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晴天似雨天》是2015年上映的一部美國文藝片。
這部片是2015年評分最高的外語片。
本喵到沒有覺得到最高的程度,但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美的意韻深遠。
雖然它的故事特別簡單,簡單到一句話就可以說完整部電影。
在一個夏天,23歲的女孩去給一個富商家的12歲男孩做保姆,他們彼此陪伴了一個暑假。
很多評論說這是一段愛情。
私以為並不是。
這種感情有些複雜,愛情友情都不能準確的定義。
唯一能確定的說法就是,這是一段陪伴。
導演弗蘭克·威利在採訪中說拍攝這部影片的靈感來源於他自己的一次街頭散步。
當他在紐約街頭散步時,偶遇了25年都未見過面的老友。
他們打了招呼後又各自分開。
導演憶起就算在當年,他和這位友人的友情其實也很匆忙。
但當時不覺得有什麼,那段友情卻在分開後的歲月裡對導演本人起到了很積極深遠的影響。
於是有了這部電影。
男主的年齡是12歲,與23歲的女主整整差了11歲。
導演為了可以讓男女主之間能夠發生精神層面溝通的不違和,男主被設定為了12歲神童。
男孩雷吉背著幾乎和自己一般高的大提琴,坐在大學裡學習。
即使同一個教室裡的其他同學都比他年紀大上許多,他依然是最優秀的學生。
他的知識儲備和思想都要比成年人深遠。
本喵一開始不太明白為什麼要把男主的年齡定為了12歲這麼幼齒的年紀。
後來猜想導演大概是要讓男主具備成年男人成熟的思想,但同時依然具備童真的純淨。
只有這樣才更可能給女主艾蓮諾以治癒。
他們兩個人一個家境富裕,住在像城堡一般的豪宅裡,出入都是豪車接送。
一個與男友分手,能夠選擇的工作只有餐廳招待,保姆和滑雪場,與家人交流的唯一方式就是爭吵。
這樣的兩個人為什麼會不自覺的靠近彼此?
因為孤獨和音樂。
明明雷吉說著自己已經對大提琴沒有興趣,也不會再繼續音樂了。
明明雷吉一副對什麼都無可無不可的態度。
讓人感覺就是一個厭世的少年。
可當他知道艾蓮諾也曾以音樂為夢想時,他的眼睛裡有驚喜的光。
他迫切的鼓勵艾蓮諾,一定要對方重新拾起音樂的夢想。
這個時候人們才會明白。
雷吉其實並不是像自己表現的那樣,對什麼都厭倦的無所謂。
他其實內心有夢也有光。
他只是想要一個能夠走進他內心,正視他的人。
而艾蓮諾之所以生活一團糟,也是因為她丟掉了她的夢想。
她的世界沒有了夢想的照亮,開始黯淡無光。
他們彼此約定,都不再丟棄自己的夢想。
雷吉實在太聰明,他問艾蓮諾他是否還能再見到她。
艾蓮諾說他們可以保持聯繫。
但是雷吉的表情卻更加難過。
因為他知道,他們不會再見面了。
他們會慢慢從彼此的生活中淡成一抹隱約的影子。
一首有些憂傷的大提琴曲始終貫穿電影始終。
艾蓮諾問雷吉這首曲子叫什麼名字。
雷吉回答:「似晴天,如雨天」。
這個名字真美。
最後的那場隔空合奏就像他們的這場相遇相伴。
美妙動聽,不再相見但卻讓彼此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