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海拾貝】第三期
2021年2月15日
辛丑年正月初四
佳節賞名句
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
家人團圓,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的一件事。在重大的節日裡,客居他鄉的遊子,即使遠在千裡之外,也要盡力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於是,每逢佳節,與親人團聚便成了節日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古人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表達佳節思親情感的詩篇。在這些詩篇中,流傳最廣的恐怕莫過於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中膾炙人口的句子就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
王維是頗有成就的詩人,少年時便顯示了出眾的才華,「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從十五歲開始作詩,二十歲以前便寫出了《洛陽女兒行》和《桃園行》等佳篇。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十七歲作的,當時他初次離開家鄉,客居長安,詩中表達了他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深情。
詩的開頭沒有以寫景或敘事作為抒情的鋪墊,而是直接切入主題,抒發思親之情。人離開自己的親人,寄寓他鄉,總會思念家鄉,思念親人,這是人之常情。作者為追求人生理想,告別親人,來到陌生的長安,「異鄉」二字就把思鄉之情烘託出來。詩人之所以言「異鄉」而不稱「他鄉」,意在強調他鄉與家鄉之諸多不同,這樣就有一種隔膜的感覺。如果人在他鄉,又是孤身一人,思鄉之情自然更加濃烈,何況詩人還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一個「獨」字寫出詩人舉目無親、無依無靠的孤獨寂寞,把思鄉之情推向第二個高度。「異客」則強調了詩人遊子的身份,魂牽夢繞的永遠是家鄉的一草一木,是親人的音容笑貌,長安即便繁華,但總覺得自己是外人,總有一種陌生感,一時難以融入其中。詩人巧妙地把一個「獨」字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裡,每進一字,感情便深入一層。中國人有著強烈的家族觀念,非常重視家人的團圓,而在闔家團聚的節日裡,作客他鄉的遊子對自己孤獨寂寞的處境可能更加敏感,因而,平日就有的思親之情,往往會變得愈加深重,那麼「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成了一種必然。詩的第一句已經把思親之情提到一個相當的高度,第二句著一「倍」字,大大深化了詩人的主觀感受。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兩句,沒有任何曲折,直抒胸臆,談不上高超的寫作技巧,但是詩人用自然樸素的語言抒寫了在異鄉為客,重陽佳節時思念親人的深摯感情,極具藝術感染力,在千千萬萬的遊子心中引發了強烈的共鳴。尤其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真摯自然,道出了萬千遊子的共同心聲,千多年來廣為傳誦,幾乎家喻戶曉。人們在引用和理解它的時候,也不再局限於重陽節,把它當作人們思親情感的普遍概括。每當人們在節日思念親人時,便很自然吟誦這兩句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