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百貨淮海路店關張 12家號碼百貨剩5家

2021-01-08 搜狐網

第一百貨淮海路店大門已被封起 晚報記者 龔星 現場圖片

  晚報 滕芙勤 莊鍵 報導

  在愈發高雅和摩登的淮海路上,親民的傳統百貨顯得格格不入。昨日,友誼股份方面向記者證實,出於集團整體發展需要,第一百貨淮海路店將被寶馬展示店所取代。儘管友誼股份方面一再強調關店並非經營不善,然而,在經濟不景氣及電商競爭壓力下,業態單一、同質化嚴重的傳統百貨如何轉型卻是行業亟待解決的命題。 

 白領:只有陪媽媽逛街時才會光顧這裡

  昨天下午3點,記者來到緊鄰淮海路萬得城的第一百貨時,商店一樓的門面已用白色圍板圍住。通過門面右側的小門,記者看到,店內已被敲打得一片狼藉。在百貨商店的後門,不少裝修工人正往一輛大卡車上搬運隔板等硬裝。毗鄰第一百貨的一幢寫字樓的保安告訴記者,百貨店一個多月前就停業裝修,原有員工則將被安置到友誼股份位於北蔡的購物中心。

  昨天記者在現場還碰到不少原本打算來第一百貨購物的市民,一位在瑞金路工作的白領得知百貨關門後頗為驚訝,她說:「儘管百貨面積不大,品牌也有限,但常有打折,價格親民,下了班偶爾也會逛逛。 」事實上,年輕白領並非第一百貨的主要客群,常光顧這一商場的多是中、老年消費者。不少時尚白領表示,通常情況下,只有陪媽媽逛街時才會光顧第一百貨,「地下一層常年打折,有時能打到一折、兩折,挺便宜的。 」 

 「此次調整出於集團戰略,並非經營不善」

  公開資料顯示,第一百貨淮海店於1993年開業,營業面積6000平方米左右,2005年曾變身婦女用品商店B館,其後重新復牌。上世紀90年代初,第一百貨與上海華亭·伊勢丹、柳林大廈、香港廣場、上海廣場、中環廣場、瑞安廣場等同期開業。近年來,這些物業或轉型奢侈品專賣店,或成為國際品牌旗艦店,加上ZARA、H&M、C&A等競爭對手出現,堅持中端定位多年的第一百貨不得不在品牌升級浪潮中尷尬撤離。

  第一百貨淮海路店在經營周期的第19個年頭戛然而止,是何原因?第一百貨所屬友誼股份方面昨日回應稱,此次調整出於集團戰略考量,並非經營不善。該人士告訴記者:「隨著淮海路越來越時尚高雅,定位中檔的第一百貨已很難符合商業街的定位了,我們將門店出租給寶馬作為品牌展示店,也是希望能將淮海路打造得更漂亮。 」但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該店人氣常年不溫不火,經營狀況與第一百貨南京東路店相去甚遠。「淮海路店地理位置尷尬,一頭有平民化的婦女用品商店,另一頭是定位時尚的百盛和巴黎春天,再加上附近還有電器賣場,難以形成商圈集聚效應。 」 

 業態反思  專家:小體量「號碼百貨」不作調整,必會被市場淘汰

  對於不少老上海來說,百貨商店都是以號碼相稱的,可隨著這些號碼店相繼關店或轉變業態,原先的上海十二家「號碼」百貨只剩下五家。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齊曉齋告訴記者,以前上海的號碼店從第一百貨算起,直到第十二百貨一共十二家,這些百貨店多選址市、區商業中心核心位置,2003年關門歇業的市百七店曾是四川北路商業街的標誌。

  隨著商業競爭日益激烈,現在仍以百貨商店為業態經營的「號碼店」只剩五家:南京路上的第一百貨、淮海路上的二百永新、第六百貨、九百城市廣場 (原第九百貨)、永安百貨(原第十百貨),其餘多數均已關店,或轉換成品牌專賣店。

  「計劃經濟年代,由於商品挑選的面比較窄,也不存在鋪貨過多的問題,1000平方米的店面已屬大店,而現在最少要2萬平方米的面積才能滿足商品陳列需求,如果加上餐飲、休閒娛樂場所,面積至少得4萬平方米。 」在齊曉齋看來,像第一百貨淮海店都是計劃經濟年代的產物,小體量的「號碼百貨」如果不作出翻新調整,必然會因為營業面積過小等原因被市場所淘汰。  

市中心熱門鋪位供不應求,傳統百貨整體出租「斷臂求生」

  近兩年隨著商業街的定位升級,越來越多傳統百貨及零售店紛紛讓位國際一、二線品牌,以南京西路為例,這條曾是老字號集聚地的商業街,如今已被快時尚品牌所佔據。

  「一座城市市中心熱門地段和鋪位的數量是固定的,儘管新的地段、商鋪不斷湧現,但這些地段都需要成長培育期。許多國外品牌看中上海市場,希望在最短時間創造利潤。因此,熱門地段鋪位需求過大,供不應求。 」上海市百貨行業協會秘書長王瀏河認為,上海中心城區的熱門商鋪非常緊張,一些傳統百貨也在通過品牌調整,適應商業環境變化,甚至索性整體出租給一線品牌以「斷臂求生」。

  事實上,對於核心商圈傳統百貨而言,與其不溫不火經營著,不如整體出租。高緯環球2012年第一季度寫字樓和零售市場報告顯示,2012年一季度上海核心五大商圈優質零售物業首層平均淨租金報價創下每月每平方米1880元 (相當於62元/天/平方米)的新高,環比上漲2.5%,整體空置率卻僅僅維持在5.0%的低位。高緯環球認為,國內外企業和零售品牌的快速擴張成為寫字樓和零售市場租金上漲的驅動力。 

 傳統百貨已步入「微利時代」,淨利率只能維持在5%以下

  就百貨業自身而言,近年來,隨著人力、物流等各類成本的提高,傳統百貨已步入「微利時代」,在去年的全球百貨業高層論壇上,上海友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國定就曾透露,相較採取自營模式的美國、歐洲等地區,通過扣點聯營的中國百貨綜合毛利率僅20%,為國外百貨的一半。

  而齊曉齋亦持有類似觀點,他認為,由於流通過程中的房租、人力等成本不斷增長,目前包括百貨業在內的整個零售業都進入了「微利時代」,雖然百貨行業的毛利率一般能達到25%到30%,但是淨利率只能維持在5%以下。

  業內人士透露,為保證商場毛利率,百貨業不得不抬高進場費和扣點,為了吸引世界一線大牌,商場按照供應商要求倒貼裝修費,這兩部分成本最終將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間接推高商品的價格,舉例來說,服裝一元錢的成本到零售終端銷售價就飆升至八元。 

 未來轉型  電商崛起 百貨提升購物體驗留住顧客群

  去年冬天,一場疾風驟雨般的網購強勢促銷令不少市民記憶猶新,電商的強勢崛起令不少傳統百貨商們開始思考。置地廣場廣告部有關人士卻告訴記者:「電商目標消費群面向全國各地,但全國各地消費者的時尚品味、產品尺寸各不相同,相形之下,實體百貨更了解市場,這是實體店的優勢之一。 」

  「對於零售商來說,必須通過提高購物體驗,而非打價格戰與電商正面衝突。 」浦東第一八佰伴有關人士透露,商場自四月開始,每周末下午一點至兩點、三點至四點,都會安排禮儀小姐推送贈飲車穿行於商場主幹道,為顧客提供免費贈飲服務,提升購物體驗。從「價格主導」到服務增值,滬上百貨商家們紛紛提升軟實力,徐家匯匯金百貨今年也將VIP室從三樓搬到七樓,為客戶提供更寬敞的休息空間,而港匯恒隆廣場則從去年開始將洗手間重新裝修了一番,在部分洗手間設置母嬰室,為年輕媽媽提供便利。

  上海市百貨行業協會秘書長王瀏河亦坦言,面對網購的衝擊,百貨商一方面應當提高商品檔次,更多地銷售需要試穿體驗的商品,另一方面,也應當提升服務品質,讓市民將來店消費作為一種享受。 

 進軍電商 正在嘗試但商品品類還不多

  面對電子商務這一 「香餑餑」,滬上不少企業正考慮向網絡轉型,然而單體百貨如何打造物流體系、實體店與網上商城要如何互補、定價和品類如何差異化都是無法避免的問題。

  事實上,傳統商業巨頭中,已有不少開始嘗試電商化發展,百聯電商成立之初以自營為主,先集中採購商品,用戶下訂單之後,直接由電商處發貨,通過較少的採購環節,控制成本,給出比實體店優惠的價格。為避免線上線下競爭,百聯E城選擇線下百貨店非主流產品進行線上銷售,比如3C類產品、酒以及黃金,並通過OK卡和「安付寶」等支付方式留住顧客。 2009年,百聯電商斥資兩億元,拿下遊戲 《永恆之塔》綠卡的全國獨家總代理權,以增加產品獨有性。

  王瀏河表示,相較國外的成熟模式,滬上一些百貨商店仍在嘗試和探索,不過商品品類還相對不多。齊曉齋認為,由於實體商店和網絡商店完全是兩種不同行業,百貨商店想要從傳統的實體店進入網商領域,還需要一定的過程,目前滬上百貨商店在網上商城的發展仍然屬於摸索階段。徐家匯某商場業內人士坦言,數量不多的中小型百貨實在不敢輕言電商,「你看電子商務本身砸錢營銷,價格戰打得厲害,我們這些小型百貨做電商第一沒有價格優勢,第二和他們的產品品類區別不大,憑什麼顧客來我們的電商平臺購物? 」  

業態單一 注重家庭式消費向購物中心轉型

  「以前百貨商店還能通過家電銷售拉動業績,家電能佔到整體銷售的30%左右,但現在家電大賣場幾乎壟斷大型家電的銷售,除了一些超大型的百貨商店仍有大家電在售外,大部分百貨商店只進行高端小家電的銷售。 」王瀏河告訴記者,家電等商品品類從傳統百貨中剝離對百貨業的衝擊相當大。

  業態單一似乎成了不少傳統百貨的發展瓶頸,而多業態的購物中心則成了不少業內人士眼中的發展趨勢。 「現在的消費者更注重家庭式消費,希望在一家商場享受一站式服務,因此,增加餐飲、娛樂等業態,購物中心化轉型才是發展的趨勢。」徐家匯某百貨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作為一站式消費的新型業態,消費者可以在購物中心內完成吃、穿、玩、樂等全面的消費內容,這種業態非常適應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齊曉齋說,不少百貨商店已經成功轉型。「南京路新世界城、浦東第一八佰伴等都是成功案例。 」 

 買斷銷售 改變「千店一面」的現狀

  事實上,在品牌升級過程中,百貨商家「千店一面」已成為滬上商業的軟肋。 「各家百貨商店的招商目標無非是那些業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品牌,容易造成百貨商店同質化的情況,降低商店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齊曉齋表示。

  為避免這一問題,越來越多的傳統百貨開始思考從聯營到自營的轉型。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所謂聯營扣點,也就是引廠進店。商場提供經營場地,請代理商或品牌來商場開設專櫃,由代理商經營,商場統一收銀,向供應商收取進場費和扣點的經營模式。而自營往往需要「買手」或是買斷銷售,對資金鍊要求極高。

  上海友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國定在去年接受採訪時曾透露,自營商品,包括了五種模式:國內總代理、國內總經銷、境外採購買斷銷售、註冊商標後貼牌生產、以及由自己的設計團隊開發的自有商品。 「一個百貨的自營商品比例如果能達到30%以上,就具備了持續增長的核心競爭力。 」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萬河同樣認為,聯營模式使商場的自主經營權被弱化,導致百貨業差異化程度小,很難實施統一的經營理念,亟待轉型,可落實到操作層面則阻力重重。 「我也看到有些百貨學習連卡佛,買斷經營,但從國外買回來的商品實在不符合國內的審美品位,在專業買手缺乏的前提下,要做買手制百貨,其實很難。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對於傳統百貨而言,資金壓力與「買手」人才匱乏是轉型遭遇的主要難題,「百貨店內的商品更多的是講究品牌本身的附加值,消費者忠誠度很高,要打造百貨自己的品牌,絕非易事。 」有業內人士認為,儘管提高自營品牌的比例,能降低成本,進而提高利潤率,但消費者是否認可百貨的自營品牌仍有待觀察。  

記者手記  高端商業為誰開

  滕芙勤

  第一百貨淮海路店「變身」寶馬展示店,商業街定位進一步提升,從經濟效益來說,是件好事。寫這篇報導的同時,我不禁要問,市民購買力的增長能不能跟上城市商業升級的步伐?高端商業為誰開?

  從世博年開始寫商業報導,走訪過奢侈品集聚的國金中心開幕、年費6萬元的外灘高端會所以及淮海中路東段的LV、Gucci多個奢侈品店。最近也有消息稱,虹橋商圈的高島屋百貨、尚嘉中心也將於年底開業。高端商業接二連三地開幕,每個商圈都趨之若鶩地打造下一個「梅恆泰」,老百姓的逛街空間越劃越窄,適合中、老年人的平價商場更是屈指可數。

  為什麼要品牌升級?採訪過程中,多位業內人士均向記者坦言,經濟環境疲軟,百貨舉步維艱,只能通過品牌升級來抬高客單價,增加利潤率。

  然而,盲目升級是否是商業「寒冬」中的一帖良藥?曾經的天山商廈是個「曲高和寡」的典型。1996年商場開業時曾以工薪階層為目標消費群,經過一年市場培育,迅速實現盈利,廣受居民的喜愛,2005年,隨著時尚百貨「遍地開花」,商場決定「第二次騰飛」,改建後的天山商廈一躍成為「中高檔時尚百貨」。然而,拋棄平民消費群的結果卻是業績的直線下滑,最終,商場不得不於2010年年底歇業。

  數據顯示,上海家庭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僅3000多元,上海市場究竟需不需要平價百貨?也許,百貨不打折時門庭冷落,一到打折季便被「踏破門檻」的現狀,能夠讓這一問題不證自明。

相關焦點

  • 傳統百貨揮別黃金時代 20年太平洋百貨淮海店也要關了
    上海街頭的太平洋百貨標誌牌  東方網7月5日消息:由於20年的租約將於2017年到期,內地百貨業黃金時期的代表、上海淮海路曾經的商業「地標」——太平洋百貨淮海店最近傳出即將關店的消息。  太平洋百貨的相關發言人告訴澎湃新聞,太平洋百貨淮海店與物業方籤訂的20年租期將於2017年上半年正式到期,「未來是否續約目前還在於商議之中,難度確實很大,具體結果應該會在9月份之前出來。」  不過,太平洋百貨淮海店的多家租戶預期,租金的上漲程度肯定是目前的太平洋百貨無法接受的,明年關店的可能性非常大。
  • 上海OPA主題百貨淮海店將於3月20日停止營業
    聯商網消息:據搜鋪網報導,2015羊年春節日益臨近,就在廣大商場積極備戰春節黃金周的檔口,上海淮海路上的OPA商場卻一紙公告宣布停業,令不少市民啞然。OPA商場是繼二百永新、益民商廈、嘉麗都商廈、伊勢丹淮海店、瑞興百貨、東方美莎、美美百貨、雪豹商廈、第一百貨淮海店、先施百貨淮海店之後淮海中路又一關閉的百貨商城。
  • 再見了,陪伴了上海人20年的太平洋百貨不夜城店
    不夜城店是太平洋百貨在上海開的第三家門店,位置在上海火車站附近。圖源:@東方網並且從7月10日開始,不夜城店就開展了「BYE BYE SALE」(告別特賣),為期150天,全場商品3折起。但是即將關店的消息一出,很多老上海人都還是十分不舍。圖源:大眾點評@Young還記得2017年太平洋百貨淮海店同樣也是因為20年租約到期,便徹底跟阿拉說再見了。
  • 【寶貝~對不起】再見了,陪伴上海人20年的太平洋百貨不夜城店!
    圖源:@東方網 不夜城店是太平洋百貨 在上海開的第三家門店 位於上海火車站附近 有多少人是在太平洋百貨買了第一支口紅,買了第一雙靴子,買了第一件大衣……
  • 英國哈羅德百貨要來上海了!
    長期為中國消費者提供私人導購服務 這也將是哈羅德在中國大陸開設的 第一家永久性服務空間 小編估計,這應該是 哈羅德百貨來上海前的試水吧?
  • 上海百盛、第一百貨停業背後:傳統百貨的困局與轉型
    近日,百盛上海虹橋店悄然停業,再次引發了市場對於傳統百貨業績下滑、難以為繼的討論。  在零售行業業績表現普遍黯淡的背景下,以經營服飾、珠寶、化妝品、家電等非生活必需品為主的百貨業影響最為顯著。  事實上,傳統百貨不僅受到電子商務的強勢蠶食,同時又面臨多業態競爭加劇,人力、租金等經營成本上漲過快的「寒流」。多重衝擊之下,傳統百貨已然開始走下坡路。
  • 再見了,太平洋百貨不夜城店
    2020年4月30日隸屬於香港新世界百貨中國有限公司的巴黎春天虹口店才剛宣布閉店。緊接著臺灣太平洋集團於2020年7月8日宣布繼太平洋淮海店於2016年12月31日閉店交還給業主方瑞安集團後,太平洋百貨不夜城店將在11月30日因為租約到期閉店。
  • 2年關4店!民生百貨再關龍首店!
    西安本土百貨零售業又傳來遺憾消息,民生百貨龍首店,7月1日起正式閉店。同時,也是西安28個商圈之一的龍首商圈第一家閉店商場。 民生百貨龍首店位於西安城北未央路盛龍廣場,2014年11月29日試營業,滿打滿算經營時間5年半。
  • 日本高島屋百貨在華首店亮相上海古北
    (豐富的品牌特色是上海高島屋一大亮點。)  日本最大的百貨公司之一的高島屋百貨在中國內地第一家店如期於昨日上海開業,據稱,這也是高島屋在海外開設的第3家門店。據悉,Carolina Herrera(紐約)、Peuterey義大利、Edenpark法國等品牌都在上海高島屋開出了自己的第一家門店,4層童裝區的Gucci kids也是該品牌第一次在上海開設童裝門店。此外,還有德國廚具品牌菲仕樂以Fissler Studio為形象的全新概念店及來自日本家居品牌Off&On首次進入中國。
  • 瑪莎百貨亞洲最大的新版旗艦店亮相上海 中國門店8家
    英國老字號瑪莎百貨日前在淮海中路開出了亞洲最大的新版瑪莎旗艦店。繼去年10月2011版瑪莎概念旗艦店在法國香榭裡舍大街、毗鄰英國倫敦"奧運碗"的地區開出後,瑪莎百貨首次將新版的概念旗艦店搬到了中國。  瑪莎概念旗艦店經營面積4500平方米,整個商場分兩層,一層經營女裝、女士內衣。二層經營男裝、童裝以及食品。
  • 上海新世界城甲子轉身:「新」零售衝擊 「老」百貨待興
    2004年,有著香港資本背景的久光百貨落地上海;2008年,英國馬莎百貨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門店南京西路旗艦店,標誌著馬莎百貨進入中國內地市場;2012年,日本老牌百貨高島屋進入上海;2015年,日本大丸百貨進駐上海。眾多外資百貨紛紛選擇上海作為入華第一站,可見上海百貨業在國內版圖的重要性。
  • 樂天百貨瀋陽店4月底閉店 樂天百貨在中國將剩1家店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樂天百貨瀋陽店4月底閉店,樂天百貨在中國將僅剩1家店新京報訊(記者 王琳)4月1日,新京報記者了解到,樂天百貨瀋陽店將於4月30日閉店。在這家樂天百貨關閉後,樂天百貨在中國將僅剩成都環球中心店1家門店。樂天百貨瀋陽店在閉店通知中表示,由於相關行業和市場環境的影響,商店面臨的困境逐漸增加且不可逆轉,因此決定閉店。並表示,4月1日起商場關閉停車場服務,會員卡內積分可於4月30日前到店兌換,儲值卡尚有未消費餘額的顧客可辦理退卡業務。
  • 上海百貨和購物中心都在爭奪哪些品牌首店?
    聯商網上海商業情報專欄統計發現,1-4月春季引入首店最多的十大商場為:陸家嘴中心及老佛爺百貨14家,興業太古匯7家、K11的4家,ifc國金中心4家,久光百貨4家,白玉蘭廣場4家,五角場萬達3家,靜安嘉裡中心3家,新世界大丸百貨3家,高島屋百貨3家。本文精選今年1-4月開幕的部分最具特色的首店品牌介紹給大家。
  • 英國高端百貨哈羅斯百貨有意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分店
    在過去上百年間,提起高端百貨商場哈羅斯(Harrods),指的都是英國倫敦騎士橋的那一間。這家以奢華聞名的商場,自十九世紀中期以來,就是英國王室用品的御用供給商,直至老闆阿爾·法耶茲的兒子多迪與黛安娜王妃傳出緋聞並一起因車禍身亡而被取消這一資格。這並未影響英國上流社會及全球富人繼續湧入,現在哈羅斯已是全球第二大單體百貨商場,規模僅次於美國的梅西百貨。
  • 我命由天不由我,上海超200家商場關門!
    2018年,商場和隔壁的第一百貨淮海店做了個重大決定:將兩者合體,打造淮海路中段最大商業體——「Tx淮海劇匯」,新項目預計2019年下半年開業。美美百貨滬上老牌貴族商店之一「美美百貨」,是改革開放後上海奢侈品的起源地。
  • 探尋上海記憶:「號碼」百貨商店的舊貌新顏
    現在,市百一店大概是活的最滋潤的老字號百貨商店之一。     上海市第二百貨商店  位於淮海中路887-903號茂名路路口,創辦於1951年4月,營業面積12,000平方米。作為百貨公司中的「老二」,它佔據了全上海唯一可以和南京東路比拼的商業地帶。
  • [上海知名品牌商店]太平洋百貨
    上海太平洋百貨現有徐匯店,淮海店和不夜城三家分店。太平洋百貨以其精美豪華的設施、優質貼心的服務、名牌薈萃的商品,獨樹一幟。  徐匯店與地鐵徐家匯店連通,總面積近30000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八層,是集購物、休閒、餐飲、娛樂於一體的多元化大型購物場所。1993年12月開幕以來,太平洋百貨徐匯店憑藉有利的地理位置、卓越的經營理念及靈活的促銷策略,在上海百貨業獨樹一幟,成為成功經營的典範。
  • 上海2019年986家首店最全解讀
    據中商數據統計, 2019年上海共計開出首店986家(不含快閃店),各類首店中,海外及中國港臺地區新進品牌、中國大陸本土新創業品牌、既有品牌創建的全新副牌或子品牌、原有品牌的新概念店/跨界店或旗艦店、退市後改換門庭重出江湖的品牌新形象店佔比分別為18%、45%、12%、21%、4%;全球首店及亞洲首店
  • 遠東百貨天府店宣布下月停業 成都市僅剩1家店
    11月21日,成都商報記者從成都遠東百貨有限公司獲悉,遠東百貨天府店將於12月23日起停止營業。公司發布的新聞稿稱:「市場商業體量供過於求,為進一步提升效益,商場重新規劃,公司經營調整轉型,故遠東百貨天府店決定於2017年12月23日起停止營業。」至此,遠東百貨在成都僅剩騾馬市店一家店鋪。
  • 老佛爺百貨繼北京、上海後 將在中國開設第三家店
    原標題:老佛爺百貨繼北京、上海後,將在中國開設第三家店 | 美通社   10月22日,宏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