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很多家長都在網上曬一種鎮娃神器——戒尺。這種戒尺一般都是竹子做的,長約四五十釐米,厚薄適中,有樸素的光面,也有刻著《三字經》《朱子家訓》《弟子規》等文字。
兒子主動要求買戒尺
回家後就有了「痛的領悟」
你家有戒尺嗎?
記者在家長群裡,做了個小小的調查。十多個家庭中,孩子基本讀小學,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其中,兩三家真的有戒尺,其他家庭雖沒戒尺,但都有自己的懲戒工具,五花八門。比如隨手可拿的衣架、掃把等。
買戒尺這件事,說來一般都是爸媽主動的。沒想到,有個三年級小朋友亮亮,給自己「挖了個坑」。
一年前,全家去山東孔廟旅遊,在景區的商店裡,一群人熱熱鬧鬧買紀念品。亮亮看到這把竹子做的戒尺,眼前一亮,央求媽媽給他買。他喜歡的理由很簡單:戒尺上刻著《論語》,裝在一個封套裡,拿出來揮舞一番,像耍劍,感覺很神氣。
「看到兒子要買戒尺,我和他爸相視一笑,並沒有點破。」媽媽說,買回來一年沒用上,前段時間第一次用了,因為作業問題。
陪亮亮做作業的是爺爺,他退休前是位數學老師。最近孫子做口算題不認真,常有小錯誤。這天做前,和他約法三章「錯一題,用戒尺打一下」。小孩子還沒被打過,覺得沒什麼,滿口答應下來。
題目錯了三四道,爺爺說到做到,拿來戒尺,啪地打了第一下。「我就在旁邊看著,開始,小傢伙還有點傻傻的,好像沒反應過來。三四下打完了,手心紅了,哇地哭出來。」媽媽說。
從那之後,媽媽說亮亮有了深刻的領悟,告訴媽媽說「以後再也不隨便買旅遊紀念品了」。
茶几上「供著」戒尺
主要是讓孩子有敬畏心
在某購物網站上搜「戒尺」,跳出很多連結。生意最好的一家,月銷量高達15604筆。價格都在7-15元。看看評價,裡面有不少精彩的買家秀。
「偶然看到,真是個好東東,主要是對娃們起震懾作用。到貨試了試,打手心挺痛的。姐姐到我家一看就相中了,就送給她了,又拍了一把。希望外甥女和外甥不要恨我哦。」一位買家說。
一年級孩子家長烜爸,就在這家店裡,下手了一把。現在「供」在茶几上。
「奶白色的茶几上,擺著一根深咖色的戒尺,要多醒目有多醒目。客廳茶几一進門就能看見,是去哪裡都繞不過的地方。」烜爸買戒尺,老闆說三把包郵,他就在群裡喊了一嗓子,沒幾分鐘,另外兩位爸爸說要,就一起下單了。
烜爸買戒尺,主要是想讓女兒有點敬畏心。
「孩子剛讀一年級,第一學期前幾周還有新鮮勁兒,學習投入。到了學期末,越來越拖拉,老師專門找過我們,說要和孩子好好說說。」
作為年輕家長,烜爸說自己都是講講道理,基本不動手。沒想到女兒根本不當回事,有天做作業時玩橡皮,實在忍不住了,烜爸拿來戒尺用力打了一下,女兒的眼淚水在眼眶裡打轉。這之後,她看到戒尺,都有點繞著走。
不過,總體來說,戒尺放在家裡,一般不會輕易使用,基本是震懾作用。
一位媽媽說,前段時間孩子做寒假作業,基本都靠「戒尺」盯著。「每天問孩子『今天作業做了麼?』兒子說『做了呀!』仔細一查,所謂的做,就是一張卷子只做了1/4,每天花半小時都覺得多……幾天下來,我和他爸爸只能動用戒尺鎮宅。
「寒假有同學來玩,同學驚喜地發現我們家的戒尺和他家的一樣,兩位小朋友親切友好地交流了戒尺上刻的文章,同學家的是《弟子規》,我家是《朱子家訓》。這居然都能成為小朋友的共同語言。」
父母曾使出的十八般武器
採訪中,有家長感嘆:「現在的小學生的父母多是80後,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上,首選都是講道理,實在講不通,才有可能用工具,最多也就打打手心、屁股等,很少會下狠手。現在這批80後的父母,很多人小的時候,過得就沒這麼輕鬆了,他們是真正見識了自己父母使出的十八般武器。」
一位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吳先生,回憶起小時候,嘆口氣說:「我有童年陰影,我媽就像容嬤嬤一樣,小時候用針扎過我的嘴巴。」
「那是小學二三年級,我考試沒考好,回家撒謊說試卷丟了。這麼拙劣的謊言,被我媽一眼識破,自然要挨一頓揍。」吳先生說,牆角的掃帚,老媽麻利地抽出一根,隨手往胳膊上一甩,一條「小蚯蚓」腫起來,火辣辣的,又燙又疼。
「可是那天不知道怎麼回事,我的犟脾氣上來了,被打的過程中,我還在頂嘴,和我媽對著幹。這下好了,我媽甩下竹條,衝進屋裡,沒兩分鐘,手裡捏著根繡花針出來了,我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針扎到我嘴上。那種疼痛和恐懼,我現在都記得清清楚楚。」吳先生說,一直很愛自己的老媽,只是多年後想起那根繡花針,心理陰影面積還是很大。
80後劉女士,現在一所初中當老師,她女兒讀小學一年級,平時外婆管得多。
「我媽從小對我的那個嚴厲勁兒,現在在我女兒身上蕩然無存。關於教育的工具,我有一部血淚史。」劉女士說,家裡從小沒有戒尺,但有一根藤條,非常堅韌。
藤條黑乎乎的,手感很光滑。平日裡掛在一道矮梁上,看得到,夠不著。「我媽是用它嚇唬我的,沒想到,很快就用上了。」劉女士說,當時還在讀幼兒園,有一年吃楊梅的季節,家裡買了一籃,鄰居家也買了一籃,一起在門口洗好,大人被臨時叫走,楊梅原地放下了。
「我最愛吃楊梅,蹲在門口,把自己家的啊嗚啊嗚吃完了,控制不住饞勁兒,又把鄰居家那籃也吃光了。吃完了,我抹抹嘴巴走了,誰也沒告訴。」劉女士說,媽媽回到家,稍作偵查就發現「罪魁禍首」是她。從梁上扯下藤條,打了幾下。
「第二天,我踩著小板凳,把藤條扯下來,用上了吃奶的勁兒,折斷了。等傍晚媽媽回家,興衝衝地宣布,『把藤條折斷了,你再也不能打我了』。」媽媽聽了,不動聲色地走開了。
「我以為我勝利了,真是太幼稚。第二天,媽媽把一根更粗的藤條掛在了梁上。」劉女士說,小時候真有晴天霹靂的感覺。不過,這根藤條也提醒自己,人是要有規矩的。
以上圖文無關
老底子杭州人用什麼教訓小孩?
老底子杭州人教訓小孩,用的是什麼?
一個同事先讓我猜個謎語:「每天早上叫醒你起床的不是媽媽,是什麼?」這個經典到有些年代感的腦筋急轉彎,很多80後都知道,答案是:雞毛撣子。
「我很小的時候,家裡沒有電視機,去姑姑家看電視,我和妹妹都不肯回家。爸爸硬把我們拖回家後,狠狠地用雞毛撣子打了一頓。當時,一撣子下去,腿上腫起來,摸上去一條條的。」
也有杭州人說,以前大人習慣用「竹筱」嚇孩子,最普通的「竹筱」就是從掃帚裡抽出幾根。「竹筱」看起來又細又軟,但是真下手也有痛感。
當然,最後還是要說,能不能對孩子體罰式地懲戒,仍是一件充滿爭議的事情,超過尺度,甚至可能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