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變》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
有一位叫做良秀的畫家,畫技高超,無人能及。但其身形猥瑣、樣貌醜陋,性格更是傲慢古怪、目中無人、自私無恥。雖然畫技登峰造極,但口碑卻是差得很。
故事發生的時候,良秀年屆五十,有一位芳齡十五的獨生女。這位女兒在當時的大戶堀川老殿下府上當差。良秀的女兒乖巧懂事,溫柔孝順,良秀對別人百般刻薄,但對這個小女兒卻萬般疼愛,不捨得其受一點委屈。堀川府上,上到老殿下和其妻兒,下到管家傭人,也都十分喜愛這個女孩子。
良秀經常受老殿下的委託作畫,其畫作也無一不受褒揚。狂妄的良秀因此趁著呈畫作的機會,時常向老殿下請求放回女兒。
話說老殿下也是數一數二的人物,所作所為都出乎常人所料,其住所堀川府邸宏偉富麗,老百姓們也常拿他和秦始皇和隋煬帝做比較。
老殿下亦對良秀的女兒疼愛有加,世人也常傳他對良秀女兒有不軌色心。故良秀,區區一介畫師,憑几幅畫就想把女兒要回去他自然是不答應的。良秀頻頻提出這個要求,最終惹怒了老殿下。
一日,老殿下突然傳召良秀,令其畫一幅地獄變屏風。
良秀領命後,閉門創作,五六個月不曾停歇。
名曰地獄變,自然是要把地獄百景盡諸畫卷。良秀不愧為一代畫師,所作地獄圖景與別的畫師自是不同,獨具一格,詭譎可怕,觸目驚心。光是屏風的一角就畫足了烈火、判官、濃煙、刀山、鐵樹、紅蓮,還有火海中猙獰的罪人,以及僧人、書童、高官、罪民,形形色色的諸多男女,各種武器,牛頭馬面,具身處濃煙之中,其場面之驚悚無需再贅言。
但畫技高超的良秀有一個大毛病:但凡沒有見過的東西,是決畫不出來的。以前他就曾為了作畫趴在死屍旁描摹腐爛的面孔,還有許多其他讓人瞠目結舌的作畫經歷。這次為了畫出地獄變屏風,他絞盡腦汁,見過的火災和夢中的地獄景象都是他作畫的源泉。
但這還遠遠不夠。
為了畫出地獄中被鐵鏈捆綁、毒蛇交纏的人,他把弟子叫來房中,脫去衣服,捆上鐵鏈,再放出毒蛇。弟子驚恐失措,身子扭曲,面容猙獰,良秀只在旁邊看著,把這景象刻在心裡畫在紙上。直到毒蛇快咬住弟子的脖子時,才終於出手相救,還怪罪這意外害自己糟了一筆。
為了畫出地獄的圖景,良秀不僅在房中養了毒蛇,還養了貓頭鷹等各種怪物。又有一次他叫來另一位細皮嫩肉的弟子,放出貓頭鷹啄他的肉,弟子毛骨悚然,在房間裡四處亂竄,躲避貓頭鷹的攻擊,而良秀在一旁冷眼旁觀作畫,更讓弟子感到可怕。最後,毒蛇突然躥出,纏住了貓頭鷹,人鷹大戰變成了蛇鷹大戰,貓頭鷹在地上撲騰著翅膀痛苦打滾,良秀也只是淡定地命令弟子們退下。
這樣的事還有不少,但地獄變屏風的創作卻不十分順利,良秀心中鬱悶,脾氣也越來越暴躁。於是進府面見老殿下。
良秀告訴老殿下,屏風的基本圖樣已經完成,但有一幅畫面,由於自己不曾見過,怎麼也畫不出來,只能請求老殿下設法讓自己見見想畫的場景,才能完成屏風的創作。
老殿下嘲諷又好奇的問是什麼場景?
良秀想在屏風中畫一輛燃燒的豪華的檳榔車,車上坐著衣著華麗的貴婦,貴婦美麗的容顏因為大火而扭曲猙獰。
這樣的景象,他不曾見過,所以他畫不出來。
老殿下笑了。陰笑。他說好。他負責燒車,良秀負責作畫。
幾天後,在老殿下妹妹的別院,他喚來良秀,為他燒車。
黑夜裡,直到豪華富麗的擯榔車被點燃,良秀才看清,車上坐著的,衣著華麗面容姣好頭飾繁複的少女,正是自己的女兒。
火從擯榔車外面開始點燃,良秀的女兒越來越危險。良秀非常著急,老殿下的侍衛拔刀待命,阻止良秀前去營救。
但他們根本沒有拔刀的必要。
良秀的表情,從最初的震驚,到著急,到絕望。與此同時,他絕望的痛苦裡又包含著喜悅的光輝。痛苦和幸福的表情同時出現在良秀的臉上,眾人都非常震驚和困惑。
良秀只是伸出了手做出向前的姿勢,但並未向前走。他定在原地瞪大眼睛看著女兒被一點點燒死。女兒扭曲的表情、掙扎的身體、恐怖的叫聲,都一點點映入他的眼睛裡。他痛苦,同時幸福地看著這幅畫面,這幅老殿下為他精心準備的場景。
那一夜之後,良秀再次閉門不出,潛心作畫。他完成了地獄變的屏風,送到堀川府上。這一次,不論人們多麼討厭他的個性和外貌,也沒有人出言議論指責。因為這幅屏風,畫得太好,畫得精妙絕倫,畫得人神共憤,只看一眼就如同身臨最可怕的地獄。屏風上,濃濃煙霧中燃燒的擯榔車和少女猙獰可怖。
送完屏風後,良秀回到家中就自殺了。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
這個故事就是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地獄變》,小說名字的來源就上面所說的屏風的名字。
一年前初讀《地獄變》,是在讀了《羅生門》和《鼻》等作品之後,與其他致力於描寫人性的惡和旁觀者利己主義心態不同,《地獄變》描寫的是藝術。所以當時的我,沒讀懂,完全沒讀懂。除了僕人的愚昧和老殿下的虛偽罪惡,我沒有看懂良秀的所作所為。
當時只是覺得震驚,還有些恐怖,甚至覺得有些好笑和不可理喻:一幅畫而已,至於嗎?
後來斷斷續續讀了更多芥川的作品,對芥川的生平了解得更多之後,再重讀這部作品才有了答案:至於,很至於。
芥川的作品總是圍繞著兩個主題:一個是旁觀者的利己主義心態,這一點我們在往期文章《鼻》中曾經分享過;另一個就是藝術至上原則。而《地獄變》則是藝術至上原則的極端代表。
藝術至上,換言之,為了藝術所作的一切犧牲都是值得且必要的。在地獄變屏風的創作過程中,虐待弟子,燒車燒人,甚至哪怕是自己的女兒,都是必要的。
是必要的,但這是對的嗎?
從倫理和道德來說,不對。
所以良秀自殺了。
良秀看著自己的女兒被燒死的時候,臉上的痛苦是親情的羈絆,幸福的神情是對藝術的追求,而畫作完成之後立即自殺則是道德的拷問。
時隔一年再重讀,沒有以往的震驚和不解,更多的卻是同情和可憐。
良秀的矛盾,是所有藝術工作者都會面臨的矛盾:藝術與道德的矛盾。為了創作,為了藝術的追求,很難避免道德的犧牲。而禁錮於道德,也可能使藝術創作無法自由發展。
說到底,究竟何為道德?也可能是人類為了自保和維持秩序所創造的規則...
大學時期,芥川由於姨母的反對,放棄了初戀,那時候他就明白了人類作為旁觀者的利己主義心態,所以以歷史傳說和典故為切入口在創作中刻畫這種心態和人性的惡,才有了《羅生門》和《鼻》這樣的佳作。
以第二名的成績從東京大學英文系畢業之後,他沒有遵從文壇大師夏目漱石的意願做夏目漱石的乘龍快婿,而是娶了自己喜歡的女子,同時找了鎌倉的英語教師工作,離開了東京。在鎌倉的這兩年,他除了工作,就是寫作,寫出許多優秀的作品。鎌倉的這兩年算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時期,《地獄變》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在作家地位鞏固、且有出版商穩定的收入來源之後,芥川才辭職專心寫作。他試圖突破自己寫作的局限,從歷史小說轉向現實類作品,卻始終難以出眾。他沒有放棄,一直嘗試,卻似乎難逃江郎才盡的悲哀。
他遊歷中國,看到自己在古典作品追尋的理想國度的破敗,給自己帶來更大的精神打擊。這次經歷和《尤利西斯》的作者喬伊斯在短篇《Araby》中所描繪的幻滅(disillusion)讓主人公頓悟(epiphany)不同,芥川的這次幻滅帶來的是精神的抑鬱和長期的失眠。又加上為家中親戚的各種瑣事奔波,身體和精神都一日不如一日。而最大的絕望仍然是自己在創作中的局限,和轉變題材後寫不出理想的好作品的抑鬱。
最後,在寫完帶有自傳性質的《一個傻子的一生》之後,這位年僅35歲的作家,走向了和良秀相同的結局。
芥川和良秀一樣,都在藝術的道路上追求完美。
但芥川與良秀不同,他一生從未做過出格的事。
在養父母家中時,他乖巧懂事;在姨母反對戀情時,他痛哭一夜然後放棄初戀;在寫作才華被文壇盡相稱讚時,他畢業求職、善待妻子;在想要全心全意投身創作時,他確定出版商的稿費足以使妻兒活得體面後才決定辭職;在姐姐的丈夫因罪被捕時,他四處奔走盡心解救.
就是這樣的芥川,和良秀截然不同的芥川,因為創作的瓶頸,因為對藝術的追求,在35歲的時候自己了結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良秀死後,留下了地獄變屏風和其他驚人的畫作;
芥川生前,就已經有《地獄變》和其他優秀的作品。
芥川去世後,他的好友,另一位作家菊池寬為紀念他而設立的芥川賞,今天仍然是日本國內的最高文學獎項。
但他的名字和作品,如今卻讓人深感悲傷。
(圖片來自:https://search.yahoo.co.jp/imag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