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不單單包括出走他國,還包括苦苦栽培之人,日後卻選擇了其他專業。事實上我們苦讀十二年考入大學,大學又學四年,步入社會後所選擇的工作也不一定與大學專業對口,這事不稀奇,可用心良苦,繼續深造之後,又選擇了另一條路徑,卻讓人感慨萬千。
李沁,出生於崑曲的發源地——江蘇省崑山市巴城鎮。崑曲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創始人是顧堅草,又經明代嘉靖年間的魏良輔改革,吸收當時流行的各個聲腔的特點,從而有了軟糯、細膩的腔調,這便是崑曲的特點。
由於該腔調就好像是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湯糰,於是便有「水磨腔」這個名字,巴城人梁辰魚用「水磨腔」填詞創作崑劇《浣紗記》,並且第一次成功將水磨腔用於舞臺。
雖然在現如今,眾人皆知《牡丹亭》、《桃花扇》等崑曲名句,少有人知《浣紗記》,但《浣紗記》的意義卻是非凡的,《浣紗記》原名《吳越春秋》,就如同北宋畫家張擇端畫出的《清明上河圖》,裡面不僅反映了北宋經濟繁榮的一面,而且又有警告作用,為曲諫。
梁辰魚雖不是一名政客,一生為戲,可他也關心國家大事,彼時社會危機四伏,韃靼多次逼臨北京城,官場之中宦官與閣臣相鬥,嘉靖帝數十年不上早朝,就算玩得一手權謀術,外部勳戚豪強又進行大量土地兼併。
嘉靖三十二年,江浙等地遭倭寇焚掠,這事就發生在梁辰魚的身邊,梁辰魚心憂國家,創作出《浣紗記》,但又擔心自己遭到猜疑,因此又不得不在結尾處講到:
「盡道梁郎見識無,反編勾踐破姑蘇。大明今日歸一統,安問當年越與吳。」
若是有心,《浣紗記》引起當局者的重視,當局者積極改正,它便是警世之作;若是無心,《浣紗記》便是精彩的崑曲表演,明代戲曲評論家潘之恆也給出了極高的評價:「一別長幹已十年,填詞引得萬人傳。」
崑曲就這樣從農村走向城市,輝煌於宮廷,被全國所皆知,甚至得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因為現今許多劇種其實都是從崑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不過崑劇也有過一段「消沉期」,當京劇興起後,看崑劇的人少了,許多崑劇藝人便轉行演出流行的京劇了,但新中國成立,由於國家大力扶持和振興我國傳統的戲曲事業,崑曲《十五貫》讓全國上下又一次見識到了崑曲的魅力,繼而崑曲再次復甦。
現如今崑曲,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批命名的「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1年,11歲的李沁進入了戲曲興趣班接受戲曲基本功培訓,雖然巴城走出了許多優秀的戲曲藝術家,而李沁無疑是有戲曲天賦的。
李沁是聽戲長大的,對崑曲多有嚮往,那段時間裡她刻苦訓練,並且為了能夠留在學校學習戲曲,向媽媽保證不會耽誤自己的學業,2年後,李沁參加「蘇外之夜」戲曲專場晚會的演出,並且憑著崑劇《牡丹亭·遊園》中的杜麗娘獲得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金花獎。
杜麗娘本是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記》中的女主角,值得一提的是《夷堅志》是其藍本,而該話本為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創作《牡丹亭》提供了基本的故事情節,杜麗娘也經崑劇《牡丹亭》而被大家所熟知。
李沁在崑曲上大放異彩,2004年,李沁又考入了上海戲校,學習專業的崑曲表演藝術,並且被時任上海崑劇學院院長的蔡正仁相中,成該學院的第5代「杜麗娘」,李沁一家獲知這消息,都倍感興奮,於是李沁成了國家秘密培養9年的傳統文藝人才之一。
可優秀的人,面臨的機會也多,被發掘的機會更多,如果沒有那次的意外,李沁至今仍會在崑曲舞臺上綻放光彩,而不是娛樂圈中的一名女演員。
2008年,導演李少紅為電視劇《紅樓夢》選角,儘管李沁並沒有參與,一心學習崑曲,但李少紅見了李沁後,就覺得李沁是《紅樓夢》中薛寶釵的不二人選。
不過李沁的父母以及老師等人都拒絕了李少紅,認為李沁已有一條平坦的大道,沒必要進入娛樂圈,更何況娛樂圈是出了名的「亂」,眾人皆認為李沁繼續走崑曲這條路就可以了。
但李少紅也特別堅持,就認定李沁了,並且親赴巴城去做李沁父母的思想工作,最終李沁出演了《紅樓夢》中少年時期的薛寶釵,並且憑著該角被觀眾所熟知,獲得了南方影視盛典金南方年度最受媒體關注獎和金南方年度最佳新人獎。
從此娛樂圈中多了一個名叫李沁的姑娘,而崑曲舞臺上再無李沁的身影。
當然,這是個人選擇,崑曲的受眾畢竟沒有影視劇那麼廣泛,而且有人還曾主張過,崑曲可作為博物館藝術,只求保存,不用發展。不過筆者還是非常欽佩那些為傳統藝術堅持的人,如果崑曲就此銷聲匿跡,人們只能在書上、博物館了解崑曲的歷史,不免覺得遺憾,親眼所見、親眼所聽,才覺震撼。
「崑曲皇后」張繼青曾也是從崑曲《牡丹亭》走出來的,自小學崑曲,四十多歲時成名,現如今她也培養出了一批南昆旦角接班人,其中就有單雯,單雯成了建國後繼承崑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四代傳人,2009年被列為了「六大人才高峰」培養對象。
2019年4月,單雯演出的崑曲《牡丹亭》入選了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戲曲類獲獎公示名單。崑曲《牡丹亭》可謂是生生不息,自出世便引起了極大關注,即使在明、清兩朝,《牡丹亭》一度被列為閨閣禁書,但該崑曲最終還是發揚光大了,從國內走向了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