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疇文,54歲,從醫至今已有28年,原醫院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現崗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上海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隊長,在2020年的2月7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136人醫療隊支援武漢,共抗疫情。2月26日,朱疇文在微信群分享一線抗疫救助經歷。
2月7日,朱疇文抵達武漢天河機場:當時一架飛機也沒有,就我們一架降落了,整個機場的燈(哽咽)就是為我們而開的!
沿路一路過來,過長江大橋,看見黃鶴樓,大家都沒有話說,因為街上沒有車、沒有人,而且又是雨夜。朱疇文等人分配的任務是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接管兩個傳染病病房:它的東院區原來有1700多張床,其中800張改為專收重症的隔離病房,還不是ICU,進病房時,大家心裡都有點瘮得慌!
隔著門就是傳染傳染區,雖然有兩個通道,有兩道門隔著,但這些都是非常簡陋的,當時的疫情嚴峻,門也不是感應門需要手推,風一吹就會被吹開。
即使行醫多年,但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會感到緊張的,病房的情況當時是從普通病房改造的傳染病病房,符合院感(控制)的要求,因為都有國家級的專家來看過,朱疇文講道。
朱疇文:當時的設施還是比較簡陋的,但你必須用啊!儀器不夠,不夠也沒辦法,吸氧吧。吸氧也有問題,氧氣量不足,所有的管道氧氣,實際上都不是為800張床,要大流量吸氧而配備的。後來要用鋼瓶,鋼瓶也沒人運,只能運到樓下由護士滾進去或是推進去,所以非常辛苦。
但現在情況所有改善,氧氣加壓、不斷地調整壓力等,至少氧氣的供應量比以前有所好轉,儀器也越來越多。
「醫院裡頭提供三頓飯,酒店裡有提供三頓飯,其中有幾天,因為武漢是更加嚴厲的交通管制等等,物資採購困難,酒店也非常難。有的是集中配送飯,有的是酒店自己做,有幾天肉食品少了,葷食品少了,有一次的葷食品只有一隻牛蛙腿,我說腿也是肉啊,你給我牛蛙腳趾頭也蠻好了」。可見,當時我們的一線醫護人員也是以自己全身的力量在保護著我們!
談到壓力問題,朱疇文的壓力就是「零感染」所以當時的他再三地強調安全,只有做好自己的防護,才能更加安心做好各種診療活動。
其中,有孩子才剛剛畢業兩年半,其實是蠻緊張的,穿著防護服,帶著三層手套口罩,以及防護服,護目鏡、面罩,再加上腳套,整個人全悶在裡頭,甚至是連脈搏都是摸不到的。其中,一位女護士在裡頭吐了,她剛吐出來的時候她的腦子是這樣想的:摘下口罩,新冠肺炎,嘔吐不慎吸進去,吸入性肺炎。當時的她鎮住了,後來轉身出了病房。
談起這段經歷,朱疇文數度哽咽:「我覺得蠻苦的,不是指我們醫療團隊,而是指武漢的老百姓!我再也不願意以醫療隊領隊的身份回到武漢來」。
所以說,哪裡有所謂的歲月靜好,也沒有上天派來的英雄,不過是平凡人的身軀在為我們擋著困難罷了。他們是真正的英雄,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人民,為了社會,為了國家,致敬,白衣天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