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獨尊的泰山,自古以來就被奉為中華兒女心中的聖山,28億年前的地殼運動,造就了她偉大的體魄。穩如泰山,重於泰山,國泰民安,詮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品質和理念。
▲泰山石刻孔登巖
儒學創始人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的「聖賢之道」與泰山有著深厚的淵源。據史料記載,孔子一生曾數次登臨泰山,抒懷暢志、開闊胸襟、考察封禪、學習禮儀、體察民情、觀知時政,得道「仁愛」的真諦。孔子「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至理名言」,成為亙古不變的做人做事之本,教誨著中華民族,影響著天下蒼生。
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泰山位居東方屬太極龍位,所以,泰山自古以來就被奉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像徵;而大汶口文化又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據史料記載,孔子曾17次渡汶河登臨泰山。孔子從代表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巍巍泰山和承載著中華民族文明之光的濤濤汶水中領悟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哲理。所以,泰山、尼山、汶河被譽為儒學文化之發源地。
▲「先師孔子行教像」拓片
孔子與泰山之淵源流傳甚廣。據史料記載,孔子12歲時,為救治重病的母親顏正在,歷經艱險和傳奇,隻身到泰山採回靈芝,母親服後得以康復。
孔子當年登泰山採靈芝時,遇高人下「九宮格」棋,指點迷津。孔子當年與高人下棋的「九宮格」棋盤,至今在泰山「孔子登臨處」的遺蹟清晰可見;在泰山浩瀚的名勝古蹟中,孔子泰山聖跡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孔子登臨處」、「知足常樂處」、「荷政猛如虎」處、「瞻魯臺」、「望吳峰」、「孔子小天下處」等。此外,在泰山的南麓新泰「放城」鎮,就是因孔子中的72賢人之一「林放」故裡而得名「放城」。
孔子開創了名人登泰山的先河,讓歷代文人名士競相效仿,成為泰山流傳久遠的泰山文化風尚,至直演變成中華傳統文化之根源,加之歷代帝王為祈福國泰民安的泰山封禪,形成了「穩如泰山,重於泰山,國泰民安」的民族精神,詮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品質和理念。
在孔子偉大的一生中,除泰山、尼山、大汶口文化對他的重要影響外,周公的《金人銘》對孔子的聖人之路也產生了裡程碑式的影響。
《金人銘》成為孔子終生的座右銘。
《金人銘》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勿謂所傷,其禍將長;勿謂所害,其禍將大;勿謂所殘,其禍將然;勿謂不聞,神將伺人。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將尋斧柯。誠能慎之,福之根也,曰是何傷,禍之門也。疆梁者不得其終,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惑之,我獨不徒。內藏我智,不示人技。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於此?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金人銘》譯文:
古人是慎重發表言論的,警惕啊!警惕啊!莫多講話,多講多敗事;莫多生事,多事多禍患。身處安樂之中,定要防備無善行所造成的災禍之悔恨。莫說有何損傷,其禍害將不斷增長;莫說有何危害,其危害將越來越大;莫說有何殘害,其殘害已慢慢形成;莫說無人聽到,神仙知曉,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星星之火不滅,終釀火災,悔之晚矣。川流不息的小溪不阻塞,最終匯成江河;日積月累,終成大業。雜苗不及時拔除,將來只能用斧頭砍伐。誠實謹慎,才是福根。出口傷人,災禍臨門。欺人強盜不得善終,爭強好勝必遇敵手而引火燒身。盜搶憎恨主人,必將遭到民憤。君子知天下人都不樂意別人居其之上,所以禮賢下士;知天下人都不樂意別人超過自己,故屈己而尊人。溫良恭儉讓,德行天下,眾人仰慕。持之以恆謙恭仁德,無人超越;人皆爭名逐利,我獨堅守仁德,意志不移。深藏智慧不炫耀,智者不惑,仁者無憂,雖處高位,誰能傷害我!江海雖大,能以寬大胸懷海納百川,是因其處於低位。天道悠遠至上,卻能屈居下人,作為常人,定要警惕啊!(吳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