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籤約湖人的新秀,如今是騎士隊重要的替補內線的小拉裡·南斯就曾經得過「懶病」。
小拉裡·南斯,出生在一個籃球世家,和父親有著一模一樣的名字,其父拉裡·南斯曾經是NBA1986年首屆扣籃大賽的冠軍。小南斯同樣繼承了其父的勁爆彈跳及扣籃天賦。
但同樣跟老拉裡·南斯遇到的問題一樣,正值身體發育期的16歲小拉裡·南斯也遭遇生長障礙。當時的拉裡-南斯骨瘦如柴,1.8米的身高只有58公斤。
小拉裡·南斯在接受美國一家媒體採訪時曾說,「當時每天下午三點放學回到家倒頭就睡,並且不愛吃飯,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不想出門,天天昏昏沉沉。」而他曾經喜歡的籃球、足球,當時都毫無興趣。
而作為一個籃球世家出身的孩子,父母對此感到非常奇怪。他媽媽說,「他當時真的是懶極了,就是那種不想上學也不想去工作的孩子,好像對籃球也提不起興趣。」小南斯的母親回憶道,「也許他到了50歲,還是懶洋洋地躺在地下室裡!」
後來,拉裡的媽媽帶他去醫院做了一個檢查,沒想到並不是拉裡·南斯懶,而真的是一種病,拉裡·南斯患的是克羅恩式腸炎。這是一種能夠攻擊消化系統、抑制人體成長的慢性疾病。「那一瞬間我們覺得自己內疚極了。」拉裡的媽媽傑妮回憶道。
當時,小拉裡在高中打球,並且開始進行藥物治療,他每七個星期就要接受一次藥物治療,從而抑制腸胃內出現的潰瘍現象。後來,小拉裡體內的生長激素被再次喚醒。到高三時,他已經長到1.93米。高中最後一個賽季,小拉裡以2.01米的身高每場能拿到18.2分9.5籃板和3.0次封蓋,率領球隊打出21勝2負的戰績。
後來小拉裡·南斯運動天賦在懷俄明大學充分發揮出來,並一路最終打入NBA,2015年夏天被湖人隊以27號籤選中,如今在湖人擔任首發前鋒。
像是拉裡這樣的情況在NBA屬於個案,但同樣遇到「懶病」的還有另一位NBA新秀,就是尼克斯的波爾津吉斯,來自拉脫維亞的一位大前鋒。
曾經被送到西班牙去打球,當時他當時整天昏昏沉沉,眼鏡睜不開,特別嗜睡。教練就認為他只是偷懶而已,沒想到後來到醫院檢查才發現,這原來是個病,叫做紅細胞攜氧能力弱。後來經過藥物治療才逐漸康復。
如今的波爾津吉斯以出色的隔扣已然證明了自己,連科比也曾稱讚他有「光明的未來」。
如此看來,「懶」其實真可能是一種病,但這樣的情況畢竟還只是少之又少。更多時候,「懶」只是一種心理表現。
說起來,「懶病」很常見,因為每個人都有惰性。曾經,有篇論文提出一個論斷,世界是由「懶人」創造的。
該文章稱「人們懶得爬樓,於是他們發明了電梯;懶得走路,於是他們製造出汽車、火車和飛機……」當然,這樣的論斷都是片面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不管是電梯、汽車、火車、飛機、電腦,新的工具、高科技加劇著我們各種器官的惰性。
隨著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化,科技為惰性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理由。電梯汽車等替代了腿,電腦替代了大腦。更直觀的是,有了各種外賣之後,懶得下樓的人都越來越多了。科技的發達讓現代人越來越不需要用腦,但是用腦越少,腦部的退化也越快,記憶力變差。人們也越來越依賴各種科技,而變得思維懶惰。
思維一旦懶惰,行動也變得懶惰。英國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2012年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懶得活動」,運動量不足,這導致每年約有500萬人因此死亡,而這幾乎和吸菸致死的人數相同。
這項調查覆蓋了全球122個國家89%的世界人口。研究人員把運動量不足稱為「流行病」,報告稱「年齡15歲或以上人群中,每10人中大致3人,合計大約15億人,沒有達到現有運動量建議標準」。
當「懶」只是一種心理時,並不可怕。但是曾有心理學專家認為,懶惰的心理其實是我們求生的安全機制。當一個人在心中制定一些理想的同時,也跟著引發出了一股抗拒的心理,這份抗拒之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之所以抗拒,也是對自己現有狀態的一種保護。
所以,一般情況下,懶其實是對現實生活產生的一種逃避心態。這種心態有時會進而會對身體和命運產生一些影響。當然,你也可以一邊調侃著自己的「懶癌」,一邊繼續著「懶癌者」的生活,因為「懶」其實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每個人的血液裡。
如果你問該如何根治「懶癌」?那我只告訴你親身實踐的真理——運動,逼著自己去運動,然後愛上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