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高粱迎豐收,農民展笑顏。 張燕 攝
中新網重慶8月16日電 題:(你笑起來真好看)紅高粱種活鄉村經濟:重慶江津黃莊村的產業扶貧路
作者 張燕 馬佳欣
立秋以來,重慶江津區的高粱陸續進入採收期。紅彤彤的高粱穗綿延向遠方,收割機在其間來回穿梭,在湛藍的天空下,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2019年,在高粱栽種環節還是移栽,畝均成本在300元左右,現在改用直播種植,畝均成本只有30元左右;過去畝產300多斤,今年最高畝產達700多斤。」農業技術專家、研究員蔡國學說,實現全程機械化種植的高粱示範基地會徹底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時代。
江津區素有「高粱之鄉」的美稱,是重慶市最主要的高粱主產區之一。全國高梁產業有4個優勢區,江津屬於「西南優質釀酒(糯)高粱優勢區」。近年來,重慶江津區在鄉村振興進程中,大力引進龍頭企業通過「試驗示範基地+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相結合的模式,推進農業產業鏈建設,有效帶動農戶種植酒用高粱,引領當地走出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產業扶貧致富路。
圖為重慶江津紅高粱種植示範基地全程機械收割。 張燕 攝
「連片」成產 全程機械化種植成趨勢
事實上,在以緩坡和梯田為主的江津,實現上千畝的機械化耕作並不容易。重慶江小白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總裁唐鵬飛告訴記者,許多地方缺乏機耕道路,田塊細碎,高低不平,農機「下田難」「作業難」。要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大規模機械化種植的前提就是要連片成產。
為了推動釀酒高粱產業發展,實現本地原料的穩定供應及品質保障,江記酒莊等企業紛紛建起高粱產業園,將原本高低不平、分散零碎的地塊整理改造成適合大中型農業機械耕作、播種、管護、收穫的標準農田。
「機械化種植要破除田間界限,更要破除農民心裡的界限。」唐鵬飛說,老一輩人的想法是「我種了幾十年的高粱,難道還不知道怎麼種會更好」,而實際上,他們對於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都需要更多的了解。現在一臺收割機一天可收割50畝,相當於50名人工收穫的成果;之前,高粱人工收割後,還要脫粒、晾曬,耗時長,成本高,現在高粱就地機械收割、脫粒,運回產業園倉庫後,立時採用大型烘乾機烘乾,並清選除雜、稱重,一天內就能打包入庫。
為了改變農民傳統的種植觀念,產業園種植團隊通過科技示範、技術培訓、人才培養等手段,幫助農民切實了解什麼是宜機化、規模化、生態化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農民的信任和支持後,團隊和農戶一起改善產業園的基礎種植條件,提高了機械化水平和生產作業效率,為實現產量和效益雙提升目標打下了基礎。
「自己種糧食太不划算了,種子、農藥、請人耕種等等成本高,農產品收入又低,好的時候還能留點餘糧,如果遇上天災,只有賠本。」今年58歲的當地農戶陳其軍稱,他早年在外打工,近兩年回到家鄉,發現按照傳統的散戶種植沒有出路,散戶種植高粱,畝產300多斤,除去成本,利潤太低。
「現在土地流轉除去每年每畝收700元左右的租金,去基地做農活還可以拿每天75元的工資,我現在一年收入不僅不愁吃穿,還有結餘,更不用擔心風險。」陳其軍如是說。
據了解,2018年,在鄉村振興的政策指引下,江記酒莊正式啟動江小白高粱產業園項目。2019年,其僅核心高粱種植展示面積已達5000畝,四川省農科院高粱專家丁國祥研究員以「西南前三」評價江記酒莊的高粱種植規模。
「現在年輕人都湧向城市,農村留守的大多是老年人,勞動力空心化嚴重,只有實行農業機械化才是出路。」蔡國學說,江津下一步還要提升高粱機械化種植規模。
今年,江津區高粱產業園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預計總產量8500噸,按最低保護價每公斤5元算,預計產值4200餘萬元。根據規劃,江津高粱輻射種植面積將在未來五年達到5到10萬畝。
圖為紅高粱裝載現場。 張燕 攝
三產融合 「產業化聯合體」帶動鄉村致富
「傳統農業種植利潤很低,必須依託龍頭企業帶動,通過二三產業來反哺農業,讓企業參與鄉村振興,通過產業融合來引領和推動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江津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稱,目前,江小白高粱產業園在示範種植區採取了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模式,聯合政府、合作社、農民等主體參與,形成「公司+科研院所+村集體+專業合作社+服務機構」的利益聯接機制,讓農戶在高粱油菜收益分紅外,還有每年每畝300元補助。這種合作模式,可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提高高粱規模種植經濟效益,做強做大高粱產業。
以工業補農業,是為了推動三產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的快車道。江津特色富硒土壤種植而成的紅高粱,澱粉含量充足,顆粒飽滿,是釀酒的好原料;而江津白沙鎮曾是「中國西南第一酒鎮」,目前重慶最大的高粱酒釀造基地江記酒莊就落戶在這裡。此外,江津黃莊連續舉辦六屆油菜花節,黃莊農業嘉年華項目業已啟動……結合這些特色產業,江記酒莊以高粱產業為主導,向循環農業、觀光旅遊延伸,並藉助江小白全產業鏈,以二產帶動一產和三產,助推三產融合發展,解決農民就業與增收,成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
江小白高粱產業園相關人員介紹,江記酒莊為當地農民提供了1500個以上的崗位需求;產業園催生的服務機構、合作社的生產等,大概有300人左右的崗位缺口。
「春天的油菜花數千畝,我們就採取『油菜+高粱』輪種模式,讓黃莊走出了『春看菜花、夏收菜籽、秋收高粱、冬釀美酒』的現代農業新路。通過農旅融合,預計三年內黃莊片區可吸引約50萬遊客觀光,能帶動周邊200公裡內的鄉村旅遊發展,同時,也能為當地群眾拓寬民宿、餐飲、土特產售賣等致富途徑。」唐鵬飛對未來滿滿的憧憬。
據了解,高粱已成為江津近年發展最快的農業產業。這一成效的取得,得益於該區大力引進江記酒莊、魯能集團等龍頭企業,通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揮產業融合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農民收入,帶活鄉村經濟。
忙著收割高粱的67歲老人邱顯明笑著對記者說,這兩年村裡的變化很大,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村裡大部分農戶家裡都買了車,他和老伴兒這幾年在產業園打工掙錢為家裡添置了空調、冰箱等電器設備,生活條件改善了,日子就像那漫天遍野的紅高粱,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