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酒店作為一種場所如同一個「日常」之外的「烏託邦」將承載理想化的生活影像,得益於「村落式」布局相對自如的空間狀態建築師對此地的山居度假生活展開想像。
山水 | 地域的特色與挑戰
位於杭城之郊的湘湖因「山秀而疏,水澄而深,景之勝若瀟湘然」而得名。其景色比之西子湖更多一分郊野逸致。逍遙莊園選址於湘湖西北角的一處山谷之中,在主湖的咫尺之距享有一種天然靜謐。
△ 酒店位於狹長山谷及內湖景色之中
作為大型度假酒店,莊園涵蓋完整的住宿、餐飲、宴會、休閒及兒童遊樂等五星級服務功能,總客房318間。大量的服務設施超越了國內一般性高端度假酒店的要求,實現了接軌國際頂級的行業配置。然而,相對於上述體量需求,基地形態並不理想。山麓陡峭、地塊形狀狹長,實際可以用於建造的面積並不充足。
「長山谷」與「大酒店」之間存在著矛盾與張力,如何將細緻而繁雜的內容有機整合於嚴苛的地形條件之中?
場景 | 村落的還原與重塑
浙江地區「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域特徵很快成為一個聯想對象。通過對楠溪江古村、麗江寶山石頭城等山地村落樣本的系統研究,建築師對11.3萬平方米場地進行了從地形、臺基到建築的整體規劃。最終,在化整為零的設計策略下,酒店呈現為一個由諸多小體量構成的山地村落。整個項目沿山勢建立起完整而有機的標高系統,以山溪為東西向脈絡、山坡為南北向脈絡,形成細膩、豐富的山地群落體驗。
△ 最初草圖:建築均布,視線相對幹擾
△ 最終方案:南麓留白,視線開闊
在布局過程中,對視線的整體規划起到重要作用。建築師沒有選擇在用地範圍內均布建築,而是對山體南麓進行了大段的留白。空出的南麓山景成為了一處純粹的自然景觀對景。
△ 模型局部:公共區域&集中客房區面向南麓景觀
公共區域與集中客房區進行前後錯層安排。如此,公區活動的人群能近觀內湖,而位於後排高處的客房住客在無視線幹擾的情況下擁有私享的山水遠景。隨著高度增加,客房視線可抵達基地東面更為寬闊的湘湖湖面。
△ 公共區域與集中客房區的前後排布關係
位於東麓的公共區與集中客房也是酒店建築群形態張力的高潮部分。宴會廳等大體量功能被藏於與山體融合的下方臺基之中,大堂、客房等空間則作為一個個高低不同的雙坡屋面體量散落其上。靈活錯動的軸線關係令屋頂展現出極強的表現力。
△ 坡屋面與山景
細部 | 鄉土匠作與現代品質
山地建築靈活的形態和空間往往最能反映「地域性」特徵。長期以來,對既有的地域表達的識別與再創作是山地建築中常常遇到的命題。
湘湖逍遙莊園的建築形式著重強化民居木作的風貌,不同區塊的建築在立面風格處理上採用了不同的手法。公共區域及集中客房區的建築提取了「傳統村落」中的木構元素。江南地區木料較小,靠小木料拼接而成的抬梁或穿鬥式結構塑造了江南民居的基本形象。
△ 公共區域主庭院
△ 集中客房區建築立面
△ 落客區
△ 客房陽臺局部
小尺度別墅客房在材料做法上更加自由、靈活。通過大量採用瓦作、石作、夯土等地域特徵鮮明的材料和做法,詮釋山地之野趣。鄉土材料的應用是一項「昂貴」的堅持,其手工工作量較之現代材料有著成倍的增加,建築師在這一漫長過程中對工地情況進行長期跟蹤和把控。
△ 別墅客房效果圖
△ 別墅客房實景
△ 別墅客房效果圖
△ 毛石牆面施工過程跟蹤
出於酒店類建築的安全及使用方面的考慮,室內主要結構構件仍然採用鋼結構、鋁板、幕牆體系。這要求建築師在選用鄉土材料的同時也需要對構建交接進行統一設計。例如:灰空間的挑簷使用金屬類構件;通過玻璃幕牆等現代材料包覆自然建材以減少雨水侵蝕、保證穩定性。
△ 別墅客房立面
△ 所使用的自然材料細部
願景 | 設計一種度假生活
設計酒店的終極目的,是設計一種度假生活。在湘湖逍遙莊園的創作中,「村落式」布局策略並非僅服務於形式,而更在於提供一種與自然相伴的、山居生活狀態的設想。
庭院、簷廊、落地玻璃窗的設置強化了空間的透明性,實現了外部山水景觀與室內空間的融合。景觀不僅可視,而且真正參與到人們俯仰坐臥的各種活動之中。大量木材的使用與外部景觀呼應,進一步強化出溫馨、自在的氛圍。
△ 景觀滲透
餐飲區外長達150m的折線形水臺構成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山居度假場景。曲折的水面、錯落的屋宇、高差豐富的臺基創造出動人的空間序列。人在這個序列中漫遊駐足,體會到山與湖的千般景象。山、水、人、建築組合為一個緊密的系統,鋪陳出人與自然之間一段親密的「伴隨」關係。
△ 水臺與屋宇
△ 空間成為人與自然之間的溝通界面
正如項目定名「莊園」而非「酒店」所投射出的意圖,這座藏匿於山谷的度假酒店有著構建一種理想化的山居生活狀態的初心,並以合理的設計手段進行了高度完整的實現。
本文資料來自:goa大象設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