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化說
西方美學理論之一。古希臘亞里斯多德提出。認為悲劇可以喚起人們悲憫和畏懼之情,並使這類感情得以淨化,獲得無害的快感,從而達到某種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一律
「三一律」是古典主義戲劇重要的創作規則。他要求一個劇本只能有一個情節錢索,劇情只能發生在同-地點,時間不準超過-晝夜,即24小時。三一律使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具有了明晰、精煉、緊湊的優點, 但對戲劇創作也構成一種束縛,使得古典主義戲劇過分拘泥於形式,不夠真實和自然,尤其與現實距離較遠。
「陌生化效果」理論
布萊希特提出了「陌生化效果」又稱「間離效果」這一戲劇術語。所謂「陌生化效果」是指舞臺演出要使觀眾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時間以新的形式出現,使觀隸感到驚奇,從而引|發他們進行重新審視和思考。
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象徵主義流行於19世紀後半葉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期象徵主義應運而生,本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徵主義達到高潮。象徵主義具有鮮明的特徵: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徵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代表作家:瓦萊裡、裡爾克、龐德、葉芝和艾略特。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盛行於歐美的一種現代主義文學流派。表現主義在創作上的特徵是批判現實,否定傳統,具有激烈的革命和反叛情緒;以表現主觀為主導特徵,具有鮮明的主觀性和表現性特色;常常採用象徵、荒誕手法,以富有象徵意義的故事、人物、環境或荒誕古怪的舞墓形象,對社會人生進行整體性的把握和表現。表現主義在戲劇創作方面的代表是奧尼爾,小說創作.上的代表是卡夫卡。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興起,並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流行於歐美各國。超現實主義直接脫胎於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創作者把無意識、本能、幻覺、夢境作焉創作的源泉;採用「自動寫作法」 「夢境記錄法」 集體寫作法」進行創作;並打破語法規範和邏輯制約, 大膽進行「文字的自由連用」和「意象的隨意並置和轉換」等各種語言方面的革命實驗,以追求一種新奇的語,效果。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國布勒東及其小說《娜佳》,阿拉貢及其小說《巴黎的農民》。
意識流小說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20至40年代初在英國形成並流行歐美各國的。意識流作家把表現人的心裡真實和意識的流動作為文學創作的主要任務,主張作家退出小說,讓小說人物直接面對讀者,袒露自己的心靈世界;不受客觀時間、空間的限制, 以「心理時間」表現人物的思想意識活動和主觀感受。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有世界三大意識流作家之稱的普魯斯特、喬伊斯、福克納以及沃爾夫等人。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60年代風行美國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由美國作家弗裡德曼編的一個《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黑色幽默」是一種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悲劇的內容的文學方法。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為了一種展現絕望的幽默。西方評論家把它稱之為「絞刑架下的幽默」。黑色幽默的藝術特徵: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法;具有寓意性。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海勒,被認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幟。其它作家:馮尼格特:代表作《第五號屠場》 品欽:《萬有引力之虹》
荒誕派戲劇:
荒誕派戲劇是本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戲劇流派。荒誕派於1962年由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寫的《荒誕派戲劇》而得名。荒誕派戲劇有以下特徵:①荒誕、抽象的主題。 ②支離破碎的舞臺形象③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家:品特、阿爾比、貝克特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產生於法國,後流行歐美的文學流派,它以存在主義哲學焉基礎,以文學形式宣傳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宣揚世界荒謬、人生痛苦。代表作家是薩特、加繆和波伏娃。
新小說派
新小說派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產生於法國,60年代蜚西歐、美國、日本及東歐的文學流派。新小說派作家認為,世界是荒誕的、虛無的和不真實的,以描寫故事情節和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的傳統小說已無法表達現代人多變的內心世界,他們主張作家應該「毅然決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動的照搬荒誕世界裡的存在,不賦予它以任何意義與感情色彩。新小說派擯棄情節和人物,拼貼散亂的片段,以物代人,創立純粹寫物的風格, 倡導讀者參與創作,重建小說的人物與情節。這個以反對傳統小說創作傾向的流派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新說派的代表作家有克洛德西蒙和阿蘭羅布一格裡耶。
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是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發端於20世紀30-40年代,到60年代成為拉美小說的主潮,代表作家有瓜地馬拉的阿斯圖裡亞斯、古巴的卡彭鐵爾、墨西哥的魯爾弗和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家大多具有強烈的使命感,他們在創作中表現拉美人民苦難的歷史,揭露黑暗現實,抨擊本國獨裁政治和外國侵略勢力,探索民族的出路和未來。在藝術上,通過帶有原始色彩的魔么]般的知覺感受、通過不同的文化觀念折射現實,經常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如幻覺、夢境甚至鬼魂等形象展現現實的神奇色彩,不斷表現生活現實的目的。
隱含讀者
隱含讀者是由[德國]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伊瑟爾提出的所謂隱含讀者相對於現實讀者而言的。伊瑟爾指出:隱含讀者不是實際讀者,而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預期設計和希望的讀者,即隱含的接受者。它存在於作品之中,是藝術家憑藉經驗或者愛好,進行構想和預先設定的某種品格。並且,這一隱含讀者業已介入創作活動,被預先設計在文藝作品中,成為隱含在作品結構中的重要成分。顯然,這個「隱含讀者」排除了許多幹擾因素,更符合作者的「理想。甚至可以說,是第二個作者,即作者自言自語時的聆聽對象。
空白」理論:
關於文本的未定性問題,伊瑟爾在英伽登的「未定點 」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空白」理論,將空白引入文本與讀者的交流過程中。伊瑟爾認為,空白是交流的基本條件,沒有空白就沒有交流的必要;同時,空白又是閱讀中不可或缺的積極動力,它作為讀者想像的催化劑,將促使讀者補充被隱藏的內容,幹預或調整已建立起來的聯繫。在伊瑟爾那裡,空白被推置引人注目的位置,成為聯接創作意識和接受意識的橋梁。
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的異同
一、現實主義文學與現代主義文學的比較
現實主義又稱「批判現實主義」,其文學作品表達出人們對正義戰勝邪惡的堅定信心和鬥志,激勵人們為改造現實社會、爭取自由幸福而不斷鬥爭。而現代主義文學卻反映出西方人心靈的迷惘和痛苦,對前途悲觀絕望的情緒,體現出虛無主義的思想。
1、從產生到繁盛的時間看,現實主義文學在西方由來已久,文藝復興以來,尤其是啟蒙運動時期,文學藝術家就主張藝術必須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從19世紀30年代起,現實主義文學成為文學的主要潮流。現代主義文學興起於19世紀晚期,20世紀20-30年代達到繁盛時期,並取代現實主義成為西方文壇的主流。
2、從興盛的社會根源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是由於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開始大量暴露,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的結果。現代主義文學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興起,經濟危機、世界大戰等社會問題使人們對資本主義產生了普遍的危機感,他們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
3、從創作特點看,現實主義強調真實具體地描寫現實生活,詳盡分析相互衝突趨勢,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因對現實秩序不滿而被稱為批判現實主義。現代主義文學是一種流派眾多、風格各異的多元化文學,其共同點是集中表現自我,在藝術手法上反傳統。
二、浪漫主義文學與現實主義文學的區別
1、描寫對象
浪漫主義文學最本質的特徵是它的主觀性,往往把理想作為現實加以描寫和歌頌,注重內心世界的描寫。
現實主義文學卻是以客觀真實的生活作為描寫對象,因此成為一種時代的記錄。
2、表達對現實不滿的方式
浪漫主義作家們對現實強烈不滿,往往偏重於對理想的追求,把現實和理想對立起來,著重描寫他們認為最好的、最美的,也是他們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藝術典型。
現實主義作家對現實的不滿表現為充分揭露和批判這個社會,探索導致社會罪惡的本質根源。
3、對自然與環境的態度
浪漫主義文學著力描繪自然景物,主張社會回到「自然狀態」,以表達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城市文化和工業文化的厭惡。
現實主義文學則注重觀察生活,仔細描寫環境和生活細節,重視環境對塑造人物性格的決定作用,從而塑造出文學史上一大批典型人物形象。
三、浪漫主義文學與現代主義文學的比較
1、不同點
背景:浪漫主義文學產生於資產階級革 命高潮時代,現代主義文學產生於壟斷資本主義時代。
藝術特點:浪漫主義文學屬於傳統文學的範疇,現代主義文學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特徵。
2、相同點
背景:都體現出對社會混亂和危機的不滿。
藝術特點:都注重對人類情感世界的發掘,追求自由。
概括起來說,浪漫主義文學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30年代,現實主義文學產生於19世紀30年代—20世紀初,現代主義文學產生於20世紀初,興盛於五、六十年代。
各文學流派產生的時代背景:浪漫重感情(殘酷的社會現象,使人們對現實不滿,對啟蒙理想深感失望,努力尋找新的精神寄託);現實揭矛盾(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複雜,人們感到失望和不滿);現代展個性(面對社會危機,人們失望、苦悶和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