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著名影星索菲亞羅蘭在圓自己的明星夢之前,所有的人都說她的自身條伴太差:個子太高、臀部太寬、鼻子太長、嘴太大、下巴太小。就連著名製片商也建議她把鼻子和臀部「動一動″。羅蘭只說了一句話:我為什麼非要和別人一樣呢?若干年後,羅蘭成功了。那些關於她的那些該「動一動″的議論並沒有停止,內容還是那些內容,只是那些內容已經由「動一動″,變成了美女的標準。人們的審美心理為何前倨而後恭呢?
對羅蘭的這種前後完全不同的評價,我當然不同意說什麼祟尚成功,卑劣弱小的消極思維。但也說明了人們的從眾心理真的會害死人。人們為什麼要從眾呢?第一,責任分擔。我站在多數人的一邊,哪怕是錯得離譜,也有眾多的人來分擔責任,分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微乎其微。第二,面子問題。那麼多人都那樣認為,我卻認識不到,那自己不是太沒水平了嗎?但羅蘭的成功卻也告訴我們,唯有與眾不同,不盲目從眾,才能脫穎而出。
與眾不同,不是身高、相貌、學歷、出身、權勢、財富的不同,人與人之間本質的不同是認知的不同。先賢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現在人更細心、更深刻地把認知分為四個層次: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二、知道自己不知道;三、知道自己知道;四、不知道自己知道。這種分法和先賢的說法是一致的,也是《荀子》在解蔽時說的:虛一而靜。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空杯心態″。可見,要做到與眾不同,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這要比輕而易舉的從眾難多了。¥Z3X71VkoSyr¥
與眾不同之後的脫穎而出,不是要讓自己左右逢源,位高權重,不是讓自己成了別人最重要的人,而是要讓自己成為別人需要的人,成為能夠幫助他人的人。畢竟,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個人無論他有多麼優秀,取得了多麼大的成就,如果不是為了整個人類的發展,他也得不到金杯或銀杯,更別說口碑了。與眾不同後卻沒有讓生命如夏花絢爛,那也是成功。因為我們沒有活成別人的樣子,我們也沒有活成別人要求的樣子,我們活出了與眾不同的自己。
THE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