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高粱種活鄉村經濟:重慶江津黃莊村的產業扶貧路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圖為高粱迎豐收,農民展笑顏。 張燕 攝

中新網重慶8月16日電 題:(你笑起來真好看)紅高粱種活鄉村經濟:重慶江津黃莊村的產業扶貧路

作者 張燕 馬佳欣

立秋以來,重慶江津區的高粱陸續進入採收期。紅彤彤的高粱穗綿延向遠方,收割機在其間來回穿梭,在湛藍的天空下,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2019年,在高粱栽種環節還是移栽,畝均成本在300元左右,現在改用直播種植,畝均成本只有30元左右;過去畝產300多斤,今年最高畝產達700多斤。」農業技術專家、研究員蔡國學說,實現全程機械化種植的高粱示範基地會徹底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時代。

江津區素有「高粱之鄉」的美稱,是重慶市最主要的高粱主產區之一。全國高梁產業有4個優勢區,江津屬於「西南優質釀酒(糯)高粱優勢區」。近年來,重慶江津區在鄉村振興進程中,大力引進龍頭企業通過「試驗示範基地+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相結合的模式,推進農業產業鏈建設,有效帶動農戶種植酒用高粱,引領當地走出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產業扶貧致富路。

圖為重慶江津紅高粱種植示範基地全程機械收割。 張燕 攝

「連片」成產 全程機械化種植成趨勢

事實上,在以緩坡和梯田為主的江津,實現上千畝的機械化耕作並不容易。重慶江小白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總裁唐鵬飛告訴記者,許多地方缺乏機耕道路,田塊細碎,高低不平,農機「下田難」「作業難」。要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大規模機械化種植的前提就是要連片成產。

為了推動釀酒高粱產業發展,實現本地原料的穩定供應及品質保障,江記酒莊等企業紛紛建起高粱產業園,將原本高低不平、分散零碎的地塊整理改造成適合大中型農業機械耕作、播種、管護、收穫的標準農田。

「機械化種植要破除田間界限,更要破除農民心裡的界限。」唐鵬飛說,老一輩人的想法是「我種了幾十年的高粱,難道還不知道怎麼種會更好」,而實際上,他們對於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都需要更多的了解。現在一臺收割機一天可收割50畝,相當於50名人工收穫的成果;之前,高粱人工收割後,還要脫粒、晾曬,耗時長,成本高,現在高粱就地機械收割、脫粒,運回產業園倉庫後,立時採用大型烘乾機烘乾,並清選除雜、稱重,一天內就能打包入庫。

為了改變農民傳統的種植觀念,產業園種植團隊通過科技示範、技術培訓、人才培養等手段,幫助農民切實了解什麼是宜機化、規模化、生態化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農民的信任和支持後,團隊和農戶一起改善產業園的基礎種植條件,提高了機械化水平和生產作業效率,為實現產量和效益雙提升目標打下了基礎。

「自己種糧食太不划算了,種子、農藥、請人耕種等等成本高,農產品收入又低,好的時候還能留點餘糧,如果遇上天災,只有賠本。」今年58歲的當地農戶陳其軍稱,他早年在外打工,近兩年回到家鄉,發現按照傳統的散戶種植沒有出路,散戶種植高粱,畝產300多斤,除去成本,利潤太低。

「現在土地流轉除去每年每畝收700元左右的租金,去基地做農活還可以拿每天75元的工資,我現在一年收入不僅不愁吃穿,還有結餘,更不用擔心風險。」陳其軍如是說。

據了解,2018年,在鄉村振興的政策指引下,江記酒莊正式啟動江小白高粱產業園項目。2019年,其僅核心高粱種植展示面積已達5000畝,四川省農科院高粱專家丁國祥研究員以「西南前三」評價江記酒莊的高粱種植規模。

「現在年輕人都湧向城市,農村留守的大多是老年人,勞動力空心化嚴重,只有實行農業機械化才是出路。」蔡國學說,江津下一步還要提升高粱機械化種植規模。

今年,江津區高粱產業園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預計總產量8500噸,按最低保護價每公斤5元算,預計產值4200餘萬元。根據規劃,江津高粱輻射種植面積將在未來五年達到5到10萬畝。

圖為紅高粱裝載現場。 張燕 攝

三產融合 「產業化聯合體」帶動鄉村致富

「傳統農業種植利潤很低,必須依託龍頭企業帶動,通過二三產業來反哺農業,讓企業參與鄉村振興,通過產業融合來引領和推動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江津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稱,目前,江小白高粱產業園在示範種植區採取了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模式,聯合政府、合作社、農民等主體參與,形成「公司+科研院所+村集體+專業合作社+服務機構」的利益聯接機制,讓農戶在高粱油菜收益分紅外,還有每年每畝300元補助。這種合作模式,可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提高高粱規模種植經濟效益,做強做大高粱產業。

以工業補農業,是為了推動三產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的快車道。江津特色富硒土壤種植而成的紅高粱,澱粉含量充足,顆粒飽滿,是釀酒的好原料;而江津白沙鎮曾是「中國西南第一酒鎮」,目前重慶最大的高粱酒釀造基地江記酒莊就落戶在這裡。此外,江津黃莊連續舉辦六屆油菜花節,黃莊農業嘉年華項目業已啟動……結合這些特色產業,江記酒莊以高粱產業為主導,向循環農業、觀光旅遊延伸,並藉助江小白全產業鏈,以二產帶動一產和三產,助推三產融合發展,解決農民就業與增收,成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

江小白高粱產業園相關人員介紹,江記酒莊為當地農民提供了1500個以上的崗位需求;產業園催生的服務機構、合作社的生產等,大概有300人左右的崗位缺口。

「春天的油菜花數千畝,我們就採取『油菜+高粱』輪種模式,讓黃莊走出了『春看菜花、夏收菜籽、秋收高粱、冬釀美酒』的現代農業新路。通過農旅融合,預計三年內黃莊片區可吸引約50萬遊客觀光,能帶動周邊200公裡內的鄉村旅遊發展,同時,也能為當地群眾拓寬民宿、餐飲、土特產售賣等致富途徑。」唐鵬飛對未來滿滿的憧憬。

據了解,高粱已成為江津近年發展最快的農業產業。這一成效的取得,得益於該區大力引進江記酒莊、魯能集團等龍頭企業,通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揮產業融合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農民收入,帶活鄉村經濟。

忙著收割高粱的67歲老人邱顯明笑著對記者說,這兩年村裡的變化很大,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村裡大部分農戶家裡都買了車,他和老伴兒這幾年在產業園打工掙錢為家裡添置了空調、冰箱等電器設備,生活條件改善了,日子就像那漫天遍野的紅高粱,越過越紅火。

相關焦點

  • 江津復建村的脫貧「金點子」
    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重慶10月22日電 復建村,位於江津區南部60公裡處的大山深處,是江津最偏遠的山村之一,6年前被確定為重慶市級貧困村。   近年來,江津區委統戰部扶貧集團派來扶貧隊,從鄉村旅遊入手,幫助復建百姓脫貧致富。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復建村更美了,道路平整了,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
  • 文化自信在帥鄉大地的生動實踐 ——看江津如何推進鄉村閱讀
    白沙鎮恆和村農家書屋「小書屋大課堂」活動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發育、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為推進鄉村閱讀,早在2007年,江津區就爭取到25個重慶市全國「農家書屋」工程建設試點,順利通過驗收,並受到高度評價。2008年至2015年,農家書屋建設在江津全面鋪開,每個村建成一個農家書屋,全區共建成農家書屋185個、特色書屋8個、書屋外借點777個。
  •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江津嘉平:山區小鎮走出特色效益農業之路
    轄區無一家工業企業、80%以上的耕地都是坡耕地——位於江津南部山區的嘉平鎮,過去一直是個經濟小鎮、山區窮鎮。  但近年來,該鎮卻將這種劣勢變成了發展優勢,至今已初步形成富硒產業「五萬工程」,成為江津第一富硒產業大鎮。去年,該鎮農業產值達到2.9億元,增速達到11%。
  • 依安縣打造產業「百隻鵝」扶貧路
    東北網7月16日訊(記者 孫英鑫 那鵬翔) 依安縣圍繞種植傳統和區位優勢,實施「半畝園、一畝種薯、百隻鵝、千袋菌+鄉村自有特色產業」,走產業扶貧路。依安縣打造「一鄉多業、一村一品」,發展紫花油豆角、瓜菜、小菇娘等特色產業,推動農產品往優勢上種、往特色上調;以養鵝雞豬牛羊等為重點,推動畜牧業提檔升級,實現產業收益疊加覆蓋。村民家的小菜園。
  • 產業扶貧與鄉村產業振興有機銜接的主要政策施力點
    產業扶貧與鄉村產業振興有機銜接的主要政策施力點 2020年07月28日 09:4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張貴友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區委書記程志毅:未來五年是江津值得期待,關鍵的五年
    1月6日,重慶日報5版「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一把手訪談」欄目刊發《江津區委書記程志毅:把握新發展階段 踐行新發展理念 融入新發展格局 率先建成主城都市區同城化發展先行區》,報導重慶日報近日專訪了江津區委書記程志毅。作為主城都市區同城化發展先行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戰略支點的江津,將有這些新作為。
  • 快來江津這個鎮遊玩,與田園山水相依,感知四季更迭之美!
    快到江津永興鎮,與田園山水相依,感知四季更迭之美!永興鎮四季旅遊攻略永興鎮地處江津區西南,東鄰李市、蔡家兩鎮,南與中山鎮接壤,西鄰白沙鎮,北靠慈雲鎮,距江津市區六十公裡。永興歷史悠久,境內至今尚存漢代時期崖墓2處共3穴,可見境內2000年前已有人在此定居。
  • 索瑪花開大涼山 產業扶貧繪新顏——四川省經濟合作局「農文旅...
    自2015年以來,四川省經濟合作局定點幫扶丙乙底村,先後3批次委派6名幹部紮根脫貧攻堅一線,以產業扶貧為抓手,「造血」和「輸血」並舉,發揮四川省經濟合作局的招商引資優勢,引進投資企業,以黑苦蕎種植為基礎研發「波洛雲」系列文創產品,以彝族文化為媒介創新發展彝繡工坊,以索瑪花旅遊節為平臺提升服務業帶動能力。
  • 2020重慶江津東方愛情半程馬拉松圓滿完賽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3日20時25分訊(記者 嶽芷亦)時隔一年,富含「東方愛情」元素的「江津愛馬」再次浪漫履約!今(13)日,2020重慶江津東方愛情半程馬拉松圓滿完賽。今年的賽事設置半程馬拉松21.0975km(2000人)、情侶跑10km(1000人)、迷你跑5.2km(1000人)三個組別。
  • 老家河南就是「中」:精品民宿 帶活鄉村經濟
    他指出,依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  「老家寒舍」不是孤例,我省打造出的焦作「雲上院子」、欒川「慢居十三月」、濟源「小有洞天」、鶴壁「靈泉妙境」、盧氏「山水隱廬」等一批在全國具有知名度的網紅品牌民宿,成為中原地區乃至全國民宿產業的新標杆。鄉村民宿搞活了旅遊經濟,有效帶動了農民就業、農產品銷售,成為點亮鄉村經濟的有效載體。
  • 【交通扶貧】交通打頭陣 產業強支撐 就業促增收
    黑水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構建起「1+9+17」領導體系和「1+4+17+22」作戰體系,縣鄉村同頻共振、人財物科學調度、近中遠緊密銜接,打好打贏產業增收、就業固本、基礎提升、民生改善、夯實基層、新風培樹「六場硬仗」。
  • 產業幫扶助力鄉村振興
    扶貧民宿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鄉村旅遊產業是朝陽產業,發展鄉村旅遊扶貧民宿是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自開展對口幫扶以來,曲江新區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周至縣延生觀村、周一村等自然資源優越的村莊建設鄉村旅遊扶貧民宿。
  • 旅遊扶貧開新路 綠水青山帶笑顏
    再過些日子,他們就可以將這些通過林下生態養殖產業幫扶項目認養的雞鴨自行銷售,賣給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讓風景變「錢景」。自發展全域旅遊以來,長沙縣將旅遊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重點將青山鋪鎮天華村、福臨鎮影珠山村等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的省級貧困村培育為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從基礎設施、線路延伸、人才培訓等方面進行對村的旅遊扶貧。
  • 【外宣窗口】《閩西日報》連城:打造蘭花產業帶 拓寬鄉村脫貧路
    連城:打造蘭花產業帶 拓寬鄉村脫貧路 □通訊員 黃水林 餘潔 4月27日,在位於連城縣朋口鎮良增村的連城蘭花產業帶良增示範區
  • 建書香鄉村 重慶2020新時代鄉村閱讀盛典舉行
    引領閱讀風尚 建設書香鄉村重慶市2020新時代鄉村閱讀盛典舉行十二月二十四日,二〇二〇新時代鄉村閱讀盛典「鄉村閱讀榜樣」頒獎現場。本欄圖片由記者齊嵐森攝視覺重慶12月24日,以「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為主題的重慶市2020新時代鄉村閱讀盛典在江津區雙福育才中學校舉行。盛典通過文藝演出、互動訪談等形式,生動展現我市開展鄉村閱讀系列活動成果。盛典上,主辦方還為10名「鄉村閱讀榜樣」頒獎。。
  • 予城新光 津輝盛綻 紅星美凱龍重慶江津商場全球招商發布會圓滿成功
    凝心聚力 同創津彩重慶市江津區商務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出席了會議,她介紹了江津作為重慶主城新區、同城化發展先行區,是產城融合,人口集聚的「硬核城市」,在經濟發展和地理區位上具備獨特優勢。並表示將啟動重慶區域強大的資源和優秀的團隊把重慶江津商場打造成為主城新區的高端綜合家居旗艦店,支持有理想的有目標的經銷商成就江津的行業大商。落子要津  重塑格局作為渝西經濟走廊戰略核心,江津一小時經濟圈輻射人口總量超過600萬。隨著金科、魯能等房企競相入駐,未來預計將帶來超過300億家居建材消費總量。
  • 精準施策 實現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有效銜接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關鍵,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推進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相銜接,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核心任務,需要及時謀劃、精準施策、創新推進。確保資產銜接,發揮產業扶貧資產最大效益。一是全面梳理清查精準扶貧以來各類扶貧資金及其形成的扶貧資產。
  • 百億級國際花椒產業城項目籤約落戶重慶江津
    5月31日,在「2019中國·江津花椒貿洽會」上,江津區人民政府與重慶市全興藥品有限公司籤訂了投資協議書,雙方將共同建設「江津先鋒國際花椒產業城」,打造以花椒為核心,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科研等於一體的現代化百億級產業城,項目投資逾18億元。
  • 2項國家活動永久落戶江津,重慶發展再次加速,不愧是電影寵兒!
    在重慶,除了主城以外的29個區縣中,江津絕對是最有名氣的區縣之一。 根據2019年重慶各區縣的GDP來看,江津在重慶位列第6,甚至超過了5個主城區。而在重慶軌道交通的規劃中,地鐵5號線也將在不久之後通往江津,江津也成為了繼璧山後,第2個開通軌道交通的區縣。
  • 「湖南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種活「產業樹」 喜結「幸福果」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各地扶貧資金重點扶持種養業,探索產業扶貧路。省農業農村廳調研顯示,種活「產業樹」並不容易,首先要「服水土」,其次要「勤澆灌」,還要在「鏈」上下功夫,才能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一個又一個貧困村,種活「產業樹」,結出「幸福果」。廣大貧困戶融入產業鏈,挑上「金扁擔」,奮起「拔窮根」。(4月14日,新田縣新圩鎮梧村,梧桐樹生態農業食用菌基地,工人忙著採摘黑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