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YY高手
|前言
眾所周知,我是個愛玩ITX平臺的玩家。
夏天的時候嘗試了酷媽的熱門機箱NR200P,當時玩完還覺得欠缺點什麼。
老實說,我口水這機箱很久了,從4月剛發布就撰文關注它了,知道雙十一才忍心剁手,因為實在太貴了。
畢竟是玩,無趣了之後再賣掉就是,靠著自我催眠的藉口,還是下單了。
|開箱
今天的主角是它
堪比MATX機箱的碩大包裝盒,讓我著實有些莫不這頭腦。
這ITX機箱,有這麼大嗎?
取出正體,嚯,還真不算大,我嘗試安慰下自己,雖然之前見過別人裝機,但是自己用還是有些超預期了。
尺寸大小,這麼一比較就清楚了。最左邊是喬思伯的A4 Ver1.1,中間是酷媽的NR200P,最邊上的是ROG Z11。
大不大,各位自行判斷。
ROG產品細節設計都很到位,精緻的敗家之眼零件盒,一小摞說明及活動彩頁。
一堆小配件,近處的是可更換燈片(機箱上預裝的是豎版,這個是橫版),水箱&水泵支架,最右側是SFX電源轉接架。
華碩很貼心的加了緩衝棉,儘可能的減少水泵的共振噪音。
其他的小配件
這是我目前為止見到的最後的機箱說明書,有手機一半厚了。
機箱四視圖。
很帥,很硬派,就是有點好玩的是正面和背面幾乎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是背面有橡膠墊,前面板很乾淨。
機箱支持兩種模式放置,除了傳統的橫放,還支持豎放。
其實這裡更推薦豎放,至於原因,後面會說道。
左右兩側是非對稱設計,一面是側透玻璃,一面是帶有條紋的金屬側板。
U1S1,華碩的顏值設計還是有一套的。
前面板上部的小凸起是開合面板的按鈕。
金屬拉絲的材質,看上去就是顯得高大上一點。拆側板需要先拆前面板才行,通過按壓面板上的長條就可以輕鬆卸下面板,後面板也是一致的。
頂部豪華到奢侈的I/O接口區,電源開關、重啟開關、USB 3.1 Gen1 Type-A *2、USB 3.1 Gen2 Type-C *1、二合一音頻口、USB 2.0 Type-A x2、LED燈控按鈕
最後面的是LED燈控開關,支持三種模式調節。
拆
這裡大家注意下,不拆前面板是不能拆側板的。
側板是通過卡扣來固定的,再由前面板來固定。
一般一隻眼睛的產品已經很貴了,更何況這是兩隻眼睛的。
要拆側板,附贈的螺絲刀就可以用上了。
Z11有個獨特之處,就是11°傾斜設計的主板託架,官方說法是更有利於散熱。某種意義上也對,這樣CPU背板和顯卡背板就有一些空間,方便散熱了。
燈板特寫,這裡是預裝的燈片,機箱豎立起來之後,這個敗家之眼就正好是正著的,如果是橫放,就需要更換零件盒裡的燈片了。
側面可拆卸的防塵網。
機箱自帶了一塊拓展接口板,老實說,自帶的線已經佔掉了絕大多數,留給我們用的也就是風扇位比較多。
前面板是兩枚14CM的預裝風扇,無光汙染。
背部是一枚14CM的風扇,同樣無光汙染。
肯定有人會問了,為什麼背面只有一枚風扇,那是因為另一個要留給電源用。
|裝機
全家福
主板
主板是我們的老朋友了華碩的X570-I GAMING(我就偷懶用之前拍的圖頂一下了)
|內存
這次的內存是大有來頭。
選擇的是影馳HOF EXTREME 4266MHz 8G*2的超高頻內存,採用的是三星B-die顆粒,不管是自身頻率,還是超頻前置,都算是超頻算是高頻條裡第一梯隊的。
|SSD
SSD是影馳的HOF PRO 1TB版,PCIE 4.0SSD目前最受歡迎的恐怕也只有HOF PRO和海盜船的MP600比較熱門點,新出的980 PRO和SN850目前價格還是有點虛高。
散熱片我就不用SSD自帶的了,畢竟原裝的已經完虐大多數廠家了。
X570-I GAMING這板子這塊的小風扇設計是我最喜歡的,要顏值有顏值,要功能有功能。
|顯卡
顯卡是索泰 RTX3080天啟 OC
這兩年都流行玩XX顯卡姬,索泰也不例外,隨顯卡還附贈了小周邊。
第一批發布的RTX 3080顯卡還都有點體態臃腫,不少都是越肩、30+長度、2.5甚至3PCIE厚度,相對來說天啟還算是比較苗條的。
今年大家普遍都長,A4機箱就很痛苦。
三風扇設計,左右兩枚葉片上增加了「鱗狀」凸起,有利於降低風阻和噪音。
中間這個風扇外圍有一圈鱗狀凸起,索泰稱之為「啟世之環」,是正面唯一的RGB燈。
頂部的銘牌,其中「ZOTAC」是支持RGB燈控。
8+8Pin供電,官方建議電源700W+
老黃標準的4接口,DP1.4a*3+HDMI2.1
雖然沒有越肩,但是厚度還是有點超,2.5甚至接近3PCIE了。
仔細看右下角,是不是有驚喜?不出意外以後會有尺寸兼容性更好的卡,也就是說A4機箱還是有希望的。
5熱管?
錯,這個是7熱管設計的。
背面的金屬背板做了「天啟姬」的小翅膀銘文。
搭配背部散熱模塊,形成了「引擎」+「翅膀」的機甲造型。
「天使之翼」的背部散熱模塊你說帥氣吧,一般,但是對於我的這塊X570-I GAMING主板來說,很不友好,會和PCIE上部的拓展模塊衝突。
|電源
之前雞王比賽用的就是這顆電源,所以我又省下了拍照時間了,機智。
官方既然推薦了700W+的電源,那麼我果斷Focus GX750走起。雖然這是粒ATX電源,但是他是短款,長度僅為14CM,瞬間就讓兼容性UP UP。
白色的GX750非常稀有,雖然顏值不及SNOW,但是也相當漂亮了。
最左邊的是靜音按鍵。
4 CPU/PCIE接口,對於目前普遍是8+4的新主板來說,GX750想帶8pin*3的顯卡就GG了。
|散熱器
散熱器也是群毆國度,STRIX LC 240 ARGB 飛龍 。
和霸氣的龍神不一樣,飛龍的冷頭是圓形的,尺寸上兼容性更強。
附件一覽,就是有點搞不清,為什麼ROG要用這種一次性塑料包裹螺絲,明明很多是一次性用不完的,你給個自封袋不行嗎,還是說你未來打算送零件盒?
ROG的細節設計真的是太講究了,無處不在的ROG solgan。
側面的加固斜紋,不過得吐槽下這風扇框,邊角雖然都留了很大的空間,但是中間位置絲毫沒留一點位置,想繞個線幾乎不可能。
風扇參數,DC 12V,0.35A。去查了下官網,這扇子有81CFM的風量,5mm H2O的風壓,屬於偏性能的扇子,後面試了下滿載,2500的轉速效果確實驚人。
|裝機
真·主板插在顯卡上
這個機箱是我目前為止遇到的除了7-8枚風扇的分體水冷以外最難走線的。
file:///C:\Users\michael\AppData\Local\Temp\ksohtml20520\wps83.png
無論怎麼整理,左側的那一堆線還是沒法妥善收納。
正面到還是不錯,電源上部的收納盒完美的遮擋了主板24Pin和其他的一堆線路。
只要不看顯卡走線,就非常完美
正面的線絕大多數都被這個收納盒擋住了,為這個設計點讚!
都轉了一圈了,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機箱看不到主板I/O接口?
所有的接口都在機箱內,前面板下面
對,你沒有看錯,接口都在機箱內,唯一的的走線位置就這麼一丟丟大,而且位置很詭異,你垂直放,接口就在頂端,你橫放,接口就在最前面。
如果機箱要橫放,必須要用電源轉接線才能不凸起,放穩機箱。
請注意看機箱下面的小尾巴。
即便是豎放,也要講究方向。走線槽在機箱底部,立起來之後只能這樣橫放,才能避免走線槽外露的風險。
帥氣是帥氣,但是代價也大,沒有大桌子還是吼不住的。
|測試跑分
跑分相對來說不是這篇文章的核心,所以我就簡單的曬曬成績好了。
3DMark各項分數其實和我之前測的影馳RTX 3080金屬大師是差不多的,畢竟二者頻率之差30MHz。
但是遊戲跑分結果卻比之前用INTEL平臺(I7 10700K平臺)測的成績要低,不得不說在4K解析度下CPU也是很重要的。
SSD測試分數。
CPU滿載溫度54℃,相當不錯,我甚至懷疑CPU頻率沒上去,但是實際看了任務管理器,已經達到3.88GHz了。
顯卡滿載最高84℃,這就不漂亮了,但是可以接受。
要說測試部分,其實我最關心的是機箱溫度這個Z11包裹的非常嚴實,兩面是不透氣的鋼化玻璃。但實際測溫來看,CPU由於是水冷,完全不必擔心悶的問題,但是顯卡還是有受影響的,首發各家測試,顯卡滿載也都在80以內,這也不難理解,比較顯卡風扇是完全沒頂部玻璃擋住的。
|總結
這機箱算是拔草了,顏值是真的讓我流口水,但是用起來讓我捏拳頭。標榜著ITX機箱的名號,但是一點兒都不小,橫放走線醜,豎放佔空間。內部走線複雜,機箱悶罐設計,不利於顯卡散熱。
但是!如果是上分體水冷,這個機箱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顏值可以再UP一下,風道的問題完全不用擔心了。如果年前不忙,我會考慮下試試分體水冷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