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荔枝霜疫黴病介紹
在我國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和臺灣等地發生嚴重。
可為害梢、葉、花、枝、果柄、小果和成果;但主要為害花和近成熟果,導致大量落花和落果,損失30-80%。
貯運期繼續危害,引起大量爛果。
2、症狀特點:
花穗發病:花穗變褐,造成落花;嚴重時整個花穗枯萎脫落
果實發病:從果蒂始發病,褐色、不規則、無明顯邊緣;幼果感染,易落果;近成熟果實感染,病菌擴展蔓延迅速,致全果變褐腐爛;連續陰雨後,病表長白黴。
果枝、果柄發病:病成褐斑,病健交界模糊,高溼時產生白色黴層。
葉片發病 :
嫩葉發病:葉面呈淡黃色或褐色不規則病斑;或在葉尖、葉緣呈如沸水燙狀病斑,高溼時病葉正、背面可見白色黴狀物。
較老熟葉片受害中脈變黑。 完全老熟葉片一般不受害。
3. 病原:
病原菌學名:荔枝霜疫黴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
分類地位:卵菌門,霜疫黴菌屬。
病原菌形態:孢囊梗樹狀銳角分枝,多級有限生長,孢子囊頂生。
4. 侵染髮病條件及其預測:
①高溼度是病害發生和流行的首要條件。
②最適發病溫度25℃。25℃病菌潛伏期20小時,形成最多孢子囊;30℃潛伏期1天,形成孢子囊略少於 25℃。
③凡已感病的果園,只要連續下雨數天,病害將嚴重爆發。病害侵染過程短,再侵染頻繁,是產區發生普遍、嚴重流行的主因。
④果實採前染病,如天氣連續晴朗,暫時不表現症狀,但在貯運時高溼,迅速爆發,引起大量爛果。
5. 流行因素:
①時期和溫溼度條件:3-7月是病發盛期,產區雨季,溫、溼度極適合病害發生流行。如果此時期乾旱,病發減緩。
②品種:品種間抗病性不明顯,缺乏抗病品種。
早、中熟品種發病較重,如三月紅、黑葉、水東黑葉、白蠟、白糖罌等;
中、遲熟品種發病同樣嚴重:桂味、糯米餈、淮枝等。
果實品質:肉厚、汁多和皮薄的果實易感病。
③栽培條件:果園地勢低洼蔭蔽,排水不良,土壤溼潤肥沃,土質粘重,冬春多施氮肥,樹旺密植,枝葉繁茂,果多果大的大樹老樹,病常常較重。
樹冠下部和蔭蔽處的果實發病最早且最嚴重。
④雨水:花果期若降雨次數多、雨日多,霧水重,久雨不晴易致流行。
果園溼度較大,發病嚴重。
6、荔枝霜疫黴病的侵染循環
6、荔枝霜疫黴病的綜合防治技術
1. 原則:栽培為基礎,加強肥水管理,輔以藥劑防治,安全優質,增產增收。
2. 具體措施:
①修枝和清園:採後結合秋冬修剪,保證樹冠通風透光,雨後易乾爽。 樹上和地下病果、爛果,枯枝落葉,清出果園集中燒毀,防止病菌入地越冬而成為明年的侵染菌源。
②肥水管理:基肥為主,化肥為輔,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 秋冬乾旱時,應灌水防旱,雨季及時清溝排水,防止果園積水。
③施藥保秋梢:秋冬修剪清園後,及時噴施1-2次保護性藥劑,保證秋梢和結果母枝的健康生長。藥劑可用較經濟且防效較好的30%氧氯化銅懸浮劑600-800倍液噴霧。
④噴藥護花果:花蕾期至成熟期噴藥防治,以預防保護為主,應根據天氣及病害發展情況而定,噴足水量,把整株樹均勻噴溼,噴及葉面葉背,一般噴藥4-6次;交替用藥,防止產生抗藥性。
如遇連續下雨,則應搶晴噴藥,果實成熟期是關鍵時期,應密切注意天氣變化,噴藥護果。
7、防治霜疫黴病優良藥劑:
42%代森錳鋅(噴克)懸浮劑600-800倍,傳統保護劑,殺菌譜廣,不易產生抗性;補充鋅元素,解決缺鋅的症狀。
68%精甲霜·錳鋅(金雷多米爾)水分散粒劑600-800倍,核酸合成抑制劑,具較好保護和治療作用。
50%烯醯嗎啉(安克)可溼性粉劑1500-2000倍,破壞細胞壁和細胞膜的形成,對荔枝霜疫黴菌生活史的各階段有作用,具保護和治療作用。
25%嘧菌酯(阿米西達)懸浮劑 800-1500倍,呼吸鏈電子傳遞抑制劑,高效廣譜,具保護和治療作用,對荔枝炭疽病和荔枝霜疫黴病均有良好防效。
250克/升吡唑醚菌酯(凱潤)乳油1000-2000倍,抑制線粒體呼吸,有保護、治療、葉片滲透傳導作用 。
25%雙炔醯菌胺(瑞凡)懸浮劑1000-2000倍,對卵菌引起的葉部和果實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效。抑制磷脂的生物合成。
18.7%烯醯·吡唑酯(凱特)水分散粒劑 800-1000倍。
60%唑酯·代森聯(百泰)水分散粒劑1000-1500倍,殺菌譜廣,持效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