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節氣,標誌著仲冬時節正式開始,天氣愈加寒冷。民間有言「小雪封地,大雪封河」,意味著許多河流都將陸續凍住,可見天氣之寒。
於是,就有家長給孩子多穿衣服以保暖,12月2日,河南洛陽某幼兒園內,一名萌娃穿的衣服太厚,老師一層一層掀開,發現孩子竟然五顏六色穿了8層衣服。8層衣服像防彈衣一樣厚,摔倒了都不知道疼。
穿得太多,才更容易生病
如果說現在的天氣給穿8件還有情可原,前段時間,10月中旬,就有西安鹹陽的一個萌娃被奶奶套上了7件衣服,以至於孩子在中午的時候一直喊熱,最後,老師拉開孩子的衣服數了數,奶奶居然給穿了7件衣服。老人家疼愛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 ,可是,這樣的愛,才真的會讓孩子生病。
穿得太多,一方面孩子活動不靈便,另外,孩子稍微一活動,就容易出汗,衣服被汗水溼了,如果不能及時換下溼衣服,衣服只能靠體溫烘乾,更容易帶走孩子的熱量導致感冒。像以上提到的大點的孩子,能用語言表達 出自己的冷熱或不舒服來,而對於較小的寶寶,尤其是新生兒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樣「裡三層外三層」地將寶寶緊緊包裹住,輕則影響寶寶的散熱,限制寶寶的活動和探索外界的步伐。重則出現缺氧、高熱、大汗、脫水、抽搐,甚至昏迷、呼吸衰竭等情況,這種情況叫「捂熱症候群」。
這樣穿,讓寶寶安全溫暖過冬
由於寶寶自身的體溫調節功能不成熟,皮下脂肪比較薄,而且體表散熱面積相對較大,新陳代謝快,導致寶寶散熱的速度大於產熱。當環境比較寒冷時,寶寶完全靠自己維持體溫比較難,所以適宜的保暖尤為重要。如何科學地為寶寶添衣?這四大要點是關鍵。
1.適宜的溫溼度
適宜的溫度可以維持體內正常的新陳代謝,合適的溼度能保護寶寶呼吸道黏膜和纖毛,寶寶所在的環境溫度應在24℃~26℃,溼度一般保持在55%~60%,我們可以用空調、加溼器等保持合適的室內溫溼度,同時我們還應該多開窗通風,改善室內空氣,提高生活環境質量。
2.不以手腳溫度判斷寶寶冷暖
生活中,一些家長尤其是奶奶姥姥們,一旦發現嬰幼兒手腳發涼,立馬如臨大敵,認為孩子穿少了,因此,就會給孩子不停地加衣服,豈不知這樣做反而更容易造成孩子感冒。
嬰幼兒尤其是一歲以下的孩子四肢含有的血量少於內臟,通往四肢末端的血管對溫度更為敏感,遇到冷空氣會收縮,因此,四肢供血不足,可能是造成孩子手腳發涼的原因之一。又由於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尤其是植物神經發育不成熟,不能很好控制血管收縮和舒張,所以,孩子會出現手腳發涼的現象。隨著孩子發育的逐漸成熟,這種現象就會消失。
那麼,怎麼判斷孩子是否真的冷呢?
一是哺乳的嬰兒在吃奶時,媽媽可以通過乳頭來感知孩子口腔,判斷孩子是否冷。二是摸摸孩子的後背和腋下的溫度,如果後背和腋下溫暖,就說明孩子不冷,不需要給孩子額外加衣服。
3.溫和舒適是關鍵
在選擇寶寶冬季衣物上,貼身衣物最好是純棉的,材質溫和不刺激。由於寶寶生長發育較快,買衣服時可選擇稍大一碼,寶寶穿著寬鬆舒服即可。衣物顏色越淺,花樣越簡單越好,這樣儘量減少紡織染料對寶寶嬌嫩皮膚的刺激。剛出生的寶寶衣服可以選擇和尚服,方便穿脫和換尿片;連體衣則能充分保護寶寶的肚子。
4.外出注意保暖
寶寶出門時,媽媽可根據室外溫度給寶寶適當增添衣服,必要時準備包被,保證寶寶的頭、耳朵和手腳暖和。
剛出生的寶寶頭部佔身體比例較大,容易散熱,外出時要注意頭部保暖,可準備薄的純棉小帽子。此外,由於寶寶的腳部脂肪少、末梢循環未完善、保溫能力弱,外出時,建議穿上透氣性好的棉襪。
5、給孩子穿多少衣服合適
每個寶寶的體質不一樣,穿衣服也是不一樣的,一般一歲以下的孩子,比大人多穿一件(平均厚度的)衣服。一歲以上的嬰兒和兒童,體溫調節能力基本和大人一樣了,可以參照大人一樣穿衣。三歲以上的孩子很多都會自我表達冷暖,只要孩子不覺得冷,就沒必要穿得太多。
另外,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對於幼兒園的孩子,活動多,與其裡三層外三層的,層層往上套衣服,不如一件秋衣,外穿棉花內膽或羽絨內膽的衣服 ,厚薄以天氣變化和當天的活動多少定。給孩子常備一件馬甲,如果有室外活動,可以套上馬甲,保護好後背前胸,既保暖 ,又不影響孩子活動。這個馬甲也適用於春秋天,只是馬甲厚度根據季節變化調整即可。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老祖宗的話,還是十分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