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ARWU)8月15日正式對外發布了「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榜單中的法國高校排名讓人驚喜。巴黎薩克雷大學、巴黎文理大學、索邦大學、巴黎大學和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5所高校入圍百強,其中巴黎薩克雷大學名列全球第十四位,歐洲第三,僅次於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等高校排名較以往也有所提升。對此,法國高等教育與研究部長維達爾對法國高校的表現表示祝賀,並認為這是國際社會對法國高教改革成果的認可,同時這一結果也印證了法國高教與科研團隊的質量。那麼,為何多年以來法國高等教育在世界主流大學排行上一直「默默無聞」,法國高校憑什麼完成了「翻身仗」呢?
「合併大法」奏效
為了提高法國大學的「國際能見度」,合併無疑是一條簡單易行的道路。合併不僅可以增加人員數量,也有利於重新打破學科界限,開展制度改革,得到國家的政策關注。
一鳴驚人的巴黎薩克雷大學成立於2014年12月,是合併了3所大學、4所「大學校」和7個研究所成立的新大學,其中包括2019年軟科排名世界37位的巴黎十一大,另外還有巴黎中央理工大學、法國國家原子能研究所、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等優質高教和科研機構。巴黎文理大學組建於2010年,匯集了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巴黎第九大學、高等礦業學校、居裡研究所等25個「老字號」。從巴黎文理大學的校友和師生中走出來了33位諾貝爾獎得主、14位菲爾茨獎得主、38位凱撒獎得主。
2018年1月1日,法國公認的人文學科巨擘,原巴黎索邦大學(巴黎第四大學)和巴黎科學學院重要繼承者皮埃爾和瑪麗·居裡大學(巴黎第六大學)合併成了今天的索邦大學,事實上兩所高校均實力不俗,比如巴黎六大在合併前就有多個專業領域處於世界頂尖水平,自然指數全球五強,擁有超過120個高端實驗室,只是學科僅限於科學和醫學專業。
巴黎大學成立於2019年3月,是最新合併的高校,其成員包括過去的笛卡爾大學(巴黎第五大學)、狄德羅大學(巴黎第七大學)和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過去的巴黎五大為例,該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世紀,以醫學、生物和藥學著稱,有幾十位諾獎得主是該校的榮譽教授。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更是經歷了數次合併重組,最近一次機構整合是在2020年1月,目前該校擁有55000名學生,其中國際留學生有8500名。
不可小覷的實力
法國是歐盟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6706萬人口。法國也是歐盟最大農業生產國、老牌工業大國,工業鏈較為齊全。其中,核電、石油加工技術位居世界第二位,航空宇航技術位列全球前三,鋼鐵紡織產業位居世界第六。同時,法國還是世界上第五大出口國和第六大進口國,世界第一大旅遊接待國。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歐盟重要創始國和成員國,在國際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法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毋庸置疑為其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支持,實力不俗。
法國是中世紀大學的搖籃,高等教育擁有悠久的歷史。法國高等教育機構超過數千所,科研體系亦相對成熟,擁有69名諾獎得主(2019年),菲爾茨獎數量全球第二,以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為例,該機構成立於1939年,是全球最大的基礎教育研究機構。2020年3月公布的自然指數中,法國國家科研中心位列全球第四,自然科學、化學、地球和環境科學位列全球第三。
卓越大學建設
法國高校多年來不能強勢入圍世界主流大學排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法國高等教育的體制。首先,上千所高等教育機構中有71所公立大學、116所大學科技學院(IUT)、266所工程師學院、236所商學院,另外還有新聞類、藝術類、醫藥類、法律類等專業高等教育學院700多所。不少機構擁有很好的教育質量,但規模較小,授課多以法語為主,「國際能見度」低;其次,法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長久以來形成了綜合大學、精英類的「大學校」和科研院所三足鼎立的局面,各自為政,鮮有合作。
法國素來重視高等教育與研究工作。2019年法國高等教育與研究預算為282.6億歐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16%。21世紀以來,法國也開始重視建設高水平大學。2006年,法國頒布了《研究導向法》,鼓勵同一區域內的大學、「大學校」和科研機構合併,建立「高等教育與研究集群」(PRES)。2009年,法國出臺「投資未來計劃」,投入200多億歐元建設「未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領域,並投入專項資金建立「卓越大學」(IDEX)。隨後,法國在與高校籤訂發展規劃時也會追加專項,招標選拔並支持入選「卓越大學計劃」的高校。2013年,法國頒布新的《高等教育與研究法》,鼓勵合併建立大學共同體(COMUE),提高辦學效率和國際化水平。
多元化的大學排名
關於大學排名的爭議長期存在,事實上,法國的大學在2020年6月發布的「2021年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以及2019年9月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的2020年世界大學排名中表現都不如此次「搶眼」。這也是大學排名採用標準本身的差異。
這裡選取軟科、QS和泰晤士排名為例。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以評價方法的客觀、透明和穩定著稱,全部採用國際可比的客觀指標和第三方數據,包括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校友和教師數(20%)、高被引科學家數(20%)、在《自然》和《科學》上發表的論文數(20%)、被科學引文索引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論文數(20%)、師均學術表現(10%)等。QS大學排名主要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在衡量指標方面,主要考慮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40%)、全球僱主聲譽(10%)、師生比(20%)、單位教職的論文引用數(20%)、國際教職工比例(5%)和國際學生比例(5%)。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則分別考慮教學(30%)、研究(30%)、論文引用(30%)、國際化程度(7.5%)、產業收入(2.5%)。
多元化的大學排名對高校辦學有不同側重的評價,不斷改進的評價指標對於高校來說仍是晴雨表。不管對於一直表現強勢的英美大學,還是奮起發力的中國大學,或是本次讓人眼前一亮的法國高校,正確看待世界大學排名,牢牢把握高等教育辦學本質和規律,在良性競爭中不斷改革創新才是正途。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0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