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2021-03-01 自我與自我

觀看視頻 請點擊文末左下角 閱讀原文






原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說:「須菩提,你現在如果有這樣的念頭:『如來無須以三十二種圓滿的身相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不要有這樣的心念,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那麼生起最高最圓滿覺悟的人,就是在說要捨棄一切存在現象的斷滅相了。為什麼呢?生起最高最圓滿覺悟的人,對一切存在現象不是全盤否定、捨棄,進入斷滅的境界。」

因為如來在上一品中,否定了須菩提的回答,說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令須菩提安住在了如來真空之境上,無「能觀」與「所觀」。但對如來見地仍迷惑的眾生,可能會認為:既然三十二相是虛妄的,那可以不用修清淨行,不用功德就可以成佛了,因如來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功德圓滿之相。所以此處佛說:「你們千萬別這樣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不需要具足圓滿功德。』」

沒有功德,你可能永遠無法從夢中醒來,而一位真正了悟般若智慧的佛弟子,於這世界一切不會簡單的否定或拋棄。如果在意識層面認為:佛說萬法虛妄,沒有或捨棄萬法,住在寂滅中,即佛說的「斷滅見」,非佛正知見。

為了證明佛以上觀點,令弟子們對這個觀點有更深入的領悟,讓弟子們知道,在修行中「了知一切法無我」應怎樣做。佛馬上舉了一個例子來闡述剛才所說,即是第二十八品。

原文大意是,佛陀說:「須菩提,假如有一位菩薩,拿恆河沙一樣多的世界七寶來用作布施,又有一人,了悟一切法無我,修行能從忍中成就,此菩薩所得功德超出了前面的菩薩。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這位菩薩不受福德的原因。」

 

須菩提問佛陀:「世尊,什麼是菩薩不受福德?」

 

佛陀說:「須菩提,菩薩對所作的福德不貪著不執著,所以說不受福德。」

 

在這一品中,佛說:「須菩提,比如有一位菩薩,拿恆河沙一樣多的七寶來做布施,又有一人,了悟一切法無我,在忍中成就,此菩薩所獲得的功德勝過前面的菩薩。」什麼是佛說的「忍」呢?

 

即令心安住在一切境中,如如不動,即為「忍」。比如修六度中的忍辱行,如果我們知一切法空,沒有可忍的人,可忍的事,而自我也空,這樣修才能令心真的安住在忍辱行中。否則我們的忍辱就是承受,就是在忍受,只要覺得有個自我,有個他人,有個再忍受的事,就遲早會忍無可忍,即使堅持下來,也是在經受磨難、犧牲與付出。所以知一切法空,我們才能不起嗔念,才能立令心長久,無得無失的安住在修行中,圓證佛果。去修忍辱行,如果不知萬法皆空的道理,其實所有善行,所有忍受,也只是人天福報。

 

有些弟子可能會認為,一切法空、我空、人空,忍辱的事也空,那不是忍與不忍一個樣嗎?既然如此,我為什麼要忍辱呢?我不修忍辱,只要事過後我心中不掛礙就可以了。


但萬法皆空時,你即是眾生,你不掛,與你計較、被你傷害的眾生能不掛嗎?所以,如果行者有如上想法,即是佛在前面說的:不修福德就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認為忍辱也空,福德也空,只要否定一切,就是佛說的空性,這即是「斷滅見」。

 

再比如,我們在修行時,要忍受身心內外一切境的誘惑,忍受習氣欲望的牽引,令心安住在空性正見上而如如不動。未圓證如來境界,就說做與不做一個樣,從而隨順自己習氣欲望,隨心所欲,幹什麼都無所謂,這就不是在菩薩道上,也不是在學佛了。佛弟子應知一切相虛妄,而行一切善法,圓一切功德,才能徹底遷除一切我執、習氣欲望,從夢中醒來。

 

在此佛說「菩薩不受福德」。如來的真空之境講到這,一切都從「有」開始談了,「空即是色」,如來之境用到時空中,人道的生活中,平凡的只是不受不貪

 

我們在這談一下什麼是「不受」。佛為什麼用「不受福德」來解釋「菩薩得成於忍」,讓解空第一的須菩提都沒有馬上反應過來。我想,也許須菩提一直將隨佛修行作為生命中最大的福德,從未想過還有什麼出世入世的福德要受,所以才沒能馬上意會佛的話。在人道,菩薩了知萬法皆空,卻忍受身心欲望的煎熬,忍受外境、種種美食、音樂、歌舞、華衣,奢侈的享受,忍受種種外境的誘惑,如如不動,安住於空性正見中,安坐於僻靜處修行。在世俗人眼中,這個人似乎沒有福德,大菩薩真的生生世世沒有累積福德嗎?真的沒有能力獲取享受這世界一切嗎?

 

不是。是因為真正的菩薩不貪戀這世界所有有漏福德,菩薩不貪戀這世界有漏福德,廣行菩薩道,功德逐漸圓滿。但菩薩也同樣不貪戀出世的功德,視出世界的功德也如幻化,所以才能在忍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把大菩薩這個行為稱為「不受福德」。

 

所以在座的每一位有大福德的行者,如果你們有能力有條件得到這世界上的奢侈繁華,但卻如如不動安住於佛的空性正見中,去求無上正等正覺,而不是安住於世間的榮華富貴中。同樣,修證中的行者,能觀禪悅,光化身,神通神變,三十二相視為幻化,也是不受福德,也是不貪。這就是經中說的【菩薩不受福德,菩薩不應貪著】。所以,佛在此說,如果有一個人,了知一切法無自性,而能令心安住於種種誘惑的幻境中,如如不動,並以此成就。福德大於以滿恆河沙等七寶做布施的菩薩。

而且他還接著說——因為這位菩薩不受福德的緣故,須菩提問佛陀:「世尊,什麼是菩薩不受福德?」佛說:「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第二十八品的內容基本上是在為第二十七品做闡述。在第二十七品中,佛擔心弟子們認為,既然諸法皆空,不需要修三十二種清淨行,不需要具足圓滿的功德,就可以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見地是對佛說的空性見地的錯誤認知,是對萬法的簡單否定與拋棄,非佛正見。所以佛說,因為菩薩知一切皆空,以忍成就,此人所得福德很大。

 

但大家要注意一下,在此品的前面,佛與須菩提的交流中,已無數次談到了福德的虛妄,而在第十九品中談到,正因為福德無自性,也本質空,所以如來說【得福德多】。——所以此處,佛在說到菩薩福德多時,又加了一句:「因為這些菩薩已經不受不貪福德,即已破了對福德的執著了。所以我說他們能知一切法空而得成於忍,如此修證所得福德,勝過滿恆河沙七寶持用布施的功德。」

第廿九品 威儀寂靜分



努力      自見       莫悠 悠    

點擊 閱讀原文,觀看視頻,不用等待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完整版誦讀: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畫面唯美,大字幕.
    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金剛經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 《金剛經 》蔣勳誦讀
    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金剛經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 佛教經典|《金剛經》蔣勳誦讀
    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金剛經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
  • 名家名篇|蔣勳:關於《金剛經》
    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金剛經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
  • 《金剛經》注釋完整版
    金剛經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 《金剛經》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原文】「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
  • 厚積薄發:刀郎二十年「心願」之作《金剛經》耀世發布!
    金剛經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金剛經》: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從《金剛經》開篇至此,佛祖一路教人破迷開悟,破除眾生心中內外的一切法、相,到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又怕眾生落入斷滅空見的執著之中不得出離,所以如抽絲剝繭般,層層為眾生開示說空又要超越於空,對空也不能生起執著之心的智慧,不能說諸法斷滅這種將空絕對化的話。
  • 金剛經 · 第二品 · 善現啟請分
    阿耨(nòu)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最高的智慧覺悟。住:停住,守護,即後文所謂的「降伏其心」。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顯現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來護念一切菩薩,要付囑一切菩薩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發願要上求佛果下化眾生,辛勤修行,增長智能,發現了如來所付囑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應當如何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說:「問得好!
  • [圖解] 金剛經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
  • 金剛經全文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
  • 金剛經原文全文
    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 《金剛經》全文配圖,轉發福德不可思量
    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