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窮人攢錢,富人花錢。越窮的人喜歡將錢存起來,不捨得花出去。而有錢人就到處消費,大手大腳花錢。
真是這樣嗎?
被稱為日本」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卻持有相反的意見,他說:越窮的家庭,其實越喜歡購物。反之富有的家庭,卻很少買東西。
稻盛和夫有過由窮轉富的經歷,他的所見所聞,再結合自己思考,給出以下三種解釋。
一、窮人消磨時間,富人重視時間
大多數喜歡購物的人,不外乎是滿足需求和休閒娛樂。
比如星期天的下午,有人會花費半天的時間去購物,從街頭轉到結尾,手裡拎著不小的收穫。其實他們並不是急需要這樣東西,而是享受和家人或者閨蜜的休閒時光。
而真正的富人,一下午的時間可以修改一份文件,談成一筆訂單。時間就是金錢,他們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買東西上,而是用在創造更多金錢的事情上。
二、窮人缺乏自控,富人善於自律
每當購物節來臨時,「剁手」這個詞就會被拉出來。這種調侃,又帶有絲絲心酸的詞語,其實也是一種不自律的表現。
世界上沒有賣不完的東西,看到一樣買一樣,控制不住內心消費的欲望,東西越買越多,錢包會越來越癟。
而富人呢?他們不熱衷於購物這件事上,而是嚴以律己,將更多的心思和精力花費在創造財富上。
三、窮人在乎價格,富人注重價值
我們買一樣東西,通常會關注商品的價格和價值。這件東西在不在自己的支付範圍內,或者這件東西買回來對我有沒有用。
富有的人,價格不會成為他購買的主要因素,而是價值,是不是能滿足自己的」剛性需求」。
而窮人恰恰相反,他們在買東西時,會優先考慮價格因素,如果遇到商家打折的情況,他們不管目前用不用到,都會趁機買回來。但他們卻忘了,商家的活動是無窮無盡的,家中堆滿的東西只多不少。
以上三點,便是稻盛和夫關於「越窮的家庭,越喜歡買東西」的解釋,其實很多道理都源於生活,只是大多數人都忽視了。
稻盛和夫並非是一個只會空談大道理的富人,他也是從窮人走過來的。出身在日本的小縣城,初中時就和父親做起了「賣紙袋」的生意。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騎著自行車滿大街吆喝,得到的只是他人的白眼。那時,他就暗自發誓,一定要做成一件事,要成為那個「買」紙袋的人。
稻盛和夫先後創立的兩家企業都成功擠進世界500強名單,他也成為一個逆襲神話,詮釋了「窮人也能成為富豪」。
稻盛和夫不是不重視金錢,也並非完全在乎財富。他許多的管理企業理念,比如「阿米巴經營」和「時間管理法則」都談到關於金錢財富方面的看法。但他本人,卻在退休時將個人股份分給員工,將滿足員工的幸福放在首位。
晚年,稻盛和夫總結出自己的成功經驗、管理哲學和人生智慧,都寫進《心法》、《活法》、《幹法》三本書中,從三個維度出發,探討人生、工作和生命意義等方面,希望能影響到更多有夢想的人。
《稻盛和夫給年輕人的忠告》這本書是稻盛和夫結合當下年輕人面臨的問題和困境,關於職業選擇、人生意義、人格魅力的提升等多方面做出詮釋,是職場人和創業者的福音。
溫馨提示點擊上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