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陳彥霏
還記得蒙古國支援中國抗疫捐的3萬隻羊嗎? 12月4日,蒙古國捐贈羊肉抵達成都,一共9000公斤左右。
川報集團武漢前線16名記者也分到了一箱約30斤羊肉。
12月4日下午,多名武漢前線記者在川報集團大樓參與了開箱活動。活動現場請到了川報集團食堂大廚,為如何將羊肉變成美食出謀劃策,最終決定做一桌「全羊宴」,預計下周二中午,將邀請前往武漢前線採訪的16名記者共品「全羊宴」,其餘羊肉將按照食堂普通菜品供應。
2019年1月22日,除夕將近,川報集團一群以90後為主力的記者隊伍,放棄了與家人團聚,「逆行」武漢,成為最早與新冠病毒面對面的群體之一。
1月到4月,從雪花飛舞,到櫻花綻放,封面新聞16名記者與「白衣戰士」同行,勇擔時代責任,在武漢堅守80天。和以往所有的採訪都不同,他們是這場疫情的見證者、記錄者,同時也是親歷者。
記者手記
「逆行」武漢80天 敢與病毒面對面
14名記者組成的封面新聞武漢報導組,平均年齡29歲,他們平凡而又特殊。他們中間,有人是一家老小的頂梁柱,有人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小公主」,有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災區走出來的孩子……
1月20日,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疫情就是命令,信息就是生命。全國醫務人員還未「逆行」之前,封面新聞果斷決定,外派記者前往武漢一線展開採訪。
派遣決定作出後,從1月22日開始,封面新聞14位記者主動請纓,陸續深入戰疫一線,全程全景記錄:封城前後的城市迅速調整有序,從居家隔離到「應收盡收」的全體動員,全國各省物資和醫療的千裡援馳,還有方艙日夜、志願者、外賣員......
主動請纓者中,多為90後青年,其中年齡最小的記者廖秀,出生於1995年,剛剛研究生畢業入職一年。
在這些主動請纓的記者中,1992年出生的王祥龍較為特殊,他來自四川綿竹。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15歲的他還在上初中,他目睹了身邊同學遇難、堂姐被埋受傷。同時,他也看到了逆行的醫務人員、消防戰士,從廢墟中救出親人和同學的場景。回憶起這些場景時,歷歷在目,仍讓他熱淚盈眶。
這次疫情發生後,全國各地醫護人員再次逆行。「我能做的,就是去一線記錄他們的故事。」王祥龍說,醫者逆行的同時,作為封面新聞記者的他,第一時間報名要求奔赴武漢。
1994年出生的小夥子謝凱,是封面新聞派往武漢的第一批記者。他「先斬後奏」,去之前沒有告訴家人,只跟家人說最近忙,要在單位加班。他說,「等我落地武漢之後開始給父母說有可能會去武漢,提前給他們做了一些鋪墊。後來沒想到他們看到了我的報導,才知道我已經到武漢了。他們知道以後沒有反對也沒有支持,但是能夠在言語之中能夠感受到他們的擔心」。每天不論多晚回到酒店,謝凱都會和家人視頻,給他們報平安。
1月22日,臘月二十八。第一批封面新聞記者田雪皎、謝凱抵達武漢,這座因確定「人傳人」而成為颶風中心的城市,在他們落地12小時後,正式發布封城消息,這也是武漢市防疫指揮部的1號令。
作為最早進入的媒體之一,當天晚上,封面新聞兩條直擊武漢一線的視頻稿件,提供了封城前夜的城市圖景。天亮之後,一場「封城」首日的直播引發網友關注——他們記錄了「封城令」起效前的幾個小時,多個高速收費站的擁堵,也記錄了入住酒店樓下,焦急等待的人群......市民們像擠公交一樣上了大巴,那些沒能擠上去的人,會問每一輛停在路邊的私家車:「師傅,長途走嗎?」
1994年出生的李佳雨,是封面新聞一名視頻記者。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關注,她和大多數人一樣,是從12月31日網上開始流傳《關於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緊急通知》開始的。疫情爆發後,她一直在單位值班,春節無休,媽媽成了她的專職司機。
1月27日,自願報名到武漢參與戰疫採訪報導時,需要徵得家人同意。她報名時,說唯一不放心媽媽一人在家。雖然她一直是陪在媽媽身邊的「小公主」,但媽媽很支持她:「你遵從自己的內心,我尊重你的選擇,一定報名參戰!」
媽媽從朋友圈看到李佳雨在武漢前線身著防護服的照片後,在日記中寫到:那個成人禮上唱「傳奇」的少女長大了,那個剛剛走出校園加入封面新聞團隊半年的媒體新人在成長!「單身狗」,你真的比我想像的更勇敢堅強有擔當!
95年的陳彥霏,先從綿陽坐動車到成都,飛長沙補充物資,再開車到武漢。他爸爸開車送他去車站的路上,還拿出手機給他照了張相,他笑稱有種「壯士一去」的錯覺,讓尚不習慣戴口罩的他,呼吸也沉重了起來。
那時,陳彥霏尚不知道會看見什麼、經歷什麼、記住什麼,只是以一種對人生執著的態度,想著要去見證歷史。在出發前兩天拜年時,姥姥得知孫子可能要被派去武漢,眼睛不好的她還拉著陳彥霏的手,一遍遍給他說:「咱不去,不要去啊。」
但陳彥霏還是義無反顧地去了,他認為那時心裡想的,先是使命感,其次是職業所需,最後少不了一點私人的好奇心,「這麼大的事情,咱有機會去看看,不去也說不過去。」
封面新聞武漢報導組14人團隊中,9人是「90後」,3人1995年出生。武漢的醫院隔離區、火車站、小區,到處都曾留下他們的足跡。
記者沈軼抵達武漢後不久,他的父親也成了四川援助湖北醫療隊成員。雖然又同在一座城市,兩人卻約定凱旋後再見面。
記者刁明康在疫情爆發後,取消了春節回家的計劃。七旬老父親看刁明康窸窸窣窣整理行裝,多次跑到門口問,是不是要出差。第二天臨出門前,他才交代,要去武漢。
父親知道,汶川地震、綿陽清平泥石流、玉樹地震、蘆山地震、九寨溝地震等重大突發事件報導,刁明康也完好無損地回來了。
1月24日,飛機降落在長沙機場時,接近中午1點。前往武漢的動車、長途客運全部停運,刁明康和湖北籍的視頻記者紀陳杰、田源在網上搜到了神州租車機場店的地址,迅速租了一輛城市SUV,進長沙市區買了口罩、酒精、一次性醫用手套和幾瓶免洗洗手液,便驅車出發。
一路跋涉,晚上8點,他們抵達武漢武昌高速入口。此時,武漢已封城,進城方向,一路也很少有車輛。他們計劃,如果高速入口無法進城,就掉頭走國道。結果一路通暢,進入收費站時,交警只是檢查了後備箱,請醫務人員對我們進行了體溫檢測,便放行通過。
他們記錄下了這嚴肅又不失溫暖的一幕,並在擋風玻璃上安裝了 GoPro,記錄進城影像。除夕夜,華燈初上,這座1300萬人口的城市,路上沒有幾輛車,街道也空蕩蕩,偶爾幾個路過的市民都戴著口罩,行色匆匆。
刁明康突然有點難過,這座美麗的城市,正在經歷一場猝不及防的風暴。但每個人都在以他們自己的方式,頑強地對抗著疫情。
到達武漢的第一天,是楊雪的農曆生日,她收到了朋友送來的鮮花。兩周後是她的公曆生日,她又收到了一把鮮花,這已經比第一束艱難很多。但是,「只要這個城市還能買到花,那就沒有大問題」。 楊雪在武漢,開車駛過一座又一座美輪美奐、空曠的大橋,看著這個城市從病中慢慢復甦。她想這樣的體驗不會再有,她也希望,再不會有。
記者王洪斌在第一次進隔離病區採訪時,2層手套、3層口罩、4層防護服,「穿完這些防護裝備才讓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疫情的嚴重。」王洪斌說。
正是因為前方記者的努力,3月23日,武漢市委宣傳部向封面新聞發出感謝信,特別提到武漢前方報導組在宣傳武漢人民應勇戰疫中,營造了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的良好輿論氛圍,起到了引領導向、振奮精神、擊退謠言的重要作用。
4月30日,第23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以封面新聞武漢報導組作為主力的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武漢報導組獲得第23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