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爸媽在曬 這種「鎮娃神器」到底該不該買

2021-01-17 騰訊大浙網

這段時間,很多家長都在網上曬一種鎮娃神器——戒尺。這種戒尺一般都是竹子做的,長約四五十釐米,厚薄適中,有樸素的光面,也有刻著《三字經》《朱子家訓》《弟子規》等文字。

兒子主動要求買戒尺

回家後就有了「痛的領悟」

你家有戒尺嗎?

記者在家長群裡,做了個小小的調查。十多個家庭中,孩子基本讀小學,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其中,兩三家真的有戒尺,其他家庭雖沒戒尺,但都有自己的懲戒工具,五花八門。比如隨手可拿的衣架、掃把等。

買戒尺這件事,說來一般都是爸媽主動的。沒想到,有個三年級小朋友亮亮,給自己「挖了個坑」。

一年前,全家去山東孔廟旅遊,在景區的商店裡,一群人熱熱鬧鬧買紀念品。亮亮看到這把竹子做的戒尺,眼前一亮,央求媽媽給他買。他喜歡的理由很簡單:戒尺上刻著《論語》,裝在一個封套裡,拿出來揮舞一番,像耍劍,感覺很神氣。

「看到兒子要買戒尺,我和他爸相視一笑,並沒有點破。」媽媽說,買回來一年沒用上,前段時間第一次用了,因為作業問題。

陪亮亮做作業的是爺爺,他退休前是位數學老師。最近孫子做口算題不認真,常有小錯誤。這天做前,和他約法三章「錯一題,用戒尺打一下」。小孩子還沒被打過,覺得沒什麼,滿口答應下來。

題目錯了三四道,爺爺說到做到,拿來戒尺,啪地打了第一下。「我就在旁邊看著,開始,小傢伙還有點傻傻的,好像沒反應過來。三四下打完了,手心紅了,哇地哭出來。」媽媽說。

從那之後,媽媽說亮亮有了深刻的領悟,告訴媽媽說「以後再也不隨便買旅遊紀念品了」。

茶几上「供著」戒尺

主要是讓孩子有敬畏心

在某購物網站上搜「戒尺」,跳出很多連結。生意最好的一家,月銷量高達15604筆。價格都在7-15元。看看評價,裡面有不少精彩的買家秀。

「偶然看到,真是個好東東,主要是對娃們起震懾作用。到貨試了試,打手心挺痛的。姐姐到我家一看就相中了,就送給她了,又拍了一把。希望外甥女和外甥不要恨我哦。」一位買家說。

一年級孩子家長烜爸,就在這家店裡,下手了一把。現在「供」在茶几上。

「奶白色的茶几上,擺著一根深咖色的戒尺,要多醒目有多醒目。客廳茶几一進門就能看見,是去哪裡都繞不過的地方。」烜爸買戒尺,老闆說三把包郵,他就在群裡喊了一嗓子,沒幾分鐘,另外兩位爸爸說要,就一起下單了。

烜爸買戒尺,主要是想讓女兒有點敬畏心。

「孩子剛讀一年級,第一學期前幾周還有新鮮勁兒,學習投入。到了學期末,越來越拖拉,老師專門找過我們,說要和孩子好好說說。」

作為年輕家長,烜爸說自己都是講講道理,基本不動手。沒想到女兒根本不當回事,有天做作業時玩橡皮,實在忍不住了,烜爸拿來戒尺用力打了一下,女兒的眼淚水在眼眶裡打轉。這之後,她看到戒尺,都有點繞著走。

不過,總體來說,戒尺放在家裡,一般不會輕易使用,基本是震懾作用。

一位媽媽說,前段時間孩子做寒假作業,基本都靠「戒尺」盯著。「每天問孩子『今天作業做了麼?』兒子說『做了呀!』仔細一查,所謂的做,就是一張卷子只做了1/4,每天花半小時都覺得多……幾天下來,我和他爸爸只能動用戒尺鎮宅。

「寒假有同學來玩,同學驚喜地發現我們家的戒尺和他家的一樣,兩位小朋友親切友好地交流了戒尺上刻的文章,同學家的是《弟子規》,我家是《朱子家訓》。這居然都能成為小朋友的共同語言。」

父母曾使出的十八般武器

採訪中,有家長感嘆:「現在的小學生的父母多是80後,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上,首選都是講道理,實在講不通,才有可能用工具,最多也就打打手心、屁股等,很少會下狠手。現在這批80後的父母,很多人小的時候,過得就沒這麼輕鬆了,他們是真正見識了自己父母使出的十八般武器。」

一位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吳先生,回憶起小時候,嘆口氣說:「我有童年陰影,我媽就像容嬤嬤一樣,小時候用針扎過我的嘴巴。」

「那是小學二三年級,我考試沒考好,回家撒謊說試卷丟了。這麼拙劣的謊言,被我媽一眼識破,自然要挨一頓揍。」吳先生說,牆角的掃帚,老媽麻利地抽出一根,隨手往胳膊上一甩,一條「小蚯蚓」腫起來,火辣辣的,又燙又疼。

「可是那天不知道怎麼回事,我的犟脾氣上來了,被打的過程中,我還在頂嘴,和我媽對著幹。這下好了,我媽甩下竹條,衝進屋裡,沒兩分鐘,手裡捏著根繡花針出來了,我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針扎到我嘴上。那種疼痛和恐懼,我現在都記得清清楚楚。」吳先生說,一直很愛自己的老媽,只是多年後想起那根繡花針,心理陰影面積還是很大。

80後劉女士,現在一所初中當老師,她女兒讀小學一年級,平時外婆管得多。

「我媽從小對我的那個嚴厲勁兒,現在在我女兒身上蕩然無存。關於教育的工具,我有一部血淚史。」劉女士說,家裡從小沒有戒尺,但有一根藤條,非常堅韌。

藤條黑乎乎的,手感很光滑。平日裡掛在一道矮梁上,看得到,夠不著。「我媽是用它嚇唬我的,沒想到,很快就用上了。」劉女士說,當時還在讀幼兒園,有一年吃楊梅的季節,家裡買了一籃,鄰居家也買了一籃,一起在門口洗好,大人被臨時叫走,楊梅原地放下了。

「我最愛吃楊梅,蹲在門口,把自己家的啊嗚啊嗚吃完了,控制不住饞勁兒,又把鄰居家那籃也吃光了。吃完了,我抹抹嘴巴走了,誰也沒告訴。」劉女士說,媽媽回到家,稍作偵查就發現「罪魁禍首」是她。從梁上扯下藤條,打了幾下。

「第二天,我踩著小板凳,把藤條扯下來,用上了吃奶的勁兒,折斷了。等傍晚媽媽回家,興衝衝地宣布,『把藤條折斷了,你再也不能打我了』。」媽媽聽了,不動聲色地走開了。

「我以為我勝利了,真是太幼稚。第二天,媽媽把一根更粗的藤條掛在了梁上。」劉女士說,小時候真有晴天霹靂的感覺。不過,這根藤條也提醒自己,人是要有規矩的。

以上圖文無關

老底子杭州人用什麼教訓小孩?

老底子杭州人教訓小孩,用的是什麼?

一個同事先讓我猜個謎語:「每天早上叫醒你起床的不是媽媽,是什麼?」這個經典到有些年代感的腦筋急轉彎,很多80後都知道,答案是:雞毛撣子。

「我很小的時候,家裡沒有電視機,去姑姑家看電視,我和妹妹都不肯回家。爸爸硬把我們拖回家後,狠狠地用雞毛撣子打了一頓。當時,一撣子下去,腿上腫起來,摸上去一條條的。」

也有杭州人說,以前大人習慣用「竹筱」嚇孩子,最普通的「竹筱」就是從掃帚裡抽出幾根。「竹筱」看起來又細又軟,但是真下手也有痛感。

當然,最後還是要說,能不能對孩子體罰式地懲戒,仍是一件充滿爭議的事情,超過尺度,甚至可能違法。

相關焦點

  • 婆婆到底該不該幫忙帶娃
    人家至少是兩個大人陪著娃去醫院,因為每個項目都要排隊,一個站在那兒排,另一個可以抱著娃坐在椅子上等。只有我是抱著娃排隊等。娃中間還要吃奶,換尿片,打針的時候要按著手和腳,進高壓氧艙和遊泳都需要脫衣穿衣……中午醫院只有快餐,但我還在哺乳期,不喝湯就沒奶,於是還要抱著娃去附近惟一的飯館,因為是正點兒又要排隊等。吃的時候娃要麼在懷裡哭,要麼揮手舞腳地鬧騰。
  • 娃好幾歲了還吃手?到底該怎麼戒吃手?附5招戒除方法
    不知寶爸媽們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各種招數都試過了,娃還是不停地吃手!吃手到底正不正常?多大就該戒掉呢?今天的視頻內容,科大大就來和大家聊聊「吃手」這件事兒。關於吃手,想必還有很多寶爸媽有疑問,比如:娃已經過了2歲,到底該怎麼戒吃手?①安撫奶嘴有的爸媽覺得安撫奶嘴會影響寶寶睡眠,牙齒發育、甚至容易與乳頭混淆、增加患中耳炎概率……想必你們是對安撫奶嘴有什麼誤解吧?
  • 「你娃這麼醜,別曬了!」寶媽朋友圈刷屏曬娃被懟,曬娃錯了嗎?
    曬朋友圈這件事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必做的一件事,遇到了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時候,人們都會選擇利用朋友圈這個平臺訴說自己的內心想法。 一些有了娃的寶媽也是如此,對她們來說曬娃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 娃到底該不該學英語?隊友的神回復讓我……
    居然和隊友討論娃學英語的問題,無非是因為,面對一個聽不進人話的娃,最近在英語上又雞無可雞了。
  • 高科技「養娃神器」火了:年輕爸媽在淘寶找到養娃新姿勢
    臨近春節,為了好好過個年休個假,有大批年輕爸媽提前組團上淘寶,購買了各類能「輕鬆養娃,快樂當媽」的養娃神器。從解決投食難題的恆溫衝奶器,到讓寶寶乖乖喝奶的智能奶瓶,從能自動哄娃的智能電動搖椅,到怎麼摔都行的防摔墊,從能自動遛娃的模型車,到神奇的燒烤機器人,年輕爸媽們在淘寶解鎖了養娃新姿勢。
  • 沒錢買奶粉給娃喝咖啡,網友評論折現人生,沒錢到底該不該生娃?
    沒錢買奶粉給娃喝咖啡,網友評論折現人生,小女孩現在怎麼樣了?微博曾報導,在印度尼西亞的一個小山村裡,一對年輕的父母生育了一個可愛的寶寶,連自身溫飽都無法保證的他們,壓根就沒有經濟能力撫養孩子。不單是在國外,中國偏遠地區「越窮越添娃」的社會現象更加嚴重,很多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從小營養不良也沒有良好的教育環境,看起來讓人非常心痛。
  • 媽媽們不要錯過的8件「帶娃神器」,買它,買它,買它
    導讀:生娃不易,帶娃更難,尤其很多獨自帶娃的媽媽,如何藉助「外力」來讓自己輕鬆一點,如何平衡家務和帶娃,「帶娃神器」那麼多,該怎麼選?咱又不是土豪,家裡又沒有礦,要怎麼避開那些華而不實的產品,下面幾款親測有效,一定不要錯過。
  • 桃子水、學步車、腰凳、哄娃神器,這些很火的母嬰用品千萬別買!
    當媽以後,特別容易被各種「神器」打動,根本來不及分辨是不是真的那麼神奇,就控制不住買買買的小手,統統帶它們回家!作為資深老母親,曾經買買買屆的王者,斷舍離的新手,團媽就來分享一下那些並不中用的「母嬰神器」!
  • 準爸媽該給新生兒囤什麼?很多「日用品」都用不上,先看實用清單
    1、新生兒連體衣2~3套+小帽子寶寶的衣服不需要每天換,但是他們可能會因為吐奶、拉粑粑而弄髒衣物,特別是新手爸媽不太熟練,所以多備兩套小衣服是很有必要的。提示:衣服不要大!不要貪大,衣服大了不貼身,不好打理,抱寶寶不方便,寶寶自己也不舒服。一歲以內的寶寶生長發育都非常快,衣服真的不要太過於想省錢就買大一碼,少買兩件,但是合身,孩子會更舒服。同理,嬰兒帽也不要大了,不然戴著不舒服。
  • 我媽出的3W生娃費用,坐月子不該讓婆家出錢嗎?
    坐月子,該誰家出錢? @七七貓貓 的婆婆不給她出月子錢,該怎麼辦?來幫她出出主意吧!
  • 天梭力洛克:天梭力洛克到底該不該買?
    天梭力洛克到底該不該買? 力洛克系列是天梭2003年推出的一系列手錶,而2003年也是天梭手錶品牌成立150周年,而且它也是天梭手錶中唯一用誕生地命名的一個系列。天梭手錶力洛克系列都是自動手錶,這是它與其他系列一個很不同的地方,而天梭手錶力洛克系列也被大家稱為最具天梭風格的一系列手錶。
  • 咱娃到底該不該補鈣?
    「咱娃該不該補鈣」這是寶媽們每每聚會都常常繞不開的話題問問身邊的人?十個人可能會有十種答案「多曬曬太陽,補補鈣」「給娃多喝骨頭湯,長骨頭」「寶寶不喝奶,多吃奶片補補鈣」「寶寶出牙晚,鈣片趕緊補起來」……
  • 爸媽陪孩子寫作業時,最不該的3句話2動作,對娃真的影響很大
    對孩子來說,寫作業到底難在哪裡,是不會還是貪玩,是不想寫還是懶得寫?又或者是因為爸爸媽媽的「嘮叨」與「怨念」呢?孩子在寫作業時,爸爸媽媽不該說的三句話:一、還不去寫作業放學後,孩子一回到屋裡,父母關心的不是,今天孩子過得怎麼樣,而是說「放學了,還不去寫作業,磨蹭什麼呢?」
  • 到底是雞娃?還是佛系?媽媽們到底該怎麼選
    養娃大軍之中,一直存在著兩個派別:雞娃派和佛系派。這兩派在如何培養娃這件事情上,經常是意見相左,而「劍拔弩張」。雞娃派:即家長為了孩子能取得更優異的成績,而不間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等任務,不斷激勵孩子,讓孩子不斷前進。具體表現為:家長給孩子不停地灌輸「現在學習不刻苦,將來就得賣紅薯」之類的思想,認為學習是唯一出路。要讓孩子從小上最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等等。孩子經常是「不在上課,就在上課的路上。」
  • 到底該不該買莆田鞋?看完你就知道了!
    我們到底該不該買莆田鞋?下面就來說說小編自己的看法:大家買莆田鞋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錢。有錢的話,誰還會去買莆田鞋?但是買莆田鞋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大家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消費方式。莆田鞋的價格實惠,相比於價格虛高的正品來說,買不起原版的朋友,買莆田鞋蹭蹭熱度自然也無可厚非。但是最讓人生氣的就是那些買了莆田鞋當原版鞋裝逼的朋友,和把莆田鞋當原版鞋賣的鞋販子們。小編就有遇到過,那些穿著幾百塊錢買來的「限量版」莆田鞋的朋友,覺得自己不可一世,反過來嘲笑那些,穿著便宜正品的消費者。這個病態的社會就是這樣,虛榮心的作用可以完完全全改變一個人。
  • 這種魚不補腦還讓娃拉肚子!買的時候千萬注意
    前幾天有人留言問,包裝上都寫著「鱈魚」,怎麼區分它到底是鱈魚還是油魚呢?這位媽媽功課做的不錯,知道有不少拿油魚冒充鱈魚賣的。油魚含有一種叫蠟酯的物質,雖然無害,但人體無法吸收,只能原模原樣的拉出去。超市裡這麼多叫鱈魚的,哪些才是真正的鱈魚呢?
  • 娃的衣服最好多久洗一次?衣物清洗「時間表」,新手爸媽了解一下
    不同種類的衣服,也有自己的清洗周期,如果洗的不及時,或者清洗頻繁,都會給寶寶帶來健康風險,而新手爸媽們並不知道,娃的衣服最好多久洗一次。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孩子洗衣服的那些事,關於娃的衣物清洗「時間表」,新手爸媽了解一下~最佳清洗時間表:娃的衣服多久洗一次好?
  • 牛排盤中的雞蛋到底該不該吃?很多人都不懂,服務員:等著看笑話
    導讀:牛排盤中的雞蛋到底該不該吃?很多人都不懂,服務員:等著看笑話!,在牛排的盤子中,總會有著煎蛋的存在,再搭配著一些素菜和麵條來裝飾,看上去很有食慾,那麼牛排盤中的煎蛋到底該不該吃呢?牛排盤中的雞蛋煎的都比較嫩,有些甚至會帶有一些黃色的液體,面對這種溏心蛋,並不是說廚師的手藝不好,沒給雞蛋煎熟,在很大程度上,他們就是故意的,這樣是為了方便顧客在食用的過程中,用牛排蘸著糖心雞蛋吃,這樣讓牛排的口感會更加的美味和鮮嫩,吃過一口肯定就會愛上的,所以希望大家看完後,千萬不要直接就把雞蛋給吃了,改用這種方式來吃雞蛋,會讓你的味蕾感到不一樣的美味哦
  • 古巨基也難逃「曬娃定律」,48歲生日文案重點:兒子會叫爸爸了
    有多少爸媽難逃曬娃"真香定律"對於曬娃,相信有不少人在沒孩子之前,曾經對那些瘋狂曬娃的寶媽感到無法理解,但在自己有了娃後,也忍不住加入了曬娃大軍。"沒孩子的時候呢,特別不理解那些天天曬娃的。結果我現在,朋友圈都是自家娃,哈哈""以前不太喜歡孩子,覺得又哭又鬧還不講道理,看到別人曬娃只覺得好煩哦。
  • 孩子看電視到底該不該?答案讓很多爸媽嚇出冷汗
    芸說:「孩子在電視面前根本挪不開眼睛,感覺孩子已經不是自己的孩子,是電視的孩子了。」曾有一份來自全國各大醫院的匯總報告,提醒我們注意:每年的寒暑假過後,開學之前,醫院裡的眼科就診兒童人數猛增。我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會像聰聰一樣,一不小心,就成了電視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