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用專業的畫筆和顏料在石頭上畫畫,14歲的平措次旦毫不猶豫地畫了一座雪山,那是他家鄉的樣子。不用想,閉上眼,腦子裡就有。
6月1日這天,是平措次旦升入初中後的第一個兒童節,也是「童話·童畫」藝術興趣課堂拉薩首站開課的第一天。課堂上,來自拉薩柳梧初級中學不同班級的40多個同學,和他一樣,都沒受過任何系統的專業訓練,更不懂什麼是繪畫技巧,可是他們一下筆的感覺,就讓作為老師的畫家劉曉寧吃了一驚,甚至超出他之前的預期:「這些孩子畫西藏、畫家鄉,根本不需要任何參考物,就可以完成一幅作品,因為那些,是他們內心裡本來就有的東西。」
「小眼鏡」平措次旦性格活潑,特別敢於表現自己,課堂上興致來了直接跳起鍋莊舞,可一旦拿起畫筆卻完全是另一種狀態。「你看他畫畫時候認真的樣子,就知道他是在用心描繪自己的家鄉。」劉曉寧說。
平措次旦「處女作」的雪山下面,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地,用色和構圖都很有想法。劉曉寧試著啟發他,是不是可以在雪地上加一些牛羊,這樣畫面看起來更有生命力,當然不加也可以,看自己的感覺。平措想了想,點點頭。
教從沒學過畫畫的西藏孩子畫油畫,是劉曉寧幾年前就有的一個大膽的想法,「就畫他們家鄉的山和水,把對西藏最純真的感受畫出來。」
「準確點兒來說不能稱為『教』,因為我不是科班出身,沒辦法教會孩子們繪畫的專業技巧。我只是告訴他們一些基本的繪畫常識,引導他們畫出家鄉的山水,畫出自己的感受。」劉曉寧說。
上世紀90年代末,不惑之年的劉曉寧偶然第一次拿起畫筆,之前他沒受過一天正規的美術教育。該從哪裡下手?去拜一位老師,還是按照初學繪畫的流程去掌握一些繪畫常識、臨摹一些範本?這些理論上該做的功課劉曉寧都沒做,當時他只有強烈的欲望「要往畫布上抹東西」。沒有素描關係,沒有結構造型,一筆下去,劉曉寧再也停不下來。
而他結緣西藏的經歷同樣充滿傳奇。2008年,劉曉寧第一次進藏,當時的他大病初癒,就「不要命」地直奔阿里。蒼茫雪山環抱之中,藏羚羊在荒原中奔跑,那種高原獨有的孤寂純淨之美,瞬間喚醒了他身體裡潛伏的能量和血性。神奇的是,當時他不但沒有任何高原反應,很多地方甚至感覺似曾相識,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回家了。
雪域高原、冰川草甸、變幻的雲朵、蔚藍的湖水、犛牛、羊群、藏族孩子清澈的眼神、人們對自然的敬畏與堅守……劉曉寧的油畫記錄著在遙遠的西藏正在發生的一切,付諸畫布的傳統西藏元素大致相同,但內心的表達相差千裡。他說,自己的畫呈現的永遠不是西藏某處具體的風景,而是用打動過他的西藏元素進行的個性組合,單純、靜寂、憂鬱、神秘交織,那是他內心深處的一方淨土。
「每個人都可以拿起畫筆去塗滿畫布,繪畫和電影、攝影一樣都是一種語言,最終還是要通過它把自己的話說出來。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東西。」除了油畫布,劉曉寧也在拉薩河邊撿來的石頭上,院子裡的廢棄花盆上作畫,拒絕章法,卻遵從自然的美感,像孩子般任性地表達。
在劉曉寧眼裡,西藏農牧區的孩子沒有接受過專業繪畫訓練,這反而是一種優勢,「他們從小生長在西藏,對於這方水土的理解肯定有別於他人。我只需要提供畫材,講講基本的繪畫常識,他們筆下的西藏一定是和諧統一的,不會矯揉造作」。
拉薩市柳梧初級中學的學生大部分來自拉薩周邊的牧區和農村,他們每10天回一次家,在家休息4天,學校班車負責接送孩子們回家。平措次旦父母都在那曲工作,他和奶奶住在堆龍德慶縣德慶鄉昂嘎村。德慶鄉距離拉薩50公裡,班車要開一個半小時。奶奶會在班車停靠站等他,然後一起步行回家。
因為生活在牧區,平措次旦的畫裡出現得最多的是家鄉的雪山、草原、帳篷和牛羊。而家在德慶鄉桑倉村的初二女孩丹增央吉,從一開始就出乎老師們的意料,她沒有去描繪家鄉熟悉的風景,每一幅畫裡都是粉色的桃花林。
「畫面很美很抒情,包括顏色的處理和應用,沒有受任何人的限制和幹擾,完全是自己獨有的風格,而且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劉曉寧說。
自從看了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丹增央吉就迷上了桃花,一心想去林芝看桃花,現在大家都叫她「粉紅女孩」。
雖然在西安和拉薩都有自己的工作室,但劉曉寧從不「閉門造畫」,他的微信名是「浪人」,這也是他的創作方式——流浪式作畫。從藏北草原到藏南谷地,從藏西秘境到藏東明珠,從2008年第一次進藏到現在,劉曉寧的足跡遍布雪域高原。數不清自己這是第多少次進藏了,但那種「觸動靈魂的美」永遠讓他感到親切。
「我去過世界各地,藍天白雲隨處可見,但西藏的雲是不一樣的,有種力量在這裡。」行走在西藏的山水間,劉曉寧不僅迷戀於這片土地上的自然風光,更感動於這裡淳樸的人情:「藏族人民純淨簡樸,人與人、人與動物獨特的相處之道,構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西藏。我想讓藏族孩子用自己的清澈眼睛和生活體驗,把這一切都記錄下來。」
和劉曉寧一樣,小蛇也不知高原反應為何物。對西藏這片熱土相同的熱愛,讓他們幾年前在拉薩一見如故。小蛇原名朱秋君,是這次「童話·童畫」項目的發起人和策劃人。身為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大學畢業後卻喜歡「到處浪」,如今在西藏已經工作生活了8年,小蛇會定期到學校做一些天文科普活動,經常和西藏孩子們「親密接觸」。
6年前小蛇做過一個名為「童畫·同畫」的公益活動,邀請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新銳藝術家前往大藏區教小朋友們畫畫,然後把藏區孩子的畫在廣州展覽和公益拍賣,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沒能繼續下去。今年疫情居家隔離期間,她和劉曉寧提起這件事,兩個人說幹就幹。
「前期我們和學校一起準備了大量的石頭和片巖供孩子們畫畫,大部分顏料和教學用具也是從內地發上去的。」小蛇說,很多孩子是第一次用專業繪畫工具畫畫,有的甚至連筆都握不穩,「他們對在石頭上繪畫充滿好奇,挑選喜歡的石頭本身就是件特別開心的事兒,因為每塊石頭都有不同的形狀和紋路,所以下筆前他們都會認真思考和討論畫面的結構和布局,這對他們來說就是創作的開始」。
和網上訂購的畫布、顏料不一樣,石頭是「土生土長」的西藏元素。這次在拉薩開課,劉曉寧有個特別樸素的想法,就是教孩子們一個技巧,告訴他們一個常識,給西藏的孩子們提供一種選擇人生的機會,「即使將來沒有機會接受更好的美術教育,在自己家鄉用撿來的石頭畫出美景,至少也是一門生存技藝,何況這些孩子中還可能有天才」。
和劉曉寧不一樣,這次一起參與「童話·童畫」藝術興趣課堂的兩位90後老師都是科班出身。從事繪畫行業7年的許凱,西北大學設計系畢業,是這次藝術興趣課堂美術教師、項目教學課程設計。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的文斌,在課堂上主要負責現場指導。兩人之前都有過西藏工作的經歷,對西藏一樣特別有感情。
第一天,兩位年輕老師特意準備了一堂「開放課」,沒提供參考物,主要是現場互動和頭腦風暴,儘量讓孩子們在放鬆的狀態下體驗繪畫。第二天是範畫指引,讓孩子們在和老師共同完成一幅畫的過程中,學習一些相關的繪畫知識。「不管有沒有繪畫經驗,首先讓孩子憑自己的感覺來作畫,不加以局限,目的是讓他們對繪畫產生濃厚興趣。」在激發孩子們的自身潛能方面,學院派和劉曉寧不謀而合。
為了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劉曉寧甚至在課堂上放起自己四處搜集來的藏族音樂,讓孩子們邊唱邊畫,「憑我自己的經驗不想在理論上告訴他們更多的東西,我需要他們多畫,多失敗,多出問題我才好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我更希望他們每個人都是實戰型的孩子,拿起筆來就能『打仗』」。
這個暑假回家,平措次旦要去海拔5000多米的山上挖蟲草,帶著乾糧和水,一天下來有可能一根蟲草都挖不到,儘管如此,他卻說,只要用心去尋找就一定能挖到,「蟲草是大山給我們的,我們要愛大山」。為期8天的「童話·童畫」藝術興趣課堂上,平措次旦畫了很多牧區的風景,現在他最想畫的是布達拉宮。一次,他問劉曉寧:「老師,我畫的畫可不可以?」劉曉寧回答:「非常棒!」男孩一下子特別開心:「我想把石頭畫帶到北京,讓大家看看我的家鄉有多美。」
「在西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近。越是偏遠的地區,人的眼神越純淨。」每次進藏,劉曉寧都是能跑多遠跑多遠,阿里、那曲他百去不厭。在藏族牧民家裡一住就是半個月,語言不通,就靠肢體動作交流,「很多東西不需要語言,一個簡單的手勢、一個真摯的眼神、一聲簡短的問候,足夠了」。
劉曉寧從沒想過結束自己浪跡天涯的生活,「西藏賜予了我無限的靈感,我不能只從這裡『拿走』,而是要用自己的方式把得到的『歸還』給這片我深愛的土地」。
幫助孩子們拿起畫筆,這或許就是輪迴的開始。
「如果孩子們從繪畫中感受到了快樂,就一定會堅持下去,他們的人生也就此改變。」劉曉寧說,孩子們接觸繪畫後,至少可以多一種渠道來認識和了解自己,知道什麼是美好,什麼是媚俗,這便是收穫。
小蛇印象特別深的是初二男孩德慶久米,之前上美術課他畫得最多的是椰樹,因為一心嚮往去海邊,自從來到藝術興趣課堂,他最喜歡畫有帳篷和犛牛的那曲草原,他發現家鄉是最美的,最獨一無二。
「西藏的孩子們和外面的世界是相對隔絕的,這次活動只是一個切入點,通過繪畫給他們接觸外界提供一種方式,讓他們知道自己家鄉有多美,從中找到自信。」在小蛇看來,用藏區孩子們的繪畫語言和高原之外進行交流對話,不但讓農牧區的孩子們能更多地看到外面的世界,還能借著孩子的眼睛和畫筆讓大家看到一個真實生動、淳樸自然的西藏,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家鄉和生活狀態,了解藏區的變化,關注藏區青少年的成長。
拉薩首站之後,「童話·童畫」藝術興趣課堂計劃今年10月之前在西藏完成6站,並對6站學校在藝術興趣課堂的後期普及上提供協助和輔導,對有天賦的藏區小藝術家進行一對一的跟蹤輔導。此外,孩子們完成的石頭畫、卡紙畫,雕塑和裝置類童趣作品還計劃在國內外知名的藝術中心和學校巡展,相關文創產品公益售賣所得款項,會給西藏孩子購置教學用具和繪畫材料。
由於疫情原因,國內外巡展很可能要在線上舉辦了,長久看,這項公益活動要可持續發展,資金和人力也都是問題。這些天,劉曉寧從孩子們一雙雙眼睛裡看到了太多的渴望,正因為如此,他的焦慮也在加重:「當一個從未吃過糖的孩子第一次嘗到了糖的味道,這可能會成為他們一輩子都抹不去的記憶。如果沒有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因為個人力量所限這個活動不能繼續下去了,那對孩子們來說這算不算一件好事呢?」
不過小蛇對此比較樂觀:「目前我們通過自有資金和自籌經費去完成這個事情,先做起來,慢慢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把這件事做下去,做得更好更長久。」
現在,孩子們經常把暑假生活拍成視頻發給小蛇,給她展示家鄉的美景,好幾次小蛇看得眼淚都流下來了。她把「童話·童畫」藝術興趣課堂計劃看作自己的成長,所以再難也會「很愉悅地做這件事」,「我們給孩子打開了一扇窗,孩子們也給我們打開了一扇門,有時候愛的付出就是一種得到。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們是純粹和快樂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0年07月1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