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廚刀之魂:廚師與刀,命運的共同體

2021-02-26 名廚

廚刀是有生命的。你每天使用它,磨它,日復一日,刀會越變越短,直到有天走到生命的盡頭。

鈴木巧備餐時停不下來。

他把燈光下鋥亮耀眼的柳刃握在手中,迅速的、精巧的在墨魚表面劃著十字,為的是讓切片後的墨魚具有立體感;用筷子夾起一束蘿蔔絲,在手心裡快速收攏成團,轉眼間又放入盤內。

鈴木巧正用柳刃處理三文魚 (攝影: 湯索)

拍攝的過程中,靜安香格裡拉鶴餐廳的經理Grace,在一旁用日文小聲提醒著鈴木師傅:「ちょっと待って(等一等)」。我們相機快門的速度,跟不上他利落的刀功。

不到十分鐘。8種魚類構成的刺身拼盤就已擺盤上桌。

這是鈴木巧從業二十六年來養成的習慣,站在料理臺前,心裡便有座隱形的沙漏在倒計時。

刺身拼盤,用節瓜、甜椒、蘿蔔、紫蘇等蔬菜鋪成的底座 (攝影: 湯索)

刀疤,是一枚枚軍功章

「這裡是靜岡縣,我出生的地方。」

時任靜安香格裡拉鶴餐廳的主廚鈴木巧,在紙上畫了一個「鞋型」的三角,代表日本國土,靠近「鞋跟」處,他用筆畫上圈,又拉了一個箭頭指向前端,「那裡是大阪,我在那兒開始的料理生涯。」

鈴木先生回憶,對於日本料理有概念,還是在12歲時。

刺身拼盤中的8種魚類 (攝影: 湯索)

父母帶他去靜岡本地一家很有名的料理店吃飯,坐在吧檯前,看著料理臺裡的師傅動作嫻熟地處理著手中的食材,洗淨、切割,徒手捏出規整好看的形狀,沒有模具,每個壽司、每塊生魚片卻都一模一樣。

「那是我童年時見過的,最厲害的魔法。」鈴木先生笑著說道。

18歲時,他離家前往「懷石料理」的發源地大阪學習日料。

鈴木師傅正處理北極貝 (攝影: 湯索)

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去居酒屋打工。日子勞碌而清苦。在日本的廚房,實行著嚴格的階級制度,剛入行的學徒只能從洗碗、掃地幹起,到了一定時候才能接觸刀具,幫主廚切菜、備菜,而真正走上料理臺需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

作為學徒,練習刀功的必經之路,是從切蘿蔔絲開始。

首先要將圓柱狀的蘿蔔一圈一圈切開,整個過程像是將捲軸一層層展開,柱狀的蘿蔔變成平面的蘿蔔片,最後再收攏切絲。

即將完成的刺身拼盤 (攝影: 湯索)

看似簡單的過程,每天要重複上百遍。等熟悉起來了,切蘿蔔絲變成最枯燥最機械的環節,鈴木記得,因為上學和打工,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左右,一次在切蘿蔔時打瞌睡,鋒利的廚刀立刻就把手指拉開一條大口子,在流水下冷衝處理後,貼上創可貼繼續幹活。

「這樣的事情,只要是做廚師的都會遇到,沒什麼大不了的,」鈴木做出了一個「不值一提」的手勢,又接著說,「不過好的廚刀和壞的廚刀的區別這時也出來了,好刀切開的傷口能很快止血,而刀的質量如果太差,血很難止住。」

不同的魚類所切的厚薄程度也不相同 (攝影: 湯索)

鈴木的手乾淨,寬厚,仔細觀察能看見隱於指節中淺淺的傷疤——就像是一個個小小的軍功章,這大概是每位廚師生命的一部分。

廚刀,是親人

在30歲這一年,鈴木終於站上了料理臺。

上海靜安香格裡拉鶴餐廳主廚:鈴木巧

登上這個每位日料廚師夢寐以求的位置,並不代表職業生涯的完成,恰恰代表一切剛剛開始。經人引薦,鈴木去到橫濱灘萬——歷史悠久的著名餐飲集團,本田政實主廚手下工作,一起共事了15年時間。

本田將每個季節的食材充分的融入料理中,自創出具有特色的季節性料理套餐,嚴格遵循懷石料理的精髓,摒棄商場中隨處可見的成品醬料,堅持使用傳統的方式,只用最基本的醬油、鹽、糖和魚精調味。

鶴餐廳內一景

而這也成為了他之後來到中國工作的契機。2016年,當時正在香格裡拉鶴餐廳擔任主廚本田已年近七十歲,到了隱退休息的年紀,他想起遠在日本的鈴木,於是不遠萬裡邀請他來到上海工作。

「本田先生的邀請,讓我無法拒絕,於是我就來了。」

(攝影: 湯索)

鈴木拿出本田先生留下的一把柳刃,屬於日式廚刀中的「本燒」(honyaki,用單一鋼材鑄的刀),黑檀木的刀柄因為長達二十年的使用,中間已經有輕微的開裂,刀尖在一次意外中折斷,刀刃上還能看到磨損的痕跡,上面刻著本田的名字,以及廚刀的生產地。

雖然這把刀已經無法使用,但是鈴木依然用紙和保鮮膜仔仔細細地把它包起來。

「刀是有生命的,」鈴木撕開了包裹柳刃的紙,「你每天使用它,磨它,日復一日,刀會越變越短,也會越變越薄,直到有天它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廚師的生命,與它所使用的廚刀之間是相互聯繫的。」

本田政實留下的柳刃,刀鞘遠遠大於刀身,可以看出磨損程度 (攝影: 湯索)

鈴木平時使用的柳刃,屬於日式廚刀中的「霞」(kasumi,用碳鋼和軟鐵合成的刀),刀柄由柏樹製成,與本田先生留下的那把相比,柏樹做的刀柄氣孔更大,容易吸味,所以每次使用前,鈴木都會將刀柄衝水,洗去附著於表面的味道。

鈴木說,雖然兩把廚刀從材質、價格上都不一樣,但是它們都來自日本廚刀的故鄉——堺市。

鈴木在使用廚刀之前,先將刀柄衝水,以免附著味道 (攝影: 大澤)

堺市是大阪郊區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卻是傳統日本刀的製造中心。傳統刀具的另一中心是兵庫縣的三木市;日本的西式廚刀製作則集中在岐阜縣的關市。

堺市出現首位鐵匠的時間可追溯至公元5世紀,為了建造巨大古墳群(據傳為仁德天皇陵),需要數量空前的鐵器刨堆泥土。天皇下葬後,鐵匠們也在此地安頓了下來。

到了14世紀,日本武士公認堺市刀是一流兵器。而第一把堺市生產的廚用刀具則是在3個世紀之後才出現。

1876年,日本政府明令全面禁止攜帶刀劍,刀匠們也隨之收斂鋒芒,將自己畢生技藝投入進了四閣之內廚房的世界。不曾丟失的,依然是對刀的嚴謹與專業。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裡,有一種說法叫做 『智』,意思是說武士的精神,是要看清任何東西。在這一點上,和料理是相通的。只有不斷專研,不斷突破,日本料理的世界,像是一扇扇門,我打開了一扇,在其中發現了新的寶物,然後再開另一扇,永不止息。」鈴木說道。

(攝影: 大澤)

「廚刀,於我而言,更像是親人。」

本田師傅當年遠行中國,臨別前他送了一把堺市出產的,價值十萬日元的柳刃給鈴木。直到今天,鈴木依然把那把刀小心存放於日本的家中,一次也沒用過。

「我覺得,我還遠遠不夠格,使用那樣的刀具。」

「在你看來,你在日本料理中獲得的滿足感是什麼?」在採訪的尾聲,我問今年已經46歲的鈴木。

「沒有滿足感。從來沒有過。滿足感這種東西,一旦擁有的話,一個廚師的職業生涯也就結束了。」鈴木回答道。

-end-

除署名外,圖片由上海靜安香格裡拉大酒店提供點擊圖片,查看日本廚刀專題第一期

點擊圖片,查看日本廚刀專題第二期

相關焦點

  • 日本廚刀之魂:日本廚刀指南入門篇
    師傅告訴徒弟:好刀,能劈開水流帶來的葉子。日本廚刀真的有那麼神乎其神?廚刀的東西之別在廚刀的世界裡,總得來說有兩種分類,一類是西式廚刀,發源於德國和法國的餐具傳統,另一類是日本廚刀,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的武士時代。
  • 知識| 中式廚刀、西式廚刀、日式廚刀大全!廚師必看
    老一代的全聚德烤鴨師傅在片烤鴨的時候,都會最大限度的下刀,有的一隻能片出110多片,有的能片出90多片,但為了吉祥之意,統稱為108片。這時候考驗的不僅僅是廚師的刀工,一把好的片鴨刀也是十分重要的。其刀法與中式廚刀完全不同,不過一旦上手,就會發現它的好用之處。德式主廚刀易於打磨,而且比較皮實,適用於大多場合。
  • 中式廚刀、西式廚刀、日式廚刀知識大全(附選購指南)
    本文將給大家介紹中式廚刀、西式廚刀、日式廚刀的各類知識,讓大家一起來領略廚刀的風情。中式廚刀,其實不止一把  過去,中國餐飲界一直流傳著「中餐廚房一把刀」的說法,就是說中餐廚師幹什麼都是一把刀,剁、切、拍、剖、剔,一人一刀就可以全部完成,讓人們覺得中餐不講究器具,全靠廚師刀工,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 世界三大廚刀詳解,厲害了我的廚師!
    關於廚刀的重要性,早在中國古代人們已有認知,看看《屠羊說》中的描述:夫廚刀,庖宰用以切割之利器。刀若不利,其割不正,則鮮不能出、味不能入、鑊氣不能足。故子曰:「割不正,不食。」而著名的庖丁解牛,也必然少不了一把鋒利的好刀,以致日本至今仍將廚刀稱為「庖丁」。
  • 日本料理的刺身和廚刀,太博大精深了!
    這個詞在中文裡是「廚師」的意思,在日語中則兼有廚師和烹調手藝的意思。日本人評價一位廚師,首先就要看他的刀工。而「庖丁」之於廚師,就相當於武士刀之於武士。「庖丁」按用途可分為200多種,以便於料理人根據自己所需要實現的味道而靈活運用。一把好刀,對廚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位日本廚師,都有一套用傳統方法鑄造的日式菜刀,而且絕不會借給別人使用。
  • 日本廚刀的王者:正本·總本店
  • 選擇一個好的廚刀,對於廚師是很重要的
    人們常說,服務行業三把刀:理髮師的剃頭刀,修師的修腳刀,廚師的廚刀可見,不同的刀,代表了不同的行業、在理髮師手裡,「刀快頭皮光」:在修腳師手裡,「小刀到腳病消」:在廚師手裡,「殺雞不用牛刀」。作為廚師,展示烹飪刀工技藝,首先要會挑選適合需要的廚刀。
  • 揭開神秘之刃——大馬士革廚刀的奧秘
    對於一個廚師來說可算是自己手的延長,相信任何一個廚師在廚房裡最希望得到的就是一把趁手的好刀。可一把好刀的定義大多又較為模糊,既要鋒利的同時又要滿足拿捏的舒適度,加上恰如其分的刃口角度,才能體現刀本身的質量。
  • 聊聊廚刀與鋼材
    正夫(柳刃)廚刀,不只是用來切割食材,更會對食物的口感與風味產生細微的影響。因此,廚師無不渴望擁有一把好刀,或者說一把合適的刀。七世紀中期,天武天皇頒布「 禁止殺生肉食之詔」,使得大多數日本人認為食用獸肉是不潔的行為,避吃雞、鴨、牛、豬等家畜,魚肉成為主要肉類,因此日本傳統刀具也以海鮮為主。其中,最常用的魚刀莫過於出刃和柳刃;正常程序是先用出刃將魚肉從魚身整片取下,再用柳刃切片。從外形上看,出刃刀身較厚而寬短,柳刃薄而細長,因此更為鋒利,能讓食材切口更為平滑。
  • 刀具的藝術之日式廚刀
    明治維新後,日本全面向西方生活方式學習,開始大量食用牛肉,為了處理牛肉,同時顧及日本傳統飲食文化,日本的匠人改進了西式主廚刀。
  • 德國廚刀與日本廚刀的對比和選購心得
    言歸正傳,本文中將要提及的廚刀主要包括德系和日系。德系代表了西方廚刀製造業的巔峰,但在制式上,雖然品類繁多,與歐洲其他國家及美帝的廚刀並沒有大的差別。日本借鑑西式的主廚刀(chef's knife)開發的叫做牛刀(Gyuto),幾乎每家都在做。
  • 日本廚刀的鑑賞及選購技巧(一)
    夫廚刀,庖宰用以切割之利器。刀若不利,其割不正,則鮮不能出、味不能入、鑊氣不能足。故子曰:「割不正,不食。」
  • 中式廚刀or西式廚刀,你會怎麼選?
    西式廚刀西式刀的分類廣泛:切片刀、主廚刀、牛刀、三德刀、剔骨刀、削皮刀、麵包刀……專刀專用的概念,在西方和日本流傳久遠,所以他們的刀具各式各樣。西方人不吃骨頭,也就沒有我們中式廚刀中的大菜刀和砍骨刀。剁肉怎麼辦?人家有廚師機。
  • 【經驗】德國廚刀與日本廚刀的對比和選購心得
    言歸正傳,本文中將要提及的廚刀主要包括德系和日系。德系代表了西方廚刀製造業的巔峰,但在制式上,雖然品類繁多,與歐洲其他國家及美帝的廚刀並沒有大的差別。如下圖,最常用的也就是左二的主廚刀(Chef's knife),左1的麵包刀和左4的水果刀。
  • 廚刀選擇與保養指南,看這一篇就夠了!
    一把長久陪伴的廚刀對於廚師的意義,遠遠超過廚刀本身。
  • 米其林大廚的摯愛——三昧廚刀
    好廚配好刀,一位好的廚師都有一把令其珍藏的廚刀。一把好的廚刀在手,絕對是徵服眾人味蕾,好看又美味菜品的開始。國人最先認知的是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品牌廚具,其實,日本廚刀的性能品質經常勝過德國同行,而且更符合國人的烹飪習慣與對刀的要求。日本是世界第一大的刀具出口國家。日本廚刀在專業領域享有盛譽,工匠們用執著的匠心精神不斷探索產品極限,做到精益求精。
  • 徹底搞懂日本廚刀,你會忘記雙立人
    日本廚刀在專業領域享有盛譽,他們的性能品質經常勝過德國同行,而它們的價格大多數情況下卻比同等級德國廚刀便宜很多, 但它們卻不被人們熟悉。隨著西餐和日本料理的流行,中國年輕都市家庭紛紛放棄了傳統中式廚刀,直接投入洋貨的懷抱。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進口廚刀之間的真正差別。在國內商場人們不太容易看到日本廚刀。
  • 日本廚刀的初級知識以及保養之道~
    那天,在研究日本廚刀的時候,誤打誤撞點進了貝印的官網,看到了一張日本廚刀分類圖,翻了好幾屏才看完,對於島國人民的認真精神真的要讚嘆一句
  • 為什麼不能拿高級廚刀拍蒜?-廚房,廚刀,刀具,拍蒜,生活百科,科普...
    日本廚刀中的頂級產品「本燒」指全鋼刀身(即不使用夾鋼包鋼技術)。它之所以昂貴,並不是鋼貴,而是在堅持傳統工藝下,它的熱處理難度大得多。由於使用全鋼,所以本燒需要武士刀的做法——覆土燒刃。通過淬火溫度冷卻的差別,達到刃和背硬度的差異,實現刀的剛柔並濟。
  • 中式廚刀為什麼拿不出手?
    之前我們介紹了日本廚刀和德國廚刀,一起領略了廚刀的異域風情。今天,來說一說中式廚刀的秘密。中餐廚房並不只有一把刀過去一直有所謂中餐廚房一把刀的說法。幹什麼都是一把刀,刀功考究也成了中餐廚師的特色,剁、切、拍、剖、剔,一人一刀就可以全部完成。但這也造成了中式廚刀不講究,全靠廚師手藝的印象。事實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