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接觸、少社交、戴口罩……疫情下,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了消費習慣的異化,並重塑了我們的消費觀和消費意識,這些重塑也在反向推動和引領著商業的蝶變。加之全球地緣政治動蕩,中國經濟加速走向內循環,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下,商業的未來走向是什麼?商業人又該如何更好地化解疫情帶來的衝擊和問題,值得仔細探討。
在此背景下,2020年度(第十四屆)北京商業高峰論壇將於12月8日在北京王府半島酒店舉辦,論壇將以「國內大循環·消費新格局」為主題,聚焦北京商業在特殊歷史時期的新發展格局。
北京商業高峰論壇是由北京市商務局指導,北京市商業聯合會、北京商報社聯合主辦的高端商業領域論壇活動,也是一年一度的「北京十大商業品牌評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屆論壇都吸引了來自零售、電商、生活服務業、文化、旅遊、金融等多個領域人士到場,北京商業領域幾乎所有知名企業的商界精英都匯聚於此,展開思想碰撞與觀點爭鳴。與此同時,來自北京商業領域主管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的重磅嘉賓也會就政策風向、市場前景、企業經驗等話題進行分享,因而北京商業高峰論壇也被稱為「北京商業的指南針」,在京城商業領域中影響力獨樹一幟。
變革總是發端於危機之時。2020年是特殊之年,這一年中,商業之變讓人應接不暇:外賣直接送到登機口,肯德基賣起螺獅粉,盒馬牌火鍋外賣到家,海底撈開了超市,ZARA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營業亞洲最大旗艦店,家門口同時多了四家不同品牌的便利店,小區買菜群的群主變成了家樂福店員,今年過了個超長雙11,李佳琦、薇婭成了你的導購……
這些改變的背後,是商業人在疫情陣痛下重新適應市場的反思,是敏銳洞察需求變化後對市場的進一步細分,是重構的供應鏈和市場通路,新調整的產品組合,進一步優化的實體店體驗,直接構建的消費者聯繫,以及對顧客更細緻入微的觀察……
正是因為這些生機勃勃的改變,我們的生活得以迅速重啟,經濟快速回暖。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0月份社會消費零售數據顯示,我國商品銷售額持續上升,10月社會消費品總零售額38576億元,同比增長4.3%,增速環比又加快1.0個百分點。市場銷售連續三個月呈同比正增長,消費需求明顯復甦。
後疫情時期,中國正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這一背景下,在雙11前夕我們分赴全國五地走訪一線工廠和供應商,形成「從雙11看國內大循環」系列策劃,記錄中國經濟在新環境下的創新之路。調研成果也將在12月8日舉辦的第十四屆北京商業高峰論壇以藍皮書形式與大家見面。
2020年全球經歷疫情肆虐,中國經濟在面對全新挑戰的同時也孕育了模式和技術的創新動力,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生產和消費端都在面對新課題,商業企業何以自救?何以變革?何以塞翁失馬?北京商業發展高峰論壇力爭給出答案。
北京商報記者 孔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