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24年作為一個時間單元,你會否在腦海中生發出一絲閃念:人的一生能有幾個24年?如果用這24年只做一件事情,你會做什麼?
在淮安區蘇嘴鎮,有這樣一位老人,今年84歲,自1996年從鎮農經助理的崗位上退休後,24年來只做一件事情:幫貧困學子籌集學費和生活費。
24年,春夏更替,秋冬換季,有風有雨,有雪有晴,老人意志如鐵,舐犢情深,為寒門子弟通向知識殿堂「鋪路架橋」,託起了636個沉甸甸的書包,點燃了636個家庭的希望,成就了636個火熱的夢想。他也因此被貧困學子親切地稱為「圓夢老爹」。
這位老人,就是「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前不久剛剛榮獲首屆「長三角慈善之星」榮譽稱號,受到蘇、滬、浙、皖四省(市)慈善部門聯合表彰的蘇嘴鎮關工委原主任顏正明。
為了「摸底」,他年復一年奔波在全鎮11所中小學校、23個村莊之間;在他的幫助下,636名貧困學子得以圓夢校園,其中176人是面臨失學的大學生
顏正明會計出身,能寫會算。退休那年,開辦商店的女兒滿心歡喜,以為父親終於可以到店裡給自己搭把手。沒曾想,鎮領導找顏正明,希望他把鎮關工委的「擔子」挑起來。
一聽說「關工委」,顏正明來了精神:「做積德行善的事,好!我父親生前是小學教師,那時候1個月工資才30多元,班裡念不起書的娃娃,都是他幫忙墊的學費。我要能把關工委這副『擔子』挑在肩上,為娃娃們做點事,也算是傳承呢。」
嘴上兩張皮,說起來容易。20世紀90年代的蘇嘴鎮,家家戶戶並不富裕,子女上學的費用是一筆重要的家庭開支。可全鎮究竟有多少寒門子弟上不起學,顏正明一無所知。
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到鎮關工委走馬上任後,顏正明帶著幾個離退休的老夥計,早出晚歸,全鎮11所中小學校、23個村莊挨個走訪,凡是上學有困難的貧苦娃,統統造冊登記,攏共108人。
有了「底數」,開始「找米」——募集助學善款。「今天跑東家,明天找西家,敲門『化緣』,第一年七七八八加起來,募集到1萬多元。」顏正明回憶,儘管錢不多,一分一釐都用在了刀刃上,當時每個娃娃一個學年的費用只需要80元左右,再送一套學習用品,108個寒門子弟,沒有一個因貧輟學、失學。
顏正明每天忙助學,去年已過世的老伴許梅英,生前同樣有一副菩薩心腸。2018年,貧困大學生小裴因腿部病變,手術後回家休養,81歲的許梅英先後三次捐款1400元,還特地上菜場買了烏魚、豬蹄膀,讓女兒送到小裴家裡,給小裴補營養。
11所中小學、23個村莊,24年來,顏正明年復一年調查走訪,日復一日募集善款,累計幫助636名貧困學子圓夢校園,包括176名面臨輟學的大學生。24年來,得益於他的助學善行,有60名寒門學子考上大學,其中2人被清華大學錄取;500多人已從學校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
為了「化緣」,他磨破了8雙皮鞋,騎壞了5輛自行車,總行程8萬多公裡,相當於繞赤道兩圈;在他的帶動下,10餘名離退休人員一路相伴,投身「助學長徵」,募集善款210萬元
淮安區是周恩來總理的家鄉,崇德尚善是淮安區人代代相續的基因。2010年以來,該區已湧現出各級各類道德典型1000餘名。2014年1月入選「江蘇好人榜」的顏正明,就是其中的一位。
24年來,顏正明一直珍藏著17本記事本,上面記錄著全鎮一茬一茬的貧困學子名單、所在村組地址、資助金額,還有每筆助學善款的捐贈單位、捐贈人姓名。
24年來,顏正明每天開門「三件事」:進學校問需、跑村莊摸底、募善款助學。「近一點的地方腿走,遠一點的地方就騎自行車,如果去市區,鎮政府就會安排小汽車接送。」顏正明樂呵呵地說,走路費鞋,騎行費車,這些年光是去「化緣」,就磨破了8雙皮鞋,騎壞了5輛自行車,總行程達8萬多公裡。
80歲的王連璧提到這樣一件事:2010年冬天,鎮上的孤兒小於因為付不起住校費,打算開春後輟學去打工。當時寒風呼呼,下著大雪,顏正明得知情況後,騎上自行車直奔小於家裡,給小於打氣,想辦法幫小於籌夠了住校費。「一不沾親二不帶故的,為了助學,風雪也沒把他擋住,叫人佩服。」王連璧說,「24年來,包括我在內,有13位離退休人員都跟著他走上了助學路,年齡最大的陳啟文今年已經90歲,事事到場。」
顏正明的助學善行,溫暖了身邊人;慷慨解囊的好心人,也感動了顏正明。「小顧父親去世,母親病重,考上了大學,沒錢上。我把情況跟區菸草專賣局的人一說,人家當場就資助了3500元,連續四年,直到小顧大學畢業,有了工作。」每筆善款,顏正明都爛熟於心,「捐款最多的是淮安曙光雙語學校董事長,從2007年一直到現在,已經資助了70名大學生、60名中學生、60名小學生,去年一年就資助了6萬元。」顏正明掰著手指算了算,24年來,市、區、鎮三級總計有51家單位、60位企業老闆伸出援手,捐贈總額達210萬元,「每次我找上門,他們從來都是熱情相迎,沒有一次讓我白跑。」
為了「報恩」,他時常提醒自己:「作為一名有著40年黨齡、受黨教育多年的老黨員,餘生已屈指可數,唯有發揮餘熱,才能對得起黨,只要還能動,助學這條路,就要走下去」
退休之後,時間完全由自己支配,晚年生活應該如何度過?這個問題,顏正明在退休前不止一次琢磨過。退休至今,24年過去了,已是四代同堂的顏正明,用行動找到了答案。
「閒是一天,玩也是一天,為社會、為老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心裡才踏實,這把年紀,才算沒白活。」顏正明時常提醒自己,作為一名有著40年黨齡的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丟,受黨教育多年,這份恩情要報答。
宗旨就是信仰,有信仰的人就不怕吃苦。24年來,顏正明坐公交、轉長途,先後去過鎮江、南京、南通、徐州、蘇州等地,領著30多名考上大學的貧困學子入校報名,只為找校方「求情」,給娃娃們減免學費。「有一年,小鄭考上清華大學,四年的學費要16000元,我正好在忙著給幾個小學生『化緣』,抽不開身去北京,就給清華大學寄了一封信函,請求學校給小鄭減免學費。學校知道情況後,免掉了小鄭大學四年的全部學費。」顏正明說,「富人得一鬥,窮人得一口,有這一口,就能改變命運呢。」為此,除了東奔西跑「化緣」,這位「圓夢老爹」,還幫助70多名寒門子弟申請到了助學貸款,使他們得以安心上學。
報恩就要行動,莫道桑榆晚。「每年清明節,我都組織孩子們到周恩來紀念館、大胡莊八十二烈士紀念館和鹽城新四軍紀念館等紅色基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孩子們向捐款單位、企業老闆匯報學業情況,也是一年一次,雷打不動。」讓顏正明高興的是,受資助的中小學生,已有60多人相繼考上大學,在大學裡年年都拿獎學金。
孩子們不但爭氣,也懂得感恩。「寫給我上百封感謝信,送來的錦旗有幾百面,一放假都朝我家跑,來看我。」顏正明說,看著娃娃們歡快的模樣,自己就是再苦再累,心也甜。
2016年,顏正明80歲。鎮關工委的「接力棒」,傳到了年輕人手裡,他則被聘為鎮關工委的顧問。「既是顧問,就不能不顧不問。」徹底「退休」的顏正明擔任顧問4年來,激情不減,熱情不散,每天開門還是「三件事」:進學校問需、跑村莊摸底、募善款助學。
■融媒體記者 杜勇清 王正道 王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