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十數據
據聯合早報11月18日最新報導,2020年11月19日,中國將面向國際市場推出一個新的銅期貨合約(INE期銅),這意味著我國的銅精礦等原料進口將擺脫完全由倫敦的既有行業定價的局面,中國將提升銅期貨的國際定價權影響力。
此前,儘管中國是全球鐵礦石、銅礦等多種礦產的最大買家,但由於現貨市場沒有明確的價格參考基準,國內鋼廠、銅廠等在國際市場的收購價大部分只能遵循國外機構的美元指數價格。
不過,中國推出的鐵礦石期貨上市後,已經逐漸成為鐵礦石美元和人民幣現貨成交價格的重要參考基準。成功拿下鐵礦石部分定價權後,中國將再次出手助力加強在銅期貨定價方面的影響力,人民幣話語權有望再次擴大,逐步減弱美元對銅期貨定價的影響。
上海期貨交易所的國際中介經紀公司磐石金融的董事總經理John Browning預計,INE期銅最終將成為地區性的指標銅價。他表示,中國銅消費量巨大,沒有理由不成為價格制定者。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和海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是全球第一大精煉銅消費國,佔全球銅使用量的50.72%;此外,我國還是全球第一大產銅國,2019年累計生產了978.4萬噸精煉銅,全球佔比高達41.24%。
另外,中國國際銅期貨向外國交易者開放,也有利於提高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使用量。滙豐常務總監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範力民指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提供一個類似銅期貨等的具有深度、流動性較強的金融市場,此外還要保障人民幣平順兌換。
事實上,中國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陣容正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已有人民幣計價的黃金、白銀、石油、鐵礦石期貨等四大金融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廣受認可。
文 | 呂佳敏 題 |曾雲梓 圖 | 饒建寧 審 | 陸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