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家寶,今天謝謝你啊,有朋友的感覺還挺好的。」
昨天的《二十不惑》劇情中,梁爽為了段家寶手撕歐陽玉爽,並鮮有的在人前流露出感性的一面。從高冷不合群到學會辨識真心,相信他人,梁爽的改變讓人淚目。國產劇苦無「真實」女性角色久矣,而今,同期上線的兩部作品《二十不惑》與《三十而已》,終於讓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女性群像。
自開播以來,#梁爽被小三#、#羅豔染髮# 、#全職太太是不是獨立女性#、#顧佳人間過綠器#、#三十而已二十不惑串場#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熱度居高不下。在影視產業觀察看來,之所以《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能「出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劇集塑造了一批不同以往的多元女性形象。她們「不完美」,但是她們正因此而真實,而真實的她們值得被看見。
打破完美——關於「她」的N種可能
國產劇中從來不缺女性形象,但真正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並不多見。從早年間的「傻白甜」到歷經變種的「大女主」,再到這兩年日漸增多的都市女性,大部分女性角色往往「美好」卻失真,仿佛和觀眾生活在不同次元。如何做出符合時代審美又能貼合現實的女性側寫?這是女性群像劇必須攻克的一個難題。
一部好的群像劇,從來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每個人物各有各的真實特質,共同成就一場與觀眾的精彩相遇和共情。可以看到,《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在人物設定上跨出了改變的一大步:在展現女性多元光彩的同時,也不避諱這些人物的本該有的「瑕疵」。而正是這份不完美讓角色更為鮮明接地氣,也能讓觀眾更容易將角色代入到生活當中,從中找到自己或認識的人的身影。
一方面,《二十不惑》的敘事並沒有集中在一條主線上,而是通過四位女生大四畢業即將步入社會面對的經歷鋪陳開來:「精緻窮」的梁爽、「大膽慫」的姜小果、「焦慮佛」的羅豔、「富貴苟」的段家寶,分別承載95後女生的不同側面。同時,《三十而已》中,「全職太太」王漫妮、「滬漂+空巢青年」顧佳、「成家沒成年」鍾曉芹,也代表了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三十歲女性。
另一方面,《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在塑造人物的時候,沒有跳過人性狹隘和最接近本真的地方。無論是梁爽還是姜小果,抑或是王漫妮,甚至是上得廳堂入得廚房的顧佳,她們都不是完美的。比如王漫妮同情被丈夫拋棄的客戶,本來想過要阻止客戶刷卡,但她最終沒有這麼做,利己心戰勝了道德感:我同情你,但我也要生活。有了這種普遍性的人性弱點,她更像是一個活生生的普通人。
從網友的留言就可以看出,觀眾對人物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青春是什麼樣子,我從她們身上找回了回憶」、「我懷疑編劇窺探了我的生活」、「對於我這個普通人來說,看著特有代入感」……目前看來,《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用精彩的劇情將「人設」轉化成了「人物」,兩部劇的女性群像,在角色的認同感上算是立住了。
成長的弧光,
不被定義下的「明亮」底色
20歲的女性,應該是什麼樣子?
30歲的女性,又該應該以何種樣貌去面對人生?
顯而易見,無論是20歲還是30歲,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無法一言以蔽之的年齡,也都是無法用某一個或者某幾個標籤去籠統定義的。令人欣喜的是,《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並沒有給出一個定義,而是試圖通過劇中人物的故事,來展現不同女性的成長軌跡。
從目前已經播出的劇情看來,劇中女性群像的人生既不過於狗血或過於雞湯,也沒有開「金手指」,編劇甚至毫不吝嗇暴露她們面臨的問題。無論是二十歲還是三十歲,人生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有的只是摸爬滾打、迎難而上,在不斷地試錯中收穫成長。而通過經歷挫折,她們的成長弧光也更為完整。
《二十不惑》聚焦在大四這座分水嶺,象牙塔和現實社會只有一步之遙,她們要遭遇職場、情感等各方面的困惑。同時她們也有著「即使撞南牆,也要從心而行」的信念,敢於打碎各種定義和社會的既定規則,在無數「試錯」中去尋找屬於自己獨特的定位與方向。
比如梁爽,性格高冷,覺得顏值即正義,有點小虛榮小拜金,在情感、職場吃癟受挫的她,也漸漸成長起來,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第二集,她就被「小三」了,但卻並非分手打胎這種惡俗狗血的劇情俗套,而是揮手告別渣男,在職場打拼找尋自我價值。而在經歷了「顏值不管用」、廣告合作被人搶走、創意被人剽竊等各種困境之後,她漸漸學會了要靠實力上位、放下偏見、辨識真心,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堅守當「博主」的夢想,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
《三十而已》則將目光放至生活中的「一地雞毛」,沒有人過得順風順水,沒有人是飄在天上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王漫妮30歲被催婚、顧佳要面對小三企圖插足婚姻、鍾曉芹跟丈夫幾乎沒有共同話題,每位30+女性,幾乎都可以在三位主角身上尋到鏡照。同樣,她們也在情感、夢想上找尋自我。
女性角色是無法被定義的。除了詩和遠方,各個年齡階段的女性各有各的難,同樣她們也會靠自己找到解決辦法——這才是現實。而這也正是《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的可貴之處,不虛高不定義,在觀照現實的基礎上,用更為日常、真實的筆觸來描摹女性。
不停留於「話題熱」,
以女性「態度」傳遞治癒
人生的選擇、職場的壓力、婚姻的難題……現實生活中的中青年女性面臨的困境不少,也不乏有女性群像劇在嘗試反映出女性所處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狀態。但看似討巧的女性群像劇其實並不好做:對於女性議題如果僅停留於表面沒有更深層次的思考,那劇集的內核就會止步於「話題熱」,給觀眾留下販賣焦慮的印象。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能贏得觀眾認可,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劇集對女性議題真實而又「克制」地呈現:真實源自於劇集從當下女性視角出發,表達女性真實的情感需要;克制在於用分寸感把握話題性,在面對職場、婚姻、生存等問題時,兩部劇都沒有提供標準答案和價值判斷,但我們可以在人物的故事中尋找一些動力與安慰。
《二十不惑》將生活中的「喪」用喜劇方式和反轉劇情加以演繹和解構,讓它整體的呈現不會過於沉重、壓抑,觀眾也可以在笑聲中消解一些生活的沉悶乏味,坦然面對生活的荒謬之處。
比如姜小果的職場經歷,前一秒她還在說主管賞識自己,轉正沒有問題,下一面主管就跳槽了。她拿著前主管喜歡的薑茶,問新主管喝不喝薑茶,新領導立馬說「我不喜歡姜」,而她姓的剛好是姜。這兩段就戲謔地調侃了職場頻繁的人事變動,新人根本跟不上這樣的節奏,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三十而已》從多維度呈現了當代都市女性面臨的普適性困境,如年齡危機、性別歧視、生育選擇、城市歸屬等等,試圖以一種克制且客觀的視角,將三位30+女性面對困境的心態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表現出來。誰對誰錯,都讓觀眾自己去判斷。
而從《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中姐姐妹妹們為自我、夢想而乘風破浪,都可以感受到劇集傳遞出的「無論什麼年紀,怎麼樣都對,怎麼樣都好」、向陽而生的積極態度:不論處於何種人生階段女性都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是喜歡就好和更愛自己的共同含義,也是自我取悅和自我療愈的應有之義。
同期上線的《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以年齡為切入點,以高度寫實的共性,率先引爆了「她題材」的熱度和討論度,完成破題。更為難得的是,兩部劇集不完美、不定義的女性群像,突破以往國產女性群像劇中固化「完美」的短板,也為也為同類劇集提供了參考思路。毫無疑問,有瑕疵、有成長弧光的人物才能讓觀眾產生代入感,只有看見了她們,才能更好地「書寫」她們,期待從《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開始,螢屏上出現更多更為多元、契合時代審美的女性形象。
— THE