是佛法?中庸是非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無所不住
    《金剛經》只告訴你無所住!無所住並不是空啊!無所住,如行雲流水,你看那個流水在流,永遠不停留的過去了,但是又有來的,而一切是無所住,並沒有叫你空啊!《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是什麼?沒有給你下定論,有人在這裡自我下個定論,認為是「空」,但佛在這裡沒有說「空」,只是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非空,應無所住。
  • 苦,就是因為執著——賢兆法師
    阿闍黎的這句話讓我很受用,這一句是,你執著就苦。出家了,在寺院裡有很多承擔,要做事,做事就有自己喜歡做的和不喜歡做的,輪到喜歡做的就高興,不喜歡做的就不高興。不高興卻不得不做,那就苦。把那句「你執著就苦」的話倒過來推演一下,苦,就是因為執著。
  • 淨空法師:我們今天為什麼功夫不得力?信心不夠
    我們今天為什麼功夫不得力,我們信心不夠,沒有信心,還相信現實的環境。佛說這個身是假的,世界是假的,我還是把它當真,我沒有把它看假。問題在這裡,這是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要把原因找到,把這個原因消除。怎麼辦?讀經。為什麼讀經?熟透了,信願就生起來。我們腦子裡頭一天到晚想這個世間法的時間多,想佛經的時間少。
  • 佛法到底可說還是不可說?
    佛法到底可說還是不可說?是以渴仰,從佛剃落:這反映出藏教菩薩的著相修行。以上講了八大次第。藏教這個法門就是講「有」;到了《金剛經》把這個法門判為什麼——「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所以這裡要開始向《金剛經》過渡,講不可說法;那麼過了般若時期往後,又變成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一可說一切可說、一不可說一切都不可說。佛法幾大次第要把握清楚,不能搞瞎子摸大象。一個瞎子摸住了象的一條腿:「哦,我知道象是什麼東西了,是一個大圓柱啊!」
  • 正確理解佛法中所說的執著
    又該如何正確理解佛法中的「執著」呢?首先,佛法的理念與我們現實中應具有的人生觀並不矛盾,只是佛法對」執著」這一概念的意義和內涵有著更深一層的解讀、更高境界的領悟。在佛法中是以培植、開發自身的慈悲與智慧為初發心、以」自利利他」為目的樹立的理想,是一種願力。
  • 從畫像裡走出來的菩薩 ∣ 佛法要義 2-11
    我現在還在顛倒,但當我開始聽聞佛法的時候,已經順向它了,我開始種下覺悟的因,覺悟什麼?事實。我一直在強調,佛法是現實中的最現實,並不是脫離現實。我們知道自己是在現實當中,卻看不到真現實,佛法就告訴我們用什麼角度來看這個現實。所以佛法有一個很清淨的標準:見它最真實面。佛法不是你想說就亂說,境界講得很高卻脫離現實,是找不到答案的。
  • 佛法:金剛怒目,菩薩垂眉,都是為了度脫眾生
    當時對這句話不甚了了,但是覺得有點意思,所以便記憶了一下,沒想到在多年之後,腦海中突然間便蹦出了這句話,更是覺得有點意味,所以今天特意與大家分享這句話中的智慧,希望對佛法修行者有所益處。金剛力士為佛門的護法之神,如果沒有足夠的威德與力量,不足以震懾那些敗壞佛法的外道天魔,會使佛法敗壞,菩薩以慈悲濟世,隨機垂教,是以善去度人,使眾生可以因循佛法無上菩提智慧而得到解脫,達至清淨涅槃永寂的彼岸。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其實都是為了度脫眾生,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 為什麼我們要皈依佛法僧三寶?有什麼好處嗎?初學佛最好看看
    三寶的功德力量,主要來源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三寶的信仰。學習佛教,需要了解佛家三寶的功德和利益。我們要學習佛家三寶的功德,是要踐行三寶的功德,做到莊嚴、利他、慈悲。那麼皈依佛法僧這三寶的原因是什麼呢?皈依佛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人,也被稱為至高無上的聖人和覺醒者。這就是說,當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意識到並了解了所有佛法的真實性時,我們稱這種人為智者和覺醒者。
  •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言下之意,他證得了。釋迦牟尼因此悟道成佛。當下他就想進入涅槃,驚動了天人,紛紛請求他留形住世,廣化眾生,他曾對天人們說過:「止止,我法妙難思。」正是因為他這麼一說,使我們可以了解到佛法的奧妙,釋迦牟尼悟的是道,道不可說,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謂佛者,覺也。
  • 為什麼修四念處?
    那這一項就是要對治我們認為自己的身體,很寶愛自己的身體,很寶貝自己的身體,乃至於說對自己的身體深深的執著不舍。這個部分是觀身不淨要作的功夫。 第二個念處就是所謂的觀受是苦,觀我們所得到的各式各樣的感受都是苦。這個部分最主要是要對治著,讓我們不要執著於對於五欲世界的種種的覺受。這個部分當然,如果我們直接去看這句話的話,我們往往會覺得說,那是不是不要去有樂受就好了?
  • 於曉非: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
    大乘佛法的修行,佛陀講的第一個重要道理是無我。凡夫與智者之間的區別,首先在於我們凡夫心中執著著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我,因此佛陀告訴我們的修行法門,首要目的是對治我們凡夫心中的我,打破我們凡夫心中的我執。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只要當下的行為能夠淡化、消融心中對我的執著,就算是佛教的修行。
  • 佛說,末法真正講說大乘佛法的法師應有四種親近境界
    文殊師利一這位佛法王子,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啊!這些大菩薩在今後的五濁惡世中,怎樣才能宣說《法華經》這部無上經典呢?」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師利大菩薩如果這些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誓願在五濁惡世中宣說《法華經》,那就應當甘於以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誓意安樂行四種方法為自己的身心踐履之所。
  • 佛法:讀《金剛經》,這個重點一定要知道,否則徒勞無益
    想要修行佛法,《金剛經》絕對是一座繞不過去的高峰,作為一部影響力非常巨大的經典,無論是在中國文化中還是在佛教的地位中,他的影響力還是絕對不容小覷的,被稱為是佛教最偉大的經典之一,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超越了一切宗教性,而又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可以說他的智慧已經不僅僅局限於佛教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