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經典 | 最動人① | 最動人② | 最特別 | 最新銳
蝴蝶以蝴蝶的形態
只能活幾個星期。
當它們由蛹成蝶,翅膀幹了,
它們便在綠葉和鮮花間飛舞撲閃。
起初,它們鮮亮、敏捷,
但隨著時光匆匆,
它們的動作漸漸慢下來,
最後,再也飛不動了。
它們停棲在枝頭
……
這是蝴蝶的活法,
是它們的有生之年。
這段話來自於澳大利亞著名作家布萊恩·梅洛尼做文、國際安徒生大獎獲得者羅伯特·英潘繪圖,中國著名翻譯家馬愛農翻譯的《有生之年》。
人生最大的問題,無非是生與死。莫謂兒童無知,其實他們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思考著這些具有初步哲學啟蒙的終極問題。
一般而言,當4-5歲的孩子開始提問: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這個時候,就意味著生命教育可以提上日程了。孩子們會發問,然後逐漸了解,什麼是生命,而什麼不是生命。但他們還是要問:那麼,為什麼會有死亡?
我們當然要以孩子們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跟他們談論生與死,比如親子共讀生命教育類繪本。
對讀圖階段的孩子來說,一本不可多得的生命教育繪本:
一則將有助於孩子們解決其疑問;
再則,將通過溫情地講述,親密地陪伴,使孩子們獲得莫大的安全感,破除其疑慮,消解其恐懼;
更重要的是,我們藉由這一繪本的閱讀,將對生命的深沉思考的種子,埋在了孩子們的心裡。
這是《有生之年》一書的一個特質,即便狹隘地看,我們也可以將之看作生命教育的讀本。
閱讀中,成年人也將與孩子一起,重新思考我們的有生之年。作者說:「每個活的生命,都有起點和終點。在這之間,便是有生之年。」這是繪本的核心表述,當然也是一個常識。但所謂常識,不正是那些我們以為普通而經常不加注意,其實卻至關重要的部分嗎?作者用各種不同的生命體,反覆舉例,重新詮釋,螺旋上升,將最大的尊重與尊嚴,賦予了生命。
鮮花,有美麗的春天;
高大又結實的樹木,以靜默的姿態,在陽光和雨露中佇立,甚至能佇立百年以上。
這是這些生命的有生之年,它們的特質各有不同,或動或靜,或短暫或漫長,但都在這個世界中展示了它們最為優美的姿態。而人類尤為不同,因為人類是唯一擁有思想的生命。如笛卡爾所說,人類所有的尊嚴,便來自思想。
因而這一繪本,我們首先看作生命教育的繪本,而非單純跟孩子討論死亡的繪本。
其實,《有生之年》遠不止於此,更多的是一種生命哲學的思考。作者將著眼點,放在了「有生之年」,放在誕生與死亡之間那漫長的人生,那麼,個體的意義何在?
我們經由閱讀,體會生命千姿百態的曼妙,思考這千姿百態的生命之後的深沉意味,從而展開生命哲學的沉思。
比如,死亡,是生命的特質之一。石頭沒有死亡,石頭便不是生命。但如果我們明白向死而生的哲學意蘊,那麼我們就可以坦然跟孩子討論這件事:因為前面有死亡的存在,所以你唯一的有生之年,才顯得那麼重要。
也許,我們只剩下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將你的有生之年,活出意義來。這唯一的有生之年的特質在哪裡,自我超越的可能性在哪裡?
如繪本所言,「人們做著自己能做的各種事情,比如長大,比如,做成年人。」
這裡,做一個成年人,就意味著需要去承擔生命所賦予的一切,美好的,或者艱辛的,或者平緩的。敞開自我,去坦然接納這一切。
畢竟,生命,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如愛默生所說:我們的生命是三月的天氣,可以在一小時內又狂暴又平靜。這些精彩的瞬間,乃至不那麼精彩的瞬間,都是生命的瞬間,彼此累積疊加,構成我們生命的底色,啟發個人追問生命的終極意義。
我很想引用一句微信裡很流行的雞湯:你所謂的穩定不過就是在浪費生命。達觀、坦然,接受生命的饋贈,這是必要的,這不是消極,而是領悟。重要的在於,出生到死亡之間,這有生之年,我們必將親自走過,親身體驗,你獨特的生命,需要你留下獨特的軌跡。而更進一步的思考,也許就在你的思想中萌發了:有限而平凡的生命,如何真正掌握在我們手中,從而實現自我超越呢?
這是《有生之年》一書最為動人之處:就像一曲舒緩而深沉的生命讚歌,平靜的述說,卻喚醒了生命的尊嚴;舒緩的節奏,恰開啟了思考的靈明。
我們每個人都將經過獨一無二的有生之年,我們每個人都有權選擇怎樣度過自己的有生之年。比如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墓志銘,用最簡短的話語,概括了他的有生之年:寫過,愛過,活過。
蔡朝陽:
文藝中年,資深奶爸,四十歲重新發現理想。
曾獲評《時代周報》「2010影響中國時代進程100人」。出版有《閱讀抵抗荒誕》《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合著)、《尋找有意義的教育》等著作。其中《尋找有意義的教育》獲評《新京報》2012年度致敬書籍。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直達《有生之年》購買連結。
電話 | 010-59307688
新浪微博 | @啟發童書館
QQ閱讀分享群 | 110662380
圖書訂購 | 010-59307688-發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