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雋
隨著教育要求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除了知識積累外,能力培養同樣重要。而在眾多能力之中,專注力無疑最值得關注。2019年的幼小銜接行業調研中,有33%的家長對孩子的專注力不滿,「注意力不集中」成為最困擾中國幼升小家長的教育難題。
解決這一教育難題,首先要對兒童專注力問題本質進行深入了解。日前,卓越·巧問教育聯合中國教育智庫網、亞洲幼教年會發布《2020中國幼小銜接行業調研白皮書》(下稱「白皮書3.0」),通過4-5歲兒童的實驗數據,填補了行業內對兒童專注力培養方面思考和探究的不足。
《2020中國幼小銜接行業調研白皮書》順利發布
填補兒童專注力研究空白,卓越·巧問教育率先探討兒童專注力現狀
為了直觀、真實地研究幼小銜接階段兒童的專注力問題,白皮書3.0邀請行業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張梅玲教授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兒童心理學專家李忠忱教授設計實驗方式和內容,採用了「個別化測驗」的方式進行「斑馬塗色實驗」。本次實驗,亦是幼教行業首次從基礎研究著手,對4-5歲兒童專注力的研究。
李忠忱教授解讀「斑馬塗色實驗」
白皮書3.0的數據顯示,處於4-5歲年齡區間的孩子,注意力水平隨年齡的增長而顯著提高,家長無需過度焦慮。到了5歲,更可能是兒童注意力加速發展階段。若兒童經歷了該快速發展階段後,專注力情況仍未好轉,家長則需引起重視,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引導。
實驗中還發現,同年齡段的兒童呈現出明顯不同的專注力狀態。實驗中達到三級水平(注意力最穩定)的兒童能夠做到全程不走神、不中斷、聚精會神,而專注力只有一級水平(注意力極不穩定)的兒童,則容易表現出「磨洋工」的狀態,甚至在實驗過程中忘記目標和任務。由此可見,「專注力」的個體差異甚大,幼教從業者如何在教學上實現「因材施教」顯得尤為重要。
視頻中,左方為三級水平,右方為一級水平
丟失目標型不穩定案例
專注力是學習的第一道門檻,行業實踐需關注三個「驅動點」
在白皮書3.0發布會現場,專家們對不同兒童的專注力情況如何「因材施教」,提出了獨到見解。在他們看來,對兒童專注力的培養本質上需抓住三個核心「驅動點」。第一個「驅動點」,是利用興趣愛好驅動兒童的自控力,提升孩子的專注能力。但大部分孩子對學習還是缺乏興趣的,因此需要引入第二個「驅動點」——成就感。通過在孩子學習進步時給予他肯定與鼓勵,進而激發孩子的成就感,讓孩子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
成君霞、張梅玲、李忠忱、楊文澤共話幼小銜接未來(從左至右)
最後一個「驅動點」,是責任意識。老師與家長必須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邁入學校後,自己便擁有了「學生」的身份,而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因此自發地認同該身份的任務與責任,從而塑造專注力。從「興趣」到「樂趣」再到「志趣」,層層遞進培養,才能深入解決兒童專注力問題。
巧問教育紮根基礎研究推動行業發展
自2018年,卓越·巧問教育就率先探索幼小銜接教育的本質,發布行業首份《中國幼小銜接行業調研白皮書》,希望為幼小銜接行業正本清源;2019年發布白皮書2.0,將研究範圍擴大至三四線下沉市場,探索國內更大範圍幼小銜接階段群體的困惑與痛點。
今年,卓越·巧問教育再度研精究微,在中國教育智庫網與亞洲幼教年會的支持下發布白皮書3.0,通過大型實驗,深入剖析不同專注力水平兒童的個體特徵,幫助幼小銜接階段群體建立對兒童專注力問題的正確認知。
成君霞老師現場回顧三年白皮書研究歷程
在發布會上,卓越·巧問教育創始人成君霞老師表示,將會圍繞本次專注力實驗的數據進行持續跟蹤,了解更多影響孩子專注力發展的可能因素。同時將推出大型專注力賽事「專注力大挑戰」,通過活動的形式解決更多兒童專注力問題。而白皮書的數據仍將以三年為期不斷更新,幫助更多兒童順利完成幼小銜接,推動行業專業化、可持續化發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