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人一開始覺得電視劇《偽裝者》中所說的偽裝者是胡歌扮演的明臺,但是到最後才恍然大悟,真正的偽裝者應該是靳東扮演的明樓才更合適。
明樓表面為汪偽政府財政部經濟司首席財經顧問、特務委員會副主任、新政府海關總署督察長;其實是國民黨軍統上海站情報科上校科長,代號「毒蛇」;終極真實身份則是中共地下黨上海情報組組長,代號「眼鏡蛇」。
而在歷史上,也有一個和明樓很相似的人物:袁殊,他比明樓更厲害,因為他擁有五重身份:中共、中統、軍統、日偽以及青紅幫。而袁殊也被譽為是明樓的原型,更是我黨歷史上唯一一個「五重間諜」。
「謎」一樣的袁殊
1931年,在時任中共特科情報科科長潘漢年和助手歐陽新(化名王子春)的介紹下,20歲的袁殊在上海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自己堪稱傳奇的「間諜」生涯。
1934年秋天,一直單線聯繫的王子春突然失蹤,一時讓袁殊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隨風飄蕩。而王子春當時為何失蹤,以及最終人在哪裡,至今都無人知曉。
雖然一時失去了上線,不過袁殊並未改變自己的信仰,一直堅持自己的工作,並且在工作中隨時切換自己的身份。
在尋找組織的過程中,他陰差陽錯的成為了共產國際遠東情報局的秘密情報員。
袁殊還是青幫一員,確切的說他和當時的上海青幫大佬杜月笙是平輩,也就是在杜月笙的引薦下,有日本留學背景以及精通日語的袁殊,在國民黨軍統頭子戴笠去上海建立情報機構的時候,袁殊搖身一變,成為軍統局上海區國際情報組少將組長。
要知道,當時貴為軍統實權一把手的戴笠也僅僅是少將軍銜,由此可見,戴笠當時是多麼重視袁殊。
1938年,藉助編譯館長作為公開掩護身份的袁殊,因為經常與日本人巖井英一互換情報,所以跟巖井英一交情不錯。隨後在當時成立的日本外務省情報部直屬機關,上海日本總領事館「特別調查班」經巖井英一之手,成為此日偽機構的情報員。
至此,時年僅27歲的袁殊,成為了不折不扣的「五重間諜」,他就像一個謎一樣,每個人看到的袁殊都不一樣,除了他自己。
袁殊從未有負黨和國家
就像另外一部電視劇《風箏》中柳雲龍扮演的「軍統六哥」鄭耀先一樣,雖然因為種種原因被誤解,卻始終堅持自己信仰,袁殊也有類似的經歷。
1965年,袁殊被宣判為國民黨CC特務、軍統特務、日本特務、漢奸,判處有期徒刑12年,本來應該在1976年刑滿釋放,又因為「文革」,他又被關押了8年。
當時的袁殊更多的是迫於形勢,無可奈何。因為坐擁多重身份,甚至讓他的上級潘漢年都懷疑他是否早已被判了黨和國家。而他幾乎所有行動,基本上都是遵照上級潘漢年的命令。
一直到1938年下半年,袁殊到香港參加戴笠召開的軍統骨幹會議,與潘漢年秘密會見。這時候他才知道,自己的組織問題一直懸而未決,潘漢年甚至給他說,可以跟著戴笠幹下去,當他問起自己的組織問題,潘漢年的答覆是「看以後表現,將來再說」。
即使這樣,袁殊的信仰也從未動搖,依然堅定的認可自己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的身份,並為此而戰鬥。
多年之後,袁殊的子女也曾表示過這樣的看法,他為國民黨做事,對抗日本人,這無可厚非。但是他為日偽政權做事,不能原諒。袁殊對此的解釋是,他服從組織的安排,服從上級的命令,這裡的上級指的就是潘漢年。
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是非對錯留給歷史去評價
1984年,在袁殊的老戰友、時任中央政法委書記陳丕顯的批示下,袁殊三女兒曾曜一家被調進了北京。當時陳丕顯批示的大意就是:一個受了20多年冤枉的老同志,提這麼一點要求我們能不同意嗎?
袁殊有強烈的企圖心,他更喜歡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這也是他喜歡做特工的原因之一,他喜歡刺激。
有兩個細節可以看出袁殊良好的「職業素養」。
1977年5月,在和大兒子闊別22年之久後,他們在北京站見面。見面前,袁殊在信中囑咐兒子,接他的時候,手拿一本《紅旗》雜誌,並且要帶著8歲的孫女,這樣便於辨認。
另外一件事就是袁殊和子女、親屬見面不過三四次,他就能準確的說出每個人的性格、處事特點、外貌特徵,行為特點等等,讓女子不禁感嘆,「不愧為老牌特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意志如果不夠堅定,很容易發生動搖。也難怪當時有很多人質疑袁殊,畢竟他那麼神秘。青幫的人看他是青幫的,軍統看他是軍統的,中統看他是中統的,日偽看他也是自己人,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自己是一名中國共產黨員。
在當時那麼複雜的社會背景下,我想袁殊即使想要辨白,可能也沒多少人信他,因為他給外人的表象太多了,讓人分辨不清。
袁殊常說:「一個人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幹點什麼,才不負此生」。
他也是這樣去做的,在中國「特工」史上,袁殊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做了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至於是非功過,只能留給歷史去評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